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依依
[摘要]本文就首都機場爆炸案,分析網(wǎng)絡媒體關于這起事件的新聞報道。此次事件與以往的公共暴力事件不同,輿論呈一邊倒狀態(tài),公眾普遍同情爆炸嫌疑人并一致抨擊公權,其中媒體的報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媒體在迎合輿論需要的同時違背了馬克思主義“一般的公正”的原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 新聞觀 網(wǎng)絡媒體 公正
公共暴力恐怖事件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一旦發(fā)生,必然會引起所有媒體的注重。2013年7月20日,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發(fā)生爆炸事件,媒體作出了報道。但是,導入馬克思主義有關新聞報道“一般公正”的原則,我們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的報道有值得檢討的地方,即公正性缺失問題。此次事件中,網(wǎng)媒幾乎都在關注冀中星的悲慘遭遇,忽略了爆炸案本身事實。輿論也出現(xiàn)了一邊倒的現(xiàn)象,公眾普遍認為冀中星是可以被原諒且值得同情的,應該追究體制和政府的責任。甚至有人認為,仿照冀中星的方法來維權是行之有效的。我們不禁反思,媒體在大量挖掘嫌疑人背景時沒有考慮過負面效果嗎?這種負面效果的形成又是因為什么?本文由此對網(wǎng)絡媒體的報道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冀中星爆炸案的相關報道
截止2013年8月底,一個多月的報道中至少出現(xiàn)了兩次重點的轉移。第一次是從爆炸案本身轉向冀中星的經(jīng)歷背景,即冀中星從爆炸嫌疑犯變成有多年上訪經(jīng)歷的殘疾人,這從爆炸案發(fā)生當天的報道中就出現(xiàn)了苗頭,之后的報道中占了主要內容;第二次是轉移到冀中星在爆炸時的心理,諸如未故意引爆、引爆前提醒周圍人閃開等等。從轉換過程來看,媒體分別從冀中星的悲慘經(jīng)歷和冀中星雖然引爆炸彈但是內心善良兩個方面,起到了為冀中星洗白的作用。最后,爆炸案本身的犯罪性質以及它所造成的社會恐慌已經(jīng)被完全忽略。
二、馬克思主義“一般的公正”的新聞觀
網(wǎng)媒關于此次事件的報道呈現(xiàn)出了與以往公共暴力恐怖事件的報道完全不同的思路:過多地報道關于冀中星的悲情故事,忽略了犯罪嫌疑人本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網(wǎng)媒這么做無非是出于煽情的需要,但是違背了新聞報道中不偏不倚的客觀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關于客觀性有一個很好的解釋,即要做到“一般的公正”( common fairness)?!耙话愕墓笔桥c客觀相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譯為“共同的公正”,即在報道新的事實、爭論雙方的觀點時,新聞媒體一般堅持一種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態(tài)度。就具體的關于事實的報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則表現(xiàn)為客觀,即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全面反映。簡要地說,“一般的公正”有這么兩點內容:
(一)馬克思把這張方式概括為“根據(jù)事實來描寫事實”,恩格斯進一步完善這個基本原則,即“完全立足于事實,只引用事實和直接以事實為根據(jù)的判斷,由這樣的判斷進一步得出的結論仍然是明顯的事實?!?/p>
本文從報道數(shù)量和報道具體內容兩方面來評價網(wǎng)媒是否有做到完全立足于事實。
