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碧
質量來源之謎
物質具有質量似乎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但是至于物質為何會具有質量,則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科學問題。直到20世紀以后,科學家才發(fā)現(xiàn),物質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則是由一些更基本的粒子組成。
在粒子物理學里,人們用標準模型來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以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分為三大類62種,分別是12種輕子、36種夸克、14種玻色子。
在希格斯玻色子沒有提出之前,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只有61種基本粒子??茖W家不知道這些基本粒子為何會讓物質具有質量,盡管許多基本粒子的質量已經(jīng)被測量出來了。
1954年,物理學家楊振寧與同事米爾斯一起,提出了“楊-米爾斯理論”。按照這個理論,標準模型中的矢量玻色子是沒有質量的。然而,當時有實驗結果表明,矢量玻色子是有質量的。
這就怪了,明明我們的世界是具有質量的,為什么理論物理學家讓世界失去了質量呢?
誰讓物質有了質量
1964年,恩格勒和布魯特發(fā)表論文稱,是一種特殊的場基本粒子產(chǎn)生慣性而擁有質量。他們進一步預言,產(chǎn)生這種場的粒子是一種玻色子。1個月后,希格斯也發(fā)表了類似的論文。令人奇怪的是,此后,名聲大噪的是希格斯,而先發(fā)論文的兩位科學家卻默默無聞,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按科學界的規(guī)則,新發(fā)現(xiàn)的命名如果不是多人聯(lián)名,就要按最先發(fā)現(xiàn)者的名字給予命名??墒?,這個發(fā)現(xiàn)是個例外。當時,頗有影響的美國物理學家史蒂文·溫伯格在論文中將兩組科學家發(fā)表論文的順序引錯了,所以別人也以為希格斯是最早的提出者。因此,玻色子最終以希格斯的名字命名。
同樣,希格斯玻色子產(chǎn)生的場也被稱命名為希格斯場,它像磁場那樣可以對其他物質產(chǎn)生作用。按照希格斯等人的理論,希格斯玻色子在宇宙中廣泛存在,是所有物質的質量之源,其他粒子游弋在希格斯玻色子的場中,并產(chǎn)生慣性,進而形成質量,構筑成大千世界。
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萊德曼曾經(jīng)以“上帝粒子”來稱呼希格斯玻色子,比喻希格斯玻色子就像上帝一樣,賦予了萬物以質量。如果宇宙中的希格斯玻色子突然消失,整個宇宙將分崩離析,成為難以聚積起來的“一盤散沙”。
對以上的命名和贊譽,希格斯很謙虛,自認不配,也不認可“上帝”之說。
現(xiàn)在,希格斯玻色子已成為整個粒子物理學界研究的中心,萊德曼則更形象地將其稱為“指揮著宇宙交響曲的粒子”。
大獎遲到的原因
在希格斯玻色子相關理論的傳播過程中,比恩格勒更“冤”的是布魯特,他于2011年5月去世。他不僅未能見證希格斯玻色子獲得實驗證實,也未能領取諾貝爾獎,因為諾貝爾獎不授予過世的科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你可能要問,希格斯玻色子早在1 964年就被提出來了,為什么在將近50年后才獲獎呢?
其實,這也不能怪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因為評獎委員會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科學獎如果要頒發(fā)給理論科學家,就只能頒發(fā)給經(jīng)過實驗驗證的理論。比如,愛因斯坦因相對論而名揚天下,然而他1921年獲獎卻不是因為相對論,而是他發(fā)現(xiàn)了光電效應,雖然光電效應明顯不如相對論重要,但是其實驗可以被驗證。又比如,我們熟悉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他的理論就太超前,也無法被現(xiàn)有的技術手段驗證,所以基本上可以判定,他無緣諾貝爾獎。
不頒獎就是丑聞
我們把話題再拉回到希格斯玻色子。
所謂玻色子,就是一些自旋為0或正整數(shù)的粒子,比如光子、中子等。自旋為0就意味著它圍繞粒子中心無論怎么自旋,都可以和原來的粒子重合。也就是說,希格斯玻色子從各個角度看都是一樣的,因此,要探測和捕獲它也就變成了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然而,科學家沒有放棄捕獲希格斯玻色子的努力,
2012年7月4日,一直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實驗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亞原子粒子,很可能就是希格斯粒子。
對這一試驗結果,希格斯很謹慎,但是其他物理學家非常有信心。
愛打賭的霍金認輸了。此前,他打賭,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找不到希格斯玻色子。但是2012年7月,他通過閱讀相關論文認為希格斯玻色子找到了,于是,他認賭服輸,還預言,希格斯很快就可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3年3月14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fā)布新聞,確認發(fā)現(xiàn)希格斯玻色子。
于是,得到實驗證明的希格斯理論成了2013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大熱門,甚至有媒體和研究人員放出“狠話”:要是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頒給希格斯,那就將是一大丑聞。
最終的事實也正如大家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