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宜勇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
?
和諧美好
楊宜勇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
新中國走過65年,我國社會發(fā)展取得長足進步,但是在社會建設方面,我們也積累了一些問題。我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社會組織發(fā)育不充分。其實,社會體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一個新的機制,過去說政府很重要,政府可以矯正市場的失靈,但現(xiàn)在很多人也都認同一點,那就是社會組織也很重要。政府失靈、市場也失靈的時候,靠什么呢?就得靠社會組織。況且,社會力量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它們有時就會無事生非。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的結構分化大體定型:以政府官員為代表、以政府組織為基礎的國家系統(tǒng);以企業(yè)主為代表、以企業(yè)組織為基礎的市場系統(tǒng);以公民為代表、以社會組織或民間組織為基礎的社會系統(tǒng)。改革開放后,首先分化的是政府與經(jīng)濟社會,其突破口是政企分開,把國企改成現(xiàn)代企業(yè),讓非公有制企業(yè)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經(jīng)濟想不發(fā)展都不行。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的民間組織和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產(chǎn)生,政府與社會開始適度分離。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社會組織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需要其擔負的使命任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一是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控過多,該下放給社會組織的權力沒有下放,該放手交給社會組織去辦的事情沒有交給社會組織去辦;二是普通老百姓的自我維權的意識有所抬頭,但是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比較淡薄。
未來10~20年,我們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友善相處,整個社會積極向善、充滿正能量。一句話,我們的社會是讓人感到安全、幸福的,值得人們留戀的。當然,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美好是有參考指標的。例如,上訪率、犯罪率、自殺率、恐怖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安全感、安心感和安詳感,等等。
那么,如何建設一個這樣和諧美好的社會呢?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大力發(fā)展社會組織。要大力發(fā)展社會組織,就要鼓勵社會組織在社區(qū)范圍內適當自治居民事務。過去各種社團都是有政府背景,解決了一些大問題,但是很多小問題解決不了,現(xiàn)在把一些小問題讓社會組織來做,效果可能會更好,把錢和事情撥給民間組織,把社會服務、公共服務、文化服務分包委托給它們,一是有錢了民間組織會感謝政府,二是做的過程中也會體諒政府過去的辛苦和難處。這樣做有利于消弭各種社會不公平。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廣東擔任省委書記的時候就出了很多主意。“十二五”期間,很多地方講GDP翻番的時候他卻講社會組織個數(shù)翻番,這對和諧美好社會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既是政府簡政放權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組織發(fā)展壯大的動力。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厘清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正確處理好不同的社會組織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學會處理自己的外在與內心的關系。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只有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位成員從內心里感到幸福,整個社會才會離和諧美好的目標越來越近。
5月18日,河北滄州助殘志愿者在“快閃”活動中表演舞蹈。
此外,在當前的社會建設領域,我們非常強調社會治理。從以前的統(tǒng)治社會、控制社會、管理社會,到現(xiàn)在的社會治理,是一個理念上的巨大進步。社會治理的關鍵就是為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搭建好協(xié)商、交流、對話的平臺。平臺搭建好了,就會給各種利益矛盾、沖突一個紓解的出口,有利于理順不和諧的社會關系。與此同時,這些平臺也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通過社會組織與政府,社會組織與經(jīng)濟組織、社會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有利于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利于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最終有利于全面弘揚社會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