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今年5月,首批“拍攝京劇經典傳統(tǒng)大戲電影工程”劇目《霸王別姬》在美國杜比影院公映,有望成為第一部在美國院線公映的3D中國戲曲電影。說到戲曲電影,其實戲曲和電影是很有“緣分”的,京劇《穆桂英掛帥》,評劇《花為媒》、《楊三姐告狀》,豫劇《朝陽溝》……很多年長的觀眾大多看過四五遍。第一次感受到戲曲的美,寬敞的場院,紛雜的人聲,擁擠在黑白畫面的銀幕前看水袖飄舞,衣袂如蝶飛飛。戲曲的美韻已成為一種日久愈香的記憶。
戲曲和電影的結緣也是有歷史的,1905年,豐泰照相館給京劇泰斗、同光十三絕之一的譚鑫培拍攝了傳統(tǒng)經典劇目《定軍山》片段,那是我國第一部電影。隨后,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也應邀拍攝了《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再往后,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依然是京劇舞臺電影,甚至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還是戲曲電影。電影史上種種第一,都和戲曲有關,表明這并非偶然,在當時,電影是種新生事物,雖然一度被稱為“文明戲”,帶著幾分舶來的洋氣,但在民間的娛樂選擇中,畢竟還是不如流行幾百年的戲曲,名角兒們的號召力比如今的影視一線明星還要大。譚鑫培、四大名旦等自不必說,因此電影想爭得一席之地,搭戲曲這條線,“傍戲曲的大腿”,是自然而然的想法,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無怪乎中國最早期的電影演員大部分都來自戲曲界。當然,1993年,取材自京劇的《霸王別姬》獲得了戛納”“金棕櫚獎”;1995年,取材自川劇的《變臉》獲得了“金雞獎”、“華表獎”;2001年,取材自昆曲的《游園驚夢》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可是,這些電影,戲曲在其中或者僅僅提供一種背景,或者是電影人要從中提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說到底,還是電影在向戲曲索取,基本上沒有主動服務的意識。
中國電影誕生八年后的1913年,中國第一部原創(chuàng)故事影片《難夫難妻》上映,可以看作是電影意圖脫離戲曲影響的嘗試,而直到上世紀20年代末,阮玲玉的出現,電影界才有了第一位堪與戲曲名角兒相抗衡的明星。不過戲曲界的大腕在民眾中的地位也絲毫不見降低。1931年,青幫大亨杜月笙為慶祝其宗祠落成,幾乎請齊所有京劇名角兒(余叔巖有病沒去,蓋叫天從不唱堂會)。
解放后的戲曲電影,如當初豫劇《朝陽溝》,劇情簡單,唱詞通俗易懂。栓保的《我堅決在農村干上一百年》,曲調高亢,話語直白,以一顆通透明亮的心苦苦挽留銀環(huán)扎根農村。銀環(huán)回城的那段唱,婉轉悲涼,一步一山水,一唱一淚流,感動得果樹低頭,流水止步。銀環(huán)的內心涌起的扎根農村與返城難以取舍的波瀾,細致刻畫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情感與理想追求,是一代青年人的記憶,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這些記憶通過宛如桃花流水的唱腔,感情真摯的對白,化成緩緩波動的情感漣漪,它真實描述了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青年人純粹的精神世界。像豫劇表演大師常香玉的代表作《花木蘭》影片,在鮮活映現名家風范、展示劇種劇目藝術魅力和培養(yǎng)代代人才上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滬劇《羅漢錢》、《星星之火》,京劇《梅蘭芳舞臺藝術》,越劇《紅樓夢》等都被攝制成戲曲電影,其它如山東呂劇、湖南花鼓戲、河南豫劇等劇種都有戲曲片問世。
電影在上個世紀90年代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后,如今市場又重新火熱起來,創(chuàng)新紀錄指日可待。如今,電影應該感念它初期發(fā)展的時候,戲曲對它的提攜之功,在戲曲不太景氣的時候,為復興做些事情。戲曲不景氣,根本原因可以說是時代使然,一部新作出來,看過的人都說好,只是更多的人看不上,也缺乏直觀形象的渠道了解而已,尤其是最為寶貴的年輕觀眾,對戲曲的誤會不淺,還沒看就懷疑自己看不懂,不愛看,更愿意去看一場爆米花電影。所以電影能為戲曲做的,就是用它更現代的表現手法,更直觀的呈現方式,為戲曲做做宣傳,至少能讓年輕的觀眾對戲曲熟悉起來。
藝術呈現的選擇當然并不只是這一種,但電影人如果要“報答”戲劇,還是應以戲曲為核心元素才好。需要說明的是,希望電影反哺戲曲,事實上并非是一種“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的道德要求,電影自身何嘗不需要突破?戲曲緣何不能成為中國電影的第二張名片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