作者簡介:陳瑞洋(1989-),男,漢族,浙江溫州人,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益理論與實務。
摘要:任何一個政府,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而草根NGO彌補了政府部門的部分職責空白,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有利于轉型期社會的穩(wěn)定,構建和諧社會。通過對農民工NGO溫馨之家的調研訪談,發(fā)現(xiàn)草根NGO存在資金不足、人力資源匱乏、組織合法性困境等問題。在尋求策略與路徑中,政府應與農民工NGO坦誠合作,為農民工提供一個社會參與的平臺,助力于全民中國夢的實現(xiàn)。
關鍵詞:農民工;NGO;溫馨之家;社會參與社會治理理論也就是近二三十年,最早由西方國家即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一種公共管理思潮。相對于傳統(tǒng)的政府管理理論來說,社會治理理論則更加側重于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的主體既可以是政府、公共機構,也可以是私人機構,更可以是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的合作。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作為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治理社會公共事務,在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其涉及公共事務的治理尤為重要。據(jù)人社部統(tǒng)計,全國農民工總量2.69億人,而其中外出的農民工1.66億人,這些群體正逐步成為中國產業(yè)的主力軍,為中國的崛起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1]而農民工NGO在未來的城市治理中將會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過對農民工NGO“溫馨之家”的調研訪談,進而探析農民工自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角色。本文的資料主要來自訪談和問卷。
一、農民工NGO的社會治理參與
草根NGO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強烈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靈活性,處在一線服務的鮮明特點,為解除社會矛盾,緩解政府壓力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2]溫馨之家是一個典型的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服務的草根NGO,具有一般NGO所具有的特性——非營利性、非政府性、自愿性、公益性。根據(jù)農民工的需求而開展不同的活動,主要涉及到開展休閑娛樂活動、推動企業(yè)社會責任、培養(yǎng)公益精神等。
(一)開展休閑娛樂活動。溫馨之家在一定程度上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精神源泉,充實了農民工的生活。定期進行文娛交流活動,通過各場游園會,聯(lián)誼會,聯(lián)歡晚會,歌唱比賽豐富農民工群體的業(yè)余生活。
(二)推動企業(yè)社會責任。比爾蓋茨說過,一個偉大的企業(yè)對于社會的貢獻,不僅在于應該提供更好的產品,它還應該提供更多,一個品牌的內涵包含了一個公司是否關注社會發(fā)展,是否回饋社區(qū)和人民。溫馨之家到企業(yè)慰問演出傳播志愿公益情懷,帶動企業(yè)職工關愛公益事業(yè)。促使更多一批企業(yè)管理者加入到公益的行列中來。
(三)提供法律維權咨詢服務。溫馨之家有著自己的法律顧問,組織不定期聘請相關律師開展法律維權講座,通過系列活動講座增強了農民工的法律維權意識,增進了法律法規(guī)知識,懂得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培養(yǎng)公益精神。溫馨家園成員雖然大多都是企業(yè)一線員工,但是特別樸實,所做的一些事情很平凡,平凡之中彰顯著不平凡,帶動了更多真誠善良有愛心的朋友加入到公益的隊伍中來。比如說到民工子弟學校慰問演出,到敬老院、兒童福利院、企業(yè)等地方慰問演出,把快樂帶給大家。[3]
二、農民工NGO的困境
當前廣大農民工正在成為社會弱勢群體的象征、和諧社會構建的焦點,中國夢實現(xiàn)的關鍵。溫馨之家的系列活動表明,農民工NGO為農民工的社會參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不過這些非政府組織也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受到很多方面的原因的牽制。
(一)資金不足。資金問題是中國所有NGO在發(fā)展壯大過程中面臨的一大主要問題之一。農民工NGO經費來源大多有三條路徑:第一,社會募捐,私人募捐。不少NGO就是靠企業(yè)社會捐助得以維持運行發(fā)展的。2011年前的溫馨之家活動經費都是靠拉贊助和會員會費維持。第二,非盈利性演出售票及義賣。在大型活動缺少資金的情況下,而采用售賣小額入場門票的形式籌集經費支付場地租賃費以及獲獎選手禮品等費用。第三,政府補助。草根NGO通過和相關部門機構的合作,獲得相應的活動經費。但是比例不大,數(shù)目相對較小。
(二)人力資源匱乏。人力資源匱乏不僅表現(xiàn)在志愿者的不足上,而且還表現(xiàn)在NGO中具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專職人員不足,許多草根NGO活動的開展需要依靠志愿者的參與,而志愿者流動性比較大,穩(wěn)定性低,特別是外出務工人員,這個月在這里工作,下個月可能就不在這座城市了,很難長期持續(xù)的為NGO服務,可變性因素太多。
(三)組織合法性困境。1998年10月,以國務院發(fā)布《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修改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為標志,我國政府對民間組織管理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中國大量的NGO無法合法注冊,面臨“合法性”的問題,往往陷入“非法組織”的境地,對組織者及成員都會是一種心理負擔,不利于活動的正常開展。
三、策略分析
農民工問題的解決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yè)、民間伙伴關系即NGO的共同努力,理論上政府應該起主導作用,為了和諧社會的構建,偉大中國夢的實現(xiàn),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但農民工問題依然存在。而民間草根NGO恰恰能起到補充政府工作某些空缺的作用,并能帶動廣大農民工團體參與公益事業(yè),增加對城市的歸屬感。這也為我們思考公共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那便是政府可以和民間NGO坦誠合作,促進地區(qū)和諧發(fā)展。取政于民,施政于民。
(一)將農民工NGO活動納入國家財政經費預算。國家要是能出臺相關的政策,能將農民工NGO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將會有利于農民工NGO的發(fā)展,同時,農民工NGO也能更好地為弱勢群體服務。但是,相應的財政監(jiān)管制度也是要出臺跟上,各農民工NGO配備專門財務審計核算人員。
(二)政府助力農民工NGO專業(yè)化。在現(xiàn)代社會,在志愿精神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組織,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訓教育,其專業(yè)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還有待提高。政府部門提供相應的講座培訓,出面聯(lián)系高校,聘請專業(yè)人才當任導師,運用高校資源優(yōu)化農民工NGO的內部資源,提高農民工志愿者的整體綜合素質。
(三)合法整頓掛靠。政府出臺相適應的NGO管理規(guī)則,整頓社會農民工NGO資源,將草根農民工NGO分類掛靠在共青團委、婦聯(lián)、工會、文化宮等組織下,進一步加強管理監(jiān)督。
(四)加強農民工NGO自身能力的建設。首先,中國NGO應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加強管理,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其次,建立良好的財務監(jiān)管機制。配備財務專人,管理活動運行經費,定期向社會及捐助者公開財務報告。再次,中國NGO應提升自身專業(yè)化水平,特別是農民工NGO,引進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對已有成員進行定期培訓,提高志愿者綜合服務素質。
此次調研的最終目的在于探索中國本土化農民工NGO的發(fā)展道路,研究尚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有待優(yōu)化補充。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說:激發(fā)社會組織活力。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限期實現(xiàn)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yōu)先發(fā)展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xiāng)社區(qū)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4]農民工NGO為打工者提供了一個平臺,這樣推動了打工者群體從城市的邊緣走向主流。(作者單位: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0/c_119421485.htm新華網
[2]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編.農民工:社會融入與就業(yè):以政府、企業(yè)和民間伙伴關系為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3:91.
[3]溫馨之家會長訪談資料
[4]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