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盡
對于多數(shù)普通民眾來說,“土壤安全”仍是個陌生的字眼。土壤,不就是人類腳下的土地嗎?千百年來,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收獲糧食、汲取水源、開礦挖寶,接受著它慷慨的饋贈。它永遠是無私的奉獻者,難道如今也要面臨安全問題?這些年,各種各樣的食品安全、水安全、網絡安全等新聞層出不窮,人們見多不怪了,冷不丁冒出個“土壤安全”問題,多少顯得有點突兀和刺眼。
但這是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近日,環(huán)保部和國土部首次發(fā)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 16.1%,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0%、10.4%。而無機污染物超標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盡管因土壤污染的特殊性,公報未公布土壤污染的總面積,但現(xiàn)有數(shù)據清楚表明,全國土壤環(huán)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qū)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huán)境質量堪憂。
公眾或許還難以從這些枯燥的專業(yè)術語和數(shù)據中體悟問題的嚴重性,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公共事件卻也強化著人們對此的認知。一是2013年發(fā)生在廣東的“鎘大米”事件。當時有報道說,深糧集團從湖南調進的1萬多噸大米被檢出鎘超標,雖然該公司稱對鎘大米作了退回處理,但此后東莞又檢出米粉鎘超標,廣州等地也曝出查到鎘大米,一時間輿論沸騰,人們懷疑這批鎘大米并未退回,而是轉銷廣東其它地方。此后,有關部門強化查處措施,并免費為市民檢測大米,事件才慢慢平息。而這些大米之所以鎘超標,就是因為大米產源地湖南省部分土壤遭受鎘污染。
近日發(fā)生在蘭州的自來水苯超標事件,更是舉國關注。后來查明,自來水中苯超標是由于自來水廠的自流渠遭受污染,而污染源則是蘭石化企業(yè)的兩次管道爆炸引起原油泄漏(其中一次是30年前),污染了土壤,隨后又轉而污染了水源。
應當說,鎘大米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毒大米”事件在南方不少省份相繼發(fā)生,給市民生活帶來很大困擾。大米鎘超標,自來水苯超標,吃的喝的都不讓人放心,誰來保障公眾“舌尖上的安全”?而尋根追源,問題癥結都在于土壤受污染。因為,土壤污染最終都會體現(xiàn)在對我國的糧食和食品安全造成隱患。
其實,一兩年前,據國土部的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每年遭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已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200億元。這些糧食,可養(yǎng)活4000多萬人。而環(huán)保部和國土部這次公布的土壤調查公報,歷時8年,過去將其視為“秘密”未予公布,此次公諸于眾,一體現(xiàn)出觀念的轉變,二恐怕也因土壤污染問題愈演愈烈,將其公開,為的是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
土壤污染,因其具有緩慢性和隱蔽性的特征,而被稱為“看不見的污染”。一定程度上,它也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副產品,比如我國的湖南、福建、廣西等省區(qū)的土壤鎘污染嚴重,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地區(qū)長期存在礦產開發(fā)和冶煉,礦尾、廢渣及塵埃等對土壤造成巨大傷害。近年農作物過度施化肥和打農藥等,殘留物累積沉淀,最終也改變著土壤成份。同時,不少重化工及鋼鐵、有色金屬冶煉企業(yè)等,對廠區(qū)和附近土壤的污染也十分突出。如近年一些城區(qū)大型企業(yè)外遷,騰出的地皮用于房地產開發(fā),但檢測表明,這些土地往往含有放射性或其它有害物質,必須經過“去毒”處理方可開發(fā),否則有可能對居民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
相較于水源、大氣污染的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的難度要大得多,僅僅靠切斷污染源并不能解決問題,有些重金屬污染,可能要長達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慢慢消除。因此,它對公眾造成的危害時間會更漫長。而就目前的治理技術和手段來說,無論是物理還是化學、生物方法等,都很難令土壤環(huán)境發(fā)生根本性逆轉。這意味著,某些土壤環(huán)境一旦被破壞,就踏上了“不歸路”,再也見不到之前的良好狀況。
隨著環(huán)境的惡化,近年人們對大氣、水污染等問題漸漸重視起來,但遺憾的是,在許多地方,土壤污染的治理卻并未提上議事日程。土壤是人類賴以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基礎,目前,這個基礎已遭受相當程度的侵害,若繼續(xù)惡化下去,后果不堪設想。眼下,最重要的是應盡快制定和完善土壤保護法規(guī),同時,建立常態(tài)性的土壤環(huán)境監(jiān)測、預報體系,定時公布,并將其納入各級政府的環(huán)??己酥笜?,強化監(jiān)管,盡快遏制隨意侵害土壤環(huán)境的行為。
約束,既關系治理的進度、成效,更決定其成敗。(作者系羊城晚報首席評論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