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山大技術(Alexander Technique)起源于20世紀上半葉,是一門結合了醫(yī)學、心理學、教育學、運動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課程,如今被廣泛運用于歐美各國音樂學院的音樂表演領域,其教學宗旨是幫助音樂表演者緩解在練習和表演中由于身心失調(diào)引起的緊張、疲勞和疼痛,發(fā)現(xiàn)并改進不良和無效的運動習慣,從而獲得身心舒展和諧的音樂表演體驗。
亞歷山大技術自創(chuàng)立至今,在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音樂學院都設有“亞歷山大技術”課程,并設有專門培養(yǎng)“亞歷山大技術”的師資教育機構和國際專業(yè)學術研究學會。眾所周知,在音樂表演教學和實踐中,因不良姿勢和練習習慣所導致的身體傷病已屢見不鮮,在運動機能和心理機能上也存在諸多令人苦惱的問題。目前國外關于演奏家手傷的預防和治療以及在音樂表演領域運用“亞歷山大技術”的研究已有諸多成果①,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可查的資料也十分有限②,因此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借鑒、探討就顯得尤為必要。
本文將概述“亞歷山大技術”的起源及其發(fā)展概況,并結合筆者在法國學習該門課程的親歷感受以及回國后的鋼琴教學實踐情況,闡述該項技術在教學實踐中起到的積極作用。
一、“亞歷山大技術”的起源
“亞歷山大技術”的創(chuàng)始者弗雷德里克·馬西亞斯·亞歷山大(Frederick Mathias Alexander),1869年出生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的溫耶德,自幼學習小提琴,喜愛文學詩歌,25歲成為一名職業(yè)戲劇演員。在他職業(yè)生涯剛剛起步之時,嗓音突然沙啞并經(jīng)常感到呼吸困難,在求醫(yī)無果的情況下,他決心自我治療,尋求病因。他對著鏡子練習,仔細觀察自己在練習過程中的身體變化,以求找到問題癥結所在。在經(jīng)歷了長達十年的自我觀察,嘗試了無數(shù)次的試驗與探索之后,最終不僅治愈了自己的病癥,恢復了嗓音能力,還建構了一套緩釋和消除肌體緊漲、協(xié)調(diào)身心平衡的康復體系。1904年,在悉尼著名外科醫(yī)生JWS McKay教授的鼓勵和建議下,亞歷山大離開澳大利亞,在英國倫敦開始從事系統(tǒng)的“亞歷山大技術”教學和康復醫(yī)療工作。
經(jīng)過百余年的發(fā)展,“亞歷山大技術”在歐美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亞歷山大學校的學生名冊中,我們不僅可以找到著名音樂家的名字,還有科學家、學者甚至政界人士。如:丁伯根(Tinbergen,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杜威(John Dewey,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愛爾蘭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耶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hin?熏 Baron Menuhin,美國小提琴家和指揮家)、查爾斯·謝林頓(Charles Sherrington神經(jīng)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著名作家)、斯塔夫德·克里普斯(Stafford Cripps,曾任英國財政大臣)③等。1918年到1943年間,亞歷山大先后出版了四部專著,從不同角度論述“亞歷山大技術”理論的形成過程及運作概念。在其中一本專著《自我的運用》④中,作者完整地記錄了他的自我治療過程和自我發(fā)現(xiàn)之旅。他將畢生精力投入到該技術研究和教育事業(yè)中,1955年在倫敦逝世,終年86歲。
二、“亞歷山大技術”的授課方式
及教學方法
2009年,筆者赴巴黎一所國立音樂學院專修法國鋼琴音樂,在學習鋼琴演奏、室內(nèi)樂等必修課的同時,還申請選修了幾門國內(nèi)音樂學院尚未開設的課程,其中包括這門非常受歡迎的“亞歷山大技術”課。該學院僅有一名該專業(yè)的教授,因其較高的業(yè)內(nèi)聲望同時被其他音樂學院競相聘請。筆者在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與教授取得電話聯(lián)系之后,幸運地成為了她的學生,開始了為期一年的“亞歷山大技術”課程學習。
