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是20世紀舉世公認的偉大作家,其享譽世界的文學成就一直為廣大文學評論家和世界各地的讀者所矚目。在《洛麗塔》中,作家充分地將敘事時間和敘事空間完美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小說獨特的敘事時空機制。
關鍵詞:納博科夫;《洛麗塔》;敘事時空
《洛麗塔》是納博科夫最負盛名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作品。研究者們試圖從多角度多方面對其進行解讀,如道德主題、后現(xiàn)代性以及敘事策略,其中敘事學研究是近十年來風頭正勁的領域。任何故事都要在一定的時空內進行,因此,小說敘事需要在時間和空間的架構上,展現(xiàn)無窮的藝術魅力。納博科夫本人對于時空問題的關注一直是其創(chuàng)作中的焦點,他曾表示他喜歡在小說中“對時空大動手術”。[1](P116)
一.《洛麗塔》的敘事時間
小說是時間的藝術。福斯特曾說,“小說把時間完全摒棄后,什么也表達不出來”。[2](P36)時間問題對于小說敘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敘事學家熱奈特在其著作《敘事話語》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時序”(order)、“時距”(duration)和“頻率”(frequency)三個重要的概念。時序是指話語順序與故事順序,包括“預敘”和“倒敘”。時距是指故事時長與話語時長之間的關系。根據(jù)熱奈特的理論,時距形式有概要、省略、場景和停頓。頻率是指故事發(fā)生的次數(shù)與敘述次數(shù)之間的關系。熱奈特區(qū)分了三種方式,單一敘述、重復敘述和概括敘述。
《洛麗塔》的敘事時序是非線性的,幾乎全篇都采用典型的倒敘。罪犯亨伯特在獄中回憶與洛麗塔的點點滴滴,又不時停下或對陪審團講話,或插敘自己在獄中的情況。敘事時序通過過去與現(xiàn)在并置,表達了亨伯特對于洛麗塔近乎瘋狂的癡戀,與洛麗塔的回憶一直深深地刻在腦海中。對于亨伯特來說,現(xiàn)在是無關緊要的所在,曾經(jīng)與洛麗塔的愛戀才是生命的全部。小說獨特的敘事節(jié)奏也為研究者所津津樂道,它由省略、停頓、場景和概要交替改變進行。省略和概要用來加快敘事節(jié)奏,概述和省略了并不重要的情節(jié)。如2頁紙的文本篇幅匆匆跨過了亨伯特12年的童年生活,他與瓦萊麗亞四年的婚姻“從一九三五年一直持續(xù)到一九三九年”[3](P19)僅用了5頁紙的篇幅。小說同時也省略并留白了大量的內容,如瓦萊麗亞提出離婚的理由以及夏洛特對于洛麗塔的感情。對于洛麗塔的回憶主要以場景和停頓的敘事時距展開,幾乎所有的話語都集中在與洛麗塔相關的情節(jié)上,與洛麗塔相處的兩年鋪陳了250頁。每一次洛麗塔出場都伴隨著外貌描寫。
二.《洛麗塔》的敘事空間
長久以來,文學作品中的“空間”往往被研究者們所忽視。1945年,英國學者約瑟夫?弗蘭克首次提出“小說空間形式”(spatial form)這一說法,此后空間問題逐步受到批評理論界的重視。敘事學家查特曼在《故事與話語》中首次區(qū)分了“故事空間”與“話語空間”兩個概念。前者指故事發(fā)生的場所或地點,后者是指敘述行為發(fā)生的地點或環(huán)境。其中,“故事空間”及其展現(xiàn)手法更為研究者們所關注。在《洛麗塔》中,亨伯特是在監(jiān)獄中敘述其過往的一生的,因此,監(jiān)獄是小說敘事固定不變的話語空間。相比之下,故事空間則豐富得多。亨伯特生長在歐洲大陸并最終來到美國,在兩次帶著洛麗塔橫穿美國的過程中,讀者也隨著他們看盡了美國各式的汽車旅館、餐館,美妙的自然風光以及市井文化和風土人情,“弗吉尼亞州的一座燈塔、阿肯色州改成一家小酒館的一座天然洞穴”,[3](P238)然而,與亨伯特醉心于美妙的景色不同,洛麗塔根本無心于此。故事空間折射出人物的心理空間,兩人態(tài)度的不同也暗示了他們悲劇的結局。
三.敘事時空的整體性
時間和空間是文學作品的兩個坐標,“是一對此消彼長的孿生兄弟,當敘事加強空間意識時,時間意識就會被淡化,反之亦然?!盵4](P99) 納博科夫對于時間的改革使敘事時間呈現(xiàn)過去與現(xiàn)在交織的狀態(tài),時間的模糊使得空間成為了故事的載體,小說的空間意味因此而加強。當敘事時間變慢,以場景和停頓的時距展現(xiàn)故事時,敘事就會向空間化發(fā)展。故事空間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也起到時間參數(shù)的功能。在亨伯特與洛麗塔橫穿美國的旅行中,幾乎沒有明確的時間標記,時間就在他們進出各式汽車旅館、小吃部、商店以及飛馳的高速公路上流逝著。值得注意的是,空間作為一種靜物,有時會成為故事的一部分,承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在小說結尾,亨伯特回憶道,“我站在這高高的斜坡頂上傾聽那悅耳的震顫,傾聽那矜持的竊竊私語中間迸發(fā)出的不相連的喊叫,隨后我明白那令人心酸、絕望的事并不是洛麗塔不在我的身邊,而是她的聲音不在那片和聲里面?!盵3](P492) 在這里,空間既是人物所處的真實空間,也是人物心理活動的外化,二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更好地為表達小說題旨服務。
參考文獻:
[1][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998.固執(zhí)己見[M].潘小松譯.長春: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2][英]愛?摩?福斯特.1984.小說面面觀[M].蘇炳文譯.廣州:花城出版社.
[3][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2005.洛麗塔[M].主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4]汪小玲.2008.納博科夫小說藝術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侯曉囡,長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敘事學和文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