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世英
從辯證法的觀點看,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是富含變化的集合體。就幸福而言,它本身也構成一個矛盾體,幸福總是相對于不幸而言,世人永遠是在痛苦煩惱的糾纏中追求著幸福和快樂,而且個人幸福的實現需要承擔對公眾幸福的責任。我們要希求幸??鞓肪鸵袘n患之心,不僅個人要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更要有憂國、憂民、憂天下、憂后世的責任和情懷,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幸福感。
幸福與不幸是一對孿生姊妹
有個故事:古印度有一個窮人,他早晚虔誠禮拜財神功德天。兩年后,他家來了一位美麗端莊、衣飾華美的女郎,他驚訝地問其姓名,她說:“我就是你天天朝拜的功德天。”窮人連忙施禮,請她坐下。這時外面又有人推門而進,是一位相貌黑丑、衣衫臟破的女郎。窮人立即質問她是誰,并欲趕走她。丑女說:“我叫黑暗女,是功德天的妹妹。她賜人富貴幸福,我負責散財降災?!备F人忙說:“我只想發(fā)財不想破財,你趕緊出去吧。”黑暗女說:“你這人實在愚癡。我們姊妹始終在一起,從沒有分開過,也無法分開。你請她來,即便不請我,我也不得不來。你見過有積聚財物而不散失的嗎?你趕我走也就是趕她走?!备F人聽罷深感無奈,但為求得榮華富貴還是把姊妹倆都留了下來。
這個故事說明了幸福與不幸、快樂與痛苦本就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矛盾面,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對二者之間的辯證矛盾關系,中外賢哲都有過深刻的闡述。如我國古代大哲學家老子就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彼€發(fā)人深省地告誡世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說,過度追求感官刺激定會物極必反,給身心帶來損害,圣人只求能填飽肚子而不去追逐聲色之娛,凡事懂得權衡取舍。古希臘大哲亞里士多德也說過:“人生頗富機會和變化。人最得意的時候,有最大的不幸光臨?!爆F實中,極樂生哀、縱欲成災、財聚財散、得此失彼之類的悲劇比比皆是。如2008年發(fā)生的金融風暴,使許多奮斗多年的億萬富豪陷入絕境,有的甚至破產,還有人因難以忍受大量資產蒸發(fā)而自殺。可以說,世間的幸福總是與不幸相伴相隨。
世間痛苦遠多于幸福
現實中的幸福與不幸并不是對等和均衡的,世人感受的痛苦煩惱一般遠遠多于幸??鞓罚惺艿降目鞓沸腋M矔芸燹D化為痛苦。從新聞報道中可窺一斑——各類傳媒關于天災人禍、戰(zhàn)爭殺戮、貪贓枉法、商業(yè)欺詐、拐賣
兒童、重疾困苦、謀生艱辛之類的報道,要遠遠多于安樂幸福、好人好事方面的報道,可謂是樂少苦多。佛教將人生的痛苦歸納為三苦和八苦,并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執(zhí)”,即對自我的貪愛、執(zhí)著。確實,幸福感作為一種主觀體驗,其實現需要人的主觀愿望與自然、社會等方面的客觀條件達成統(tǒng)一,合乎客觀規(guī)律和條件的要求。但世人對幸福快樂的需求可說是繁復多樣,按馬斯洛的理論,人有著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種基本層次的需要,因信仰、職業(yè)、興趣、家庭、年齡、性別、民族等因素的不同,可以說是有千百萬種,如若滿足需要與欲求則需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否則,就要造成主客觀之間的矛盾,而且對幸福的欲求愈高矛盾就愈大,這就使得痛苦的發(fā)生成為必然。即便擁有了一定的幸福和快樂,其背后還隱藏著一定的痛苦因素,因而幸福也如刀尖之蜜般難以持久。更可怕的,是人們身在苦中不知是苦,常把苦的減輕或轉換視為獲得了快樂,如久處鮑魚之肆不聞其臭,亦如夢中舉行婚禮自樂自欺。
因此,人要追求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就要認清什么是痛苦以及造成痛苦的原因,進而牢牢樹立起憂患意識。常懷憂患之心謀求幸福,才能在苦痛無邊的海洋中暫登棲息之島,正如孟子所說,“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個人幸福離不開對公眾幸福的責任
人具有社會屬性,個人幸福同樣具有群體性,有賴于所處的社會群體和大眾的幸福,與其所處的國家、地區(qū)、城市、街道、社區(qū)等社會環(huán)境緊密相關。群體的幸福指數高,個人幸福感就強;若所處的群體感到不幸福,個人也不會感到幸福。試想,當霧霾籠罩在城市上空之時,誰能在心中升起幸福感呢?當毒奶粉、地溝油、毒豆芽、瘦肉精、毒大米等負面新聞充斥媒體時,誰會對食品安全感到放心呢?當商品市場到處是爾虞我詐、坑蒙拐騙,誰又能在消費中體驗到快樂呢?
同樣,公眾幸福也有賴于個人有責任的付出。每個人都應對所處的城市或群體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為公眾幸福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自己才能感受到幸福。付出的貢獻愈大,其幸福感也就愈高。正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所說:“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快樂的心境,莫過于愛別人和為別人獻身。”
反之,若唯利是圖地把個人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就會破壞公眾的幸福感。比如,當一個醉酒者時常駕車橫行于大街小巷,哪位市民敢保證自己過馬路能夠安然無恙呢?事實上,少數人的胡作非為,往往會損害公眾的幸福,并可能給每個人帶來不幸。最近發(fā)生在山東東營廣饒縣造成1死9中毒的“奪命快遞”事件,就是少數人違法違規(guī)釀成的人間慘劇。事件的始作俑者是湖北荊門市熊興化工有限公司精細化工副廠長楊某,違規(guī)郵寄有毒化學原料氟乙酸甲酯,而沙洋縣圓通速遞公司接件時也未遵守收寄驗視制度,并在運輸過程中造成泄漏,污染了同批快件,最終造成廣饒縣大王鎮(zhèn)居民劉某在收到網購物品后,出現嘔吐、腹痛等癥狀,當天因搶救無效身亡。
因此,追求個人幸福還需要全體公民都有一種憂患之心,即要有對公眾幸福、群體幸福的憂患之心。
先人后己,先憂后樂
幸福難得、苦多樂少的現實,以及幸與不幸、樂與苦之間的辯證關系,決定了希求幸福必須懷有一種理性、客觀的憂患意識,要對世間種種天災人禍、無常變化始終保持一種警覺、清醒的意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以聯系與發(fā)展的辯證法觀點對待和處理一切,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成不忘敗、富不忘貧、貴不忘賤、甘不忘苦、得不忘失,方能趨利避害,將種種隱患提前化解于無形之中。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須把憂患之心從個人范疇擴大到社會和宇宙,即要樹立起憂國憂民、憂天下萬物、憂生態(tài)環(huán)境、憂后世未來的憂患意識,這是帶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博大生命情懷的憂患觀念。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可說是憂患意識的突出體現。這種憂患意識強調先苦后樂、先人后己,實際上是以公眾幸福、民生幸福為己任,將個人幸福完全融入到天下蒼生的幸福當中,體現著先公后私、忘我利他的精神,因而能夠最大限度地破除造成世人痛苦的根源——執(zhí)著自我、自私自利,進而發(fā)掘出人的巨大潛力,使人們在奉獻自我的過程中升華人格,并獲得更多更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此才會“幸?;ㄩ_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