與表演藝術的大多課程一樣,這門課的授課形式也是一對一,每周一次,每次課約30到40分鐘。選修該課程的學生以聲樂、器樂專業(yè)為主,也有戲劇表演和舞蹈專業(yè)的學生。課堂教學一般分為兩部分內(nèi)容:1.教師通過學生的日常動作(比如:站、走、坐)觀察其姿勢并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用簡單易學的體操練習來幫助他們找到更舒服的身體平衡感;2.教師通過學生的演奏或演唱發(fā)現(xiàn)其不良姿勢,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身體機能,從而克服由不良姿勢帶來的練習疲勞和心理緊張。課堂上,教授經(jīng)常問學生:“你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了嗎?”“現(xiàn)在你的感覺和之前有什么不同?”筆者在閱讀了相關書籍后了解到,教師通過語言交流和觸感反饋等方式指導學生,是“亞歷山大技術”課程的特殊授課方式。
通過一年的課程體驗和觀摩,筆者將該課程的訓練內(nèi)容和方法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腹式呼吸法
采取坐或站的姿勢,雙手交疊放在腹部,均勻地深呼吸,體會每一次呼吸到腹部的感覺(類似于聲樂訓練的呼吸法);呼吸的同時,肩、頸、背各部位保持“既放松又有某種潛在對抗力”⑤的狀態(tài)。待習慣這種呼吸方式以后,再開始演奏。無論樂曲進行得舒緩或激烈,要求始終保持勻速平穩(wěn)的呼吸狀態(tài)。這一方法能給演奏者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益處,比如幫助演奏者用自然狀態(tài)彈出優(yōu)質音色、克服舞臺緊張感等。
(二)利用鏡子做自我觀察和調(diào)整
許多學生在不演奏樂器時身體狀態(tài)很放松,一旦開始演奏,就會出現(xiàn)頸部緊張、含下巴、聳肩、駝背、晃腿等情況。“亞歷山大技術”認為,一切無效和多余的動作都是應該避免的,因為這些動作會分散演奏者的精力并消耗體力,長此以往還會引起身體的疾病。因此,對于這些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形成的習慣和姿勢,鏡子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在“亞歷山大技術”的課堂上,鏡子是必備的教具之一,在學生坐、立、走或演奏(演唱)的時候,老師會不時提醒學生觀察鏡子中的自己,身體是否處在舒展、平衡的狀態(tài)下。
(三)通過“走”、“站”、“坐”等日常生活動作糾正學生的姿勢
行走時保持腰部和臀部的平衡,感受膝蓋、大腿內(nèi)側等容易僵硬的部位的柔韌和放松感,同時上半身直立而不僵硬(此方法尤其適用于練琴時上半身緊張,踩踏板時腿部緊張的學員);站立時,雙腳站穩(wěn),想象它們在朝地下生長,身體有穩(wěn)定的重心感,同時其他各部位保持相互反向的延伸,比如頭部和頸部上提,而肩部放下(此方法適用聲樂演員或需要站立演奏的學員);坐下時,保持后背直立并放松的狀態(tài),同時體會大腿內(nèi)側、胯、腰、后背之間即放松又相互對立的作用(此方法適用于采用坐姿演奏的學員)。endprint
通過一年的學習,筆者切身感受到亞歷山大技術對緩解疲勞、促進身心和諧進而給鋼琴表演實踐帶來的積極作用。自己不僅開始有意識地去了解和運用自己的身體,并且奇跡般地克服了一直以來對詮釋技術艱深、結構龐大音樂作品的畏懼感以及在陌生環(huán)境公開演出的恐懼心理。最終,畢業(yè)音樂會上煥然一新的演奏狀態(tài)所帶給自己的難以忘懷的愉悅體驗,進一步激發(fā)了筆者記錄、實施和在教學中運用這項技術的愿望。
三、“亞歷山大技術”在鋼琴表演
教學中的運用
得益于“亞歷山大技術”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身心體驗,筆者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國后開始搜集相關外文資料,并嘗試在鋼琴教學中運用“亞歷山大技術”。經(jīng)過一年的實踐與總結,筆者發(fā)現(xiàn),將“亞歷山大技術”中的理念和方法運用到鋼琴教學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亞歷山大技術”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改進技術、改善音色