第一,從報道的數(shù)量上看。本文收集了新華網(wǎng)、新浪兩家具有代表性的門戶網(wǎng)站對此次事件的報道,時間范圍是從2013年7月20日到2013年8月31日。門戶網(wǎng)站的新聞雖然大部分來自轉載,比如新華網(wǎng)的新聞超過百分之六十、新浪的新聞將近百分之四十都來自其他媒體,但是對于新聞的篩選依舊體現(xiàn)了網(wǎng)媒的態(tài)度。新華網(wǎng)在這段時間相關報道有649篇,其中提及受傷情況的有148篇,提及嫌疑人上訪經(jīng)歷的有101篇,提及嫌疑人殘疾身份的有144篇,提及嫌疑人在東莞遭遇的有172篇。在提及爆炸案所造成的影響的148篇中,只有一篇提到爆炸造成周圍民警受傷,其余所有都是報道嫌疑人本人受傷。新浪的相關報道有514篇,其中提及受傷情況的有162篇,提及嫌疑人上訪經(jīng)歷的有131篇,提及嫌疑人殘疾身份的有103篇,提及嫌疑人在東莞遭遇的有202篇。在提及爆炸案所造成的影響的162篇中,有9篇提及民警受傷??梢钥闯觯瑑杉颐襟w從數(shù)量上重點突出了冀中星的身份和遭遇,尤其是在東莞遭遇治安員毆打致殘的事情,忽略了爆炸本身是一種犯罪的事實。
第二,從報道的具體內容來看。首先,這一事件本身具有以下多種事實(圖1):
然后,本文以新浪7月21日的一篇短訊《山東籍殘疾人首都機場航站樓引爆自制炸彈》為例分析網(wǎng)媒的報道:
山東籍殘疾人首都機場航站樓引爆自制炸彈
2013年07月21日03:39
據(jù)新華社電 昨日18時24分,山東籍殘疾人冀中星在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引爆自制爆炸裝置,造成本人及一名警員受傷。警方稱,冀中星因爆炸左手前臂已截肢,受傷警員傷情很輕。目前,公安機關正在進行調查。
經(jīng)公安機關初步核實,冀中星,1979年生,山東菏澤人,曾在廣東打工,因被治安員毆打已上訪多年。因覺得受到不公正對待,到機場發(fā)放傳單被阻攔,隨即在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到達大廳B出口外,引爆了自制的類似鞭炮的爆炸裝置,造成本人胳膊受傷,一名警員也受輕傷。
首都機場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此事未對首都機場運營秩序造成影響。雖然爆炸現(xiàn)場大廳被封圍,但首都機場開辟了其他路徑供進出港旅客使用,機場秩序良好。
此間民航業(yè)內專家呼吁,不能采取傷及無辜的極端處理方式來“出氣”,擾亂公共秩序。
這篇短訊提到了四方面的內容:冀中星多年前在廣東被毆打;冀中星上訪多年;爆炸造成一名警員受傷;爆炸為對機場秩序造成影響。從事實上看,這篇短訊對爆炸現(xiàn)場的報道是不全面的,事件發(fā)生的當時現(xiàn)場就有圍觀人士發(fā)微博稱爆炸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并且有目擊者對央視稱,很多旅客被沖擊波震倒在地。而且從現(xiàn)場圖片上看,機場的地面上因為爆炸散落了塵土。但是在這篇報道中,爆炸案造成的影響只提到了警員受傷,而且對秩序明確表示沒有造成影響,并且周圍人的情緒都沒有被報道出來。報道唯一引用的是機場有關負責人的話語,而沒有采訪任何一個目擊者。這些都說明了新浪至少在這一篇報道中沒有做到全面立足于事實。endprint
(二)媒體面對的每一事件都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報刊本身也會有自己的看法。但作為社會性的傳播媒介,要取得社會的承讓,就不能只報道自己贊同的觀點或偏愛的事實,而要盡量表現(xiàn)出中立的態(tài)度。
可以從三個方面判斷報道是否中立:1.消息中是否有帶評價的形容詞、副詞等;2.是否為事實涉及的各方提供應答機會,即在數(shù)量上做到了觀點均衡。3.是否做到將事實與意見分開。
評價第一點還是以上文提到的新浪網(wǎng)的短訊為例。報道在描述警員受傷情況時用的是“很輕”這個詞,而沒有具體描述。從新華社的消息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名警員的“兩只胳膊上濺了幾十個紅點,衣服上也有濃煙留下的黃色印跡。”情況確實很輕,但是只用形容詞描述是遠遠不夠的。在描述機場秩序的時候用了“良好”這個詞,同樣沒有提供具體情節(jié)。報道提到機場開辟了其他路徑供進出港旅客使用,這只是機場的措施,并不能說明秩序。這篇消息在描述事實時用了太多帶評價的形容詞,沒有做到客觀描述。
