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緩解社會矛盾,古代朝廷往往對于大多數(shù)已發(fā)現(xiàn)、未發(fā)現(xiàn)的犯罪行為都予以赦免,即“大赦”。由于赦免范圍廣大,表示皇帝的恩德,又稱之為“德音”。
最早見于史冊的赦令是《春秋》所載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春王正月,肆大眚”(“春”是季節(jié),“王”指周文王,“王正月”即周王朝所定的正月;“肆眚”即赦免罪人)。而“大赦”之名據(jù)《史記·秦本紀》,始于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始皇從不赦免罪人,而漢朝吸取教訓,將大赦作為緩和社會矛盾的手段,凡皇帝踐祚(登基)、改元(更改年號)、立皇后或太子,甚至上帝冠、郊祀、封禪、巡狩、出現(xiàn)祥瑞或災異現(xiàn)象等都要頒布大赦令。改朝換代是“與民更始”,新帝登基要“蕩滌積弊”,皇帝結婚生子需“普天同慶”,打了勝仗要顯示“皇朝武功”,發(fā)生災荒要“罪己寬民”,有了祥瑞吉兆要“奉天承運”,這些都是施行大赦的理由。如《漢書·宣帝紀》便記載有“鳳凰集魯郡,群鳥從之,大赦天下”。
歷史上,兩漢總共發(fā)布大赦令186次,平均2.24年一次。大赦最頻繁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多達428次,兩晉平均1.35年一次,南朝平均1.22年一次。但頻繁濫赦,會大大降低法律的權威,所以每當王朝統(tǒng)治力量比較強大時,大赦就會較節(jié)制,這是因為統(tǒng)治者不再需要將大赦作為緩和統(tǒng)治危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