在以往的教學中,當學生對高難度技巧感到恐懼而無法彈出優(yōu)美音質時,傳統(tǒng)教學法往往從技術或者音樂形象上的啟發(fā),而忽視了對學生身體機能的關注和心理方面的引導?!皝啔v山大技術”針對學員類似情況,建議他們在運動過程中要感受身體的舒展,并有效整合各類動作,放棄無效的動作,將緊張度降到最低。筆者將這一理念與鋼琴教學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運用以下三個步驟改善這一問題:
1.感受肩胛帶的自如活動,建立起從肩胛帶到指尖的聯(lián)系。方法:將手臂舉過頭頂,再緩慢放下,感受后背肩胛帶在移動。當感覺肩胛帶能夠自如活動時,再演奏幾個音符,感受肩胛帶與每個指尖之間的聯(lián)系。保持這種連通的感覺,再慢慢演奏一段音樂,這時手的運動將變得自如和精確。
2.提醒學生在練習中始終保持腹式呼吸,并幫助其調(diào)整頭部、頸部(通常男同學的后脖頸容易緊)、下巴(女同學容易有含下巴的習慣),待各部位協(xié)調(diào)放松后再次開始慢慢地演奏。這時將第一步中“從肩胛帶到指尖”的通暢感擴大到“從手指到手臂、后背以及身體各部位”的協(xié)調(diào)與平衡。
3.用引導性的語言與學生交流。比如:“想象你的聲音從后背(剛才放松的肩胛帶位置)傾瀉而來”、“把耳朵放到幾米以外的地方去聽,把每一個聲音傳遞到那邊去”。
通過以上三步(身體、呼吸、想象力)的引導,學生的彈奏狀態(tài)和音質隨即能發(fā)生明顯的改變。
(二)運用“亞歷山大技術”幫助學生克服心理恐懼
對音樂表演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恐懼感一般來自兩個方面:“對高難度技術的畏懼感”和“公開演奏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從事音樂表演專業(yè)的人士幾乎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由于害怕失敗,或者急于表現(xiàn)自我,于是越想彈好,手指越不聽使喚;有的人一緊張起來,連平時彈得最好的簡單經(jīng)過句也彈不出;還有的人稍有一點失誤就大腦一片空白,接不下去。另一種情況是,當我們在演奏中體驗到來自音樂的情感力量時,身體也隨之“激動”起來:“我們的手、臂、背和脖子就會收縮、抓緊,這種收縮和抓緊是一種緊張和不自在的表現(xiàn)。習慣上,我們對這樣的不適做出的反應是更加緊張,甚至產(chǎn)生疼痛。改變這些傾向需要不斷地聯(lián)系,這也是音樂訓練的基礎?!雹?/p>
筆者針對這類情況,運用“亞歷山大技術”中的“肢體反饋+語言交流(心理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從生理和心理上調(diào)整到最佳狀態(tài),以達到“克服焦慮、穩(wěn)定情緒并獲得流暢、生動的音樂表達”的目的。具體方法如下:
1.運用“亞歷山大技術”中的“抑制”(inhibition)法,幫助學生消除演奏中的各種肌體緊張癥。“抑制”(inhibition)概念是指:在動作進行過程中,當身體出現(xiàn)任何緊張的跡象時,立刻做短暫的停頓,以放棄無效的動作,排除緊張感,以獲得身體的舒適感。比如:當我們演奏音樂中高潮段落時,在動作最密集和音樂張力發(fā)展即將到達頂點時停止演奏,把雙手安靜地平放在琴鍵上,感受當下身體的反應,調(diào)整并保持平穩(wěn)的呼吸,運用大腦的想象去“完成”最后的高潮。如此練習幾次,待身心完全放松下來,大腦規(guī)劃好最簡潔有效的動作程序之后,再彈這一段音樂,肌體動作和音樂的表達將變得從容許多。
2.運用“亞歷山大技術”中的“平衡”(balance)理念,幫助學生了解自身肌體緊張的原因,并用有針對性的練習予以緩解。亞歷山大技術中所指的“平衡”,是指身體的運動處于永恒的流動狀態(tài),它們相互關聯(lián),在雙向流動之間尋找平衡。鋼琴演奏者的肌體動作多為上身運動,保持腰部的穩(wěn)定就相當重要。另外,長時間坐姿容易引起腰部肌肉緊張,因此在保持身體重心的同時,可以結合“亞歷山大技術”中的“肢體反饋”法,幫助學生放松背、頸、肩、臂等各部位肌肉,讓身體保持在“既穩(wěn)定又流動”的舒適狀態(tài)中。
3.給予學生心理上的積極鼓勵。比如提醒他們:“音響的最終效果才是最重要的!放棄過多的肌體控制”、“手臂只是你表達樂思的工具而已”、“把自己試想成聽眾,耳朵就會開始起作用”,類似這樣的心理暗示能幫助學生從“關注小我”轉向“關注音樂本身”,當演奏目的改變了,緊張也隨之消除了。
