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玲 陳慕杰 陳宜虎
[摘要]針對以工程生產第一線應用型本科人才為教學培養(yǎng)目標的土木應用本科教育的目標,改革橋梁工程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首先分析總結以往橋梁工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和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出發(fā),探討了通過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提出新形勢下橋梁工程課程教學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應用型橋梁工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2-0119-02
中國的基本建設數量和規(guī)模巨大。2008年,中央決定投資4萬億用于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我國經濟平穩(wěn)增長。這種形勢對我國的土木工程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提出新的要求,即:“具備較為完整的基礎與工程基礎知識結構以適應現代工程科技發(fā)展的需要,即在工程實踐、理論修養(yǎng)和計算能力三個方面有嚴格的高水平的訓練” 。在如今學生就業(yè)形勢日趨嚴峻的形勢之下,更加需要高校培養(yǎng)的學生能適應市場的需求、用人單位的需要。鑒于此,除了培養(yǎng)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求具備創(chuàng)新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跨學科的全方位的思維方式等等。此外,還要有交流能力和組織能力。因此,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研究和探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模式,為適應新形勢下以及社會對橋梁工程專業(yè)人才的要求,對橋梁工程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探討、培養(yǎng)應用型能力的橋梁工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橋梁工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橋梁工程課程在土木工程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中所具有的顯著地位決定了其教學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作者發(fā)現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十分重視,學習熱情很高,但學習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下:
第一,學生對橋梁的構造還很陌生,對橋梁的構造原理和施工工藝缺乏直觀的認識。在學習橋梁構造這部分內容時,由于部分學生對橋梁的感性認識不足、空間想象力不夠,盡管采用圖片、圖像、動畫等技術,然而畢竟是平面技術,與實體相差甚遠,不能建立學生對結構尺寸和施工技術的直觀印象,造成理解橋梁的構造比較吃力。
第二,橋梁工程課程知識點多,且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比如:簡支梁橋的計算,涉及的計算內容很多。在一個學期將基本橋型的構造和計算全部講完,就顯得知識點密集、課時較少。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三,橋梁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現場實踐教學目前較為薄弱,使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理論難以和實踐相結合,對專業(yè)儀器操作不夠熟練。直接影響到畢業(yè)生到工作單位后,在工作中對專業(yè)崗位上手較慢,對工程環(huán)境適應較慢,動手能力弱。
第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專注于對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對學生在實際工作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社會能力培養(yǎng)重視不夠,如:協調能力、合作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信心等等。
第五,“雙師型”教師數量嚴重不足。隨著近幾年學院教師學歷學位不斷提升,一大批高學歷的年輕教師走上了大學的講壇,盡管這些年輕教師理論基礎扎實,自學能力強,思維敏捷,但大多從高校到高校,從書本到書本,理論知識具備但缺乏實踐鍛煉,動手能力欠缺,普遍存在“重科學研究,輕工程實踐”,再加上高?!爸卣撐?、輕應用”等評價體系的錯位,使專業(yè)教師自身不重視工程實踐。
基于上述在橋梁工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此有必要做出適合工程實際、市場需要的調整或變革,以使橋梁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fā)展。
二、橋梁工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轉變教育理念,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知識為本,側重于說教式的知識傳授,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有礙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轉變教育理念要以學生為本,立足于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模式上,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導向,輔以典型工程案例,針對工程問題把復雜的學習內容加以分解,提出問題并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逐步啟發(fā),深入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比如:在講到橋梁方案比選的內容時,可將桂林解放橋設計初期方案比選的三種橋梁方案介紹給同學們,引導學生從造價、施工難度、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調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并請同學總結發(fā)言。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主動思考,又鍛煉了他們總結問題、口頭表達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定自主發(fā)展的空間,將學生分組組成團隊,布置課堂情景作業(yè),增加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讓學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繼續(xù)攀升,進而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講授墩臺的構造要求后,將一座實際工程的橋梁資料提供給各個團隊,讓他們根據已有資料設計橋墩橋臺的類型和尺寸。并要求每個團隊派代表在課堂上陳述他們的設計結果,并接受其他團隊的質疑。通過這種形式,可以讓同學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詳細的探索,并可以對不同的方案進行比較。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思考、團隊合作、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實踐中直接獲取工程實際經驗來達到學習的目的,遠比僅僅聆聽教師關于書本知識的介紹和講解理解得更深刻。在講橋梁構造部分的內容時,組織同學們去實際的橋梁現場、針對實際工程進行講解,再讓同學們仔細觀察。有了直觀的接觸和觀察教學效果比在課堂通過圖片等平面技術方式介紹橋梁構造好很多。學生對實際工程的切身感受可以大大增強課堂學習內容的認識。
在課程教學中引進介紹一系列橋梁設計和分析軟件,如:橋梁博士、MIDAS、PMGX等,這些軟件正是目前各大設計院常用的軟件。在講完橋梁和拱橋計算后,結合書本上的計算例題,給學生演示如何用橋梁博士來做,并要求學生將其計算作業(yè)手算的結果與軟件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然后專門安排一些課時使學生學會使用這些軟件,便于他們在大四運用這些軟件來進行畢業(yè)設計,將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二)提高專業(yè)課程教師工程素養(yǎng),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一是向專業(yè)教師開展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的培養(yǎng)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專業(yè)教師到生產單位進行工程實踐、學習交流的機制。鼓勵支持教師赴企業(yè)掛職鍛煉,參加工程項目設計、產學研合作項目研究和技術服務。二是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隊伍,選派教師到國外高等院校學習和開展合作項目研究,選派教師到國際知名企業(yè)進行培訓。三是建立一支數量質量穩(wěn)定、來自生產一線、實踐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隊伍,健全專兼結合、校外專家兼職授課機制。四是提倡、鼓勵、促進教師積極參加注冊工程師考試認證、申報工程系列職稱,努力承擔工程設計、檢測、鑒定、咨詢等技術服務項目,參與各種工程技術評審會議,全方位地提升專業(yè)教師的工程素養(yǎng)。
(三)改變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方式
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試為主,一般占到課程總成績的70%左右,而平時成績僅占總成績的30%。這一考核方式的弊端就是造成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課程的過程學習,而僅在課程期末考試一兩周前突擊學習,考前死記硬背??荚嚱Y束后突擊學習的知識也忘得差不多了,達不到較好的學習效果。改變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方式就是要加強過程考核而相應弱化期末考核,進而突出教學過程的完整性。過程考核重點考核學生平時在團隊課堂大作業(yè)、課堂討論及發(fā)言、課后作業(yè)等的課堂表現。過程性考核有利于教與學雙邊互動,對教與學能夠起到一定的反饋、修正作用,能夠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重視能力的學習和掌握,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三、結束語
課程是學生學習知識、獲得能力、提升素質的重要載體。課程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途徑,其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了適應新世紀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橋梁工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手段等也要與時俱進,如何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應用型高級人才,其有效途徑尚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劉西拉.21世紀的中國土木工程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1):95-99.
[2]胡免溢,杜嘉.橋梁工程課程教學問題及改革對策[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2):87-89.
[3]周艷,宋君超.橋梁工程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2010,(12):78-81.
[責任編輯:左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