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的王艾,少年時期開始學習美術,卻在詩歌與小說方面出道甚早,是整個九十年代漢語詩壇中“70后”的代表人物,然而王艾并不安分于寫作狀態(tài),在我們知曉的當代藝術各種類型的互動及“跨界”的活動中,顯得非常的活躍。從這些年頻頻亮相國內(nèi)外藝術大展可以看出,這位在詩歌上頗有建樹的詩人,其轉型顯得沉穩(wěn)成熟,對繪畫藝術獨到的解決方法耐人尋味。
此次,繪通當代畫廊舉辦“修習者”—王艾個展,策展人為詩人兼批評家孫磊,并邀請來獨立策展人、詩人、批評家朱朱與歐洲的獨立策展人亞歷山大·格林姆(Alexandra Grimmer)博士擔任學術主持。展覽共展出王艾2012年至2014年的作品大大小小三十余件,是王艾稱之為“研習”紙本繪畫約六年的一個整體展示。從圖像表層看,似乎在模擬一個個“物像”組成的圖像,然而細看這些圖像,我們發(fā)現(xiàn)在分解或者密不透風的細線的重組中看到一種奇特的變異,然而這種變異又建立在“物像”外殼準確性的基礎上。由此,我們感到在這位藝術家的耐心、決心與意志力之間,繪畫語言構建時的悖論性彰顯無遺。但王艾繪畫不但提供悖論的諸如二元對立的這種思考,而且能夠平衡有序地開展各項文本的工作。于是,文本化的重疊與互動,使得重復的意義導向羅蘭·巴特所說“文如織網(wǎng)”。這方面,王艾是一個藝術的“編織者”。
幾乎所有當代藝術的“編織者”都朝向自身的一個更大的傳統(tǒng),以擺脫當代消費符號社會的鉗制,王艾也不例外,有意放空“物像”,模擬傳統(tǒng)圖像,對歷史形象資源的觀念化運用,對抽象形式的疊式處理,暗示著這個藝術家以“修習”的狀態(tài)抵達某種生活信念與現(xiàn)實的平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