(三)結合“亞歷山大技術”的“忘記”概念幫助學生獲得身心愉悅的演奏體驗
“亞歷山大技術”中的“Unlearn”概念,已經(jīng)涉及到心理學范疇。該詞的原意是“舍棄、忘掉”,此處的用意是為了消解學員因過度的動機和意圖帶來的身心失調(diào)而采用的一種心理策略。對于從事音樂表演的學員來說,幫助學員放棄過度的自我表現(xiàn)和意圖,拋開與音樂無關的念頭,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到音樂上來。俄羅斯音樂教育學博士根納基·莫·齊平教授談到:“當一個藝術家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活動之中時,從表面上來看,創(chuàng)作過程中似乎沒有愛自己的那個‘我,也就是說,在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根本看不到他的那個‘我的影子。正在此刻,他的創(chuàng)作才能更客觀地表現(xiàn)出完整而鮮明的特點。俄羅斯宗教哲學家尼古拉·別爾佳曾十分公正地指出:‘一個人只有從自我中解脫出來時,他才能體現(xiàn)自我……走出自我便是獲得自我和自己的核心?!雹遝ndprint
遺憾的是,當筆者嘗試用“忘我、舍棄”的理念幫助學生消除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卸掉多余的思想包袱時,效果卻并不明顯。由于國內(nèi)學習鋼琴的孩子大都是家中獨子,他們習慣了父母的事事代辦,缺乏豐富的生活體驗?熏“以我為中心”的心理已經(jīng)形成,而這一心態(tài)也極易流露在音樂中。盡管他們的技術過硬,但在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表達上偏差較大。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普遍認為:開演奏會的目的是“以我為主”,而非“以音樂為主”。陳宏寬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音樂的基礎是‘奉獻,不是‘指揮。但是國內(nèi)學生常常是‘以我為主,不懂得‘奉獻是高一層信念。不懂‘奉獻就不能進入世界,而這個抽象世界是以‘愛為核心的。不懂奉獻、不懂愛也就很難感受到音樂的真諦?!雹嗾\然,演奏的目的是交流與分享:與音樂交流、與聽眾分享;演奏者唯有放棄功利的心態(tài),放棄“小我”的存在,才能在音樂中“聽見”真正的自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unlearn”與東方哲學中的“無為”和梵語中的“Asaskta”有著相似之處:放棄對“我”的執(zhí)著,只有用心靈去感受音樂,才能接近“無藝之藝”的境界。顯然,當今的學生要理解這一點還很難,他們需要從生活體驗、多元文化學習和不斷的實踐中去尋找并獲得自我成長,因為生活中的一切體驗都可能是藝術靈感的來源。
結 語
“亞歷山大技術”倡導的理念是從探索人類運動機能的本性和規(guī)律出發(fā)的,這種對音樂表演者“以人為本”的關懷和“善待自我”的責任感,也正是“亞歷山大技術”深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觀我們的鋼琴教學:長期以來,忽視了鋼琴專業(yè)學生因過度練習和不良姿勢帶來的身體病痛;忽視了他們因演出怯場、畏懼技巧、比賽失敗等帶來的心理傷害……我們是否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本主義關懷,幫助他們建立起“善待自我”的責任感?筆者相信,從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和運動康復科學的角度重新審視和思考鋼琴演奏與教學,將會為我們的鋼琴表演教育事業(yè)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參考文獻
?眼1?演http?押//fr.wikipedia.org/wiki/Technique_Alexander(維基百科對“Technique_Alexande”的釋義)
?眼2?演http?押//www.alexandertechniquepractice.com/(英國倫敦的“亞歷山大技術”網(wǎng)絡課堂)
?眼3?演http?押//www.tudou.com/programs/view/pktzTGcieBs/ ?眼美?演教學片:The Alexander Technique.2000.
