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水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年、甚至1000多年以前。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貴陽城在元代土城的基礎(chǔ)上用石塊修建貴陽城墻,噴水池修建的城門,名叫柔遠門(清初改名布德門),但市民習慣叫北門。
1927年,因修建城內(nèi)馬路,北門被拆除。
1929年,在北門街中心建一圓臺,為貴州引進汽車、修馬路的主政者周西成塑了一尊高約1.7米的銅像,自此,這里就叫“銅像臺”了。銅像臺東是三民東路(即今延安東路),西面四杰花園(即今延安中路)、南是(今中華中路),北為廣東街(即今中華北路)。
1952年拆除銅像臺,改建十字街心噴水池。1955年10月,修了兩年的延安路全線竣工,延安路全長約750米,路寬40多米,路中間還設(shè)置綠化分隔帶。自此,銅像臺更名為噴水池。
2001年國慶節(jié),噴水池環(huán)島花園建成不銹鋼結(jié)構(gòu)雕塑《四方匯聚》。水幕從呈拋物線的構(gòu)件頂部潺潺流下,再輔以38組水柱,構(gòu)成一幅壯觀的噴水景觀。
為解決噴水池環(huán)島給貴陽市交通造成的阻力,2010年2月開始拆除貴陽噴水池。為了繼續(xù)保持“噴水池”的名號,在十字路口的4個交叉點修建4個小型噴泉?,F(xiàn)噴水池成為十字交叉口,車行道面積增加2000余平方米,新增綠化近800平方米,所有右轉(zhuǎn)車輛通過專用右轉(zhuǎn)彎車道實現(xiàn)無信號燈通行。
五代至北宋時期(907年—960年),貴陽叫黑羊箐,苗語為格洛格桑。據(jù)說,為抵抗外族入侵,苗王亞努率族人奮勇抵抗,在四月初八日的激烈的戰(zhàn)斗中不幸遇難,葬于銅像臺(今名噴水池)附近。從此以后,每年四月初八日,貴陽周邊的苗族同胞都要到噴水池來紀念他們的這位古代民族英雄,年年如此,代代相傳。每年這一天,貴陽銅像臺(噴水池)一帶人山人海,唱歌跳舞,歡樂異常。如今,“四月八”已成為貴陽及其附近苗、布依、侗、壯、水、仡佬、漢等民族共同狂歡的節(jié)日,成為展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盛典。
貴陽文史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