?眼4?演F.M.Alexander?押ManSupreme Inheritance.Long Beach?眼M?演,CA:Centerline Press,1985.
?眼5?演F.M.Alexander?押Construction conscious control of thé individual?眼M?演,Long Beach,CA?押Centerline Press,1985.
?眼6?演F.M.Alexander?押Use of the self?眼M?演.Long Beach,CA:Centerline Press,1984.
?眼7?演F.M.Alexander?押The universal constant of living?眼M?演.Long Beach,CA:Centerline Press,1985.
①國外相關文獻有:1.Hochberg?熏 Fred H?熏 Robert D. Leffert et al:Hand Difficulties Among Musicians(《音樂家的手部問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美國醫(yī)學協(xié)會期刊》1983年),通過對七十五位鋼琴家手傷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最常見的情況是肌腱炎,其次是右手四五指的損傷情況;2.Rosenthal?熏 Eleanor:The Alexander Technique— What It Is and How It Works(《亞歷山大技術——概念及其運用》,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 Atrists《表演藝術家的醫(yī)學問題》,1987年),該文講述了運用亞歷山大技術治療三個患有機能障礙的演奏家的實例;3.Stiehl,James B.?押 Overuse Syndrome in Professional Keyboard Musicians ?穴《專業(yè)鍵盤音樂家的過度使用綜合癥》,American Organist《美國管風琴家》,1989年?雪 針對鍵盤演奏家通常遇到的手部問題的診斷、治療、預防進行了分析;4.Caplan,Deborah:Back Trouble (《背部疼痛》,Gaines-ville,F(xiàn)L:Triad Publishing Co.1987年)該書展示了許多運用“亞歷山大技術”練習的照片。其中一篇題為“表演藝術家的窘境”的文章描述了練習時良好運用身體的訓練方法。
②筆者在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對“亞歷山大技術”詞條進行搜索,檢索到的相關論文僅一篇:丁東紅《基于身心和諧遠離的音樂表演運動技能康復體系——“亞歷山大技術”初探》(《樂府新聲》2001年第3期)。該文就亞歷山大技術在音樂表演運動技能康復中的幾個基本概念作了闡述,但關于如何與音樂表演相結合的問題并未有進一步的展開。另外,在國內(nèi)已出版的兩本譯著中對“亞歷山大技術”的理念略有提及:《成功鋼琴家攻略:身體、頭腦、演奏》(?眼美?演魯斯·弗雷德伯格,張志羽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版,第47—60頁);《練琴的藝術:如何用心去演奏》(?眼美?演 瑪?shù)铝漳取げ剪斏獱枺u彥、伍維曦譯,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5頁)。
③參見http?押//etapp.pagesperso-orange.fr/(法國巴黎“亞歷山大技術”師資培訓學校網(wǎng)站)。
④F.M.Alexander?押Use of the self?眼M?演.Long Beach,CA:Centerline Press?熏1984.
⑤“既放松又有某種潛在對抗力”是運用亞歷山大技術中關于opposition and dynamic space (對立和動力空間)的概念,即:以身體各部位間相連接的關節(jié)為中心,做相互反向的延伸,使其保持一種具有內(nèi)在張力和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
⑥?眼美?演瑪?shù)铝漳取げ剪斏獱枴毒毲俚乃囆g——如何用心去演奏》?眼M?演,鄒彥、伍維曦譯,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頁。
⑦?眼俄?演根·莫·齊平《音樂演奏藝術——理論與實踐》?眼M?演,焦東建、董茉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第406頁。
⑧鮑蕙蕎《真正的藝術是真理的表態(tài)——鋼琴家、教育家陳宏寬訪談錄》?眼J?演,《鋼琴藝術》2009年第12期,第19頁。
夏云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張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