評價第二點,這起事件涉及了兩個層次的當事人:首先,爆炸案現(xiàn)場有官方與現(xiàn)場群眾兩方,兩家網(wǎng)站的報道中提及傷者和引用現(xiàn)場群眾話語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在引述機場官方的說法;其次,關于冀中星的遭遇,消息源有三方面,冀家、目擊者和公權一方,其中新華網(wǎng)來自冀家的消息有五條,來自東莞和山東方面的也是五條,目擊者證明冀中星被毆打致殘的消息有一條,數(shù)量基本對等。所以,只有在描述爆炸現(xiàn)場時沒有做到觀點均衡。
評價第三點,最為明顯的就是“犯罪”與“維權”兩個詞的區(qū)別,冀中星犯罪是事實,但是說他是在維權就成了意見,即觀點。媒體作為中立一方是要不能帶著觀點來敘述事實的,如果一定要說就應該通過采訪某一方或某人去表達出來。關于冀中星的報道中常??梢钥吹奖热缯f“極端的維權”這類字眼,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這是一種極端的暴力,就算它是準確的,媒體也不應該由自己在報道中說出來。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新華網(wǎng)的評論《京華時報:冀中星的自殺式維權不可效仿》和新浪的《機場爆炸案反思:冀中星為何走上極端維權之路?》都在標題就先確定了爆炸案是維權行為,之后再對它進行批判。
就此可以看出,這兩家門戶網(wǎng)站在報道冀中星爆炸事件時基本沒有做到客觀公正,違背了馬克思主義“一般的公正”的原則。在片面描述事實和不中立地評價冀中星前提下,媒體很容易給公眾造成誤導。
再結合網(wǎng)民觀點來看,7月20日有微博稱爆炸人有意見訴求發(fā)傳單被阻引爆,網(wǎng)民就有諸如“可憐的人”“草民的聲音只能靠走極端發(fā)出去,除了指責是不是該想想誰逼的他走投無路”、“有壓迫就有反抗”之類的回復。之后的一個多月里,還有眾多公眾人物對冀中星表示同情,其中有律師表示“請告訴我,冀中星還有什么路可走?”可見很多網(wǎng)民覺得在公共場合制造恐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是走投無路時的唯一辦法。
三、網(wǎng)媒“非公正”報道的邏輯起點
網(wǎng)絡媒體相比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受眾數(shù)量更大、互動性更強。由于網(wǎng)民在網(wǎng)絡中互動非常容易,所以情緒是可以很快傳染的,新聞報道也會隨著情緒出現(xiàn)跟風現(xiàn)象。最近幾年我國公權侵犯私權案件頻發(fā)造成公眾對公權的極大不信任,而且這種不信任感在網(wǎng)絡中傳播地非常迅速。冀中星爆炸案發(fā)生當天,當有消息說他有上訪經(jīng)歷時,已經(jīng)有大量網(wǎng)民表示冀中星可以得到原諒,應該追究政府責任。一些網(wǎng)絡媒體就是基于當下公權暴亂的事情頻發(fā)的現(xiàn)實,投網(wǎng)民所好,再加上出于煽情的需要,出現(xiàn)了報道群體極化現(xiàn)象下輿論所關心的問題重點的趨向,并在觀點上與輿論大致重合。
四、對網(wǎng)絡媒體報道的反思
回頭看,網(wǎng)絡媒體對冀中星案的相關報道對于當時的網(wǎng)絡輿論,構成了一種社會偏向,如果說,這種偏向與網(wǎng)絡媒體的報道有關,那么網(wǎng)絡媒體實際上就造成了這種偏見。這就顯示了一個道理:報道的不公會導致輿論的激化,造成片面性,同時也造成了一個盲點:公民是有責任去維護社會秩序并樹立國家形象的。
馬克思的新聞觀在近些年經(jīng)常被誤認為是帶有政治色彩的新聞理論,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一般的公正”等這些新聞觀是非意識形態(tài)的,秉著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立場的理論。即使過去了一個多世紀,它依然對當下的新聞從業(yè)者具有指導性意義。
媒體究竟應該如何報道此類案件呢?公眾對于冀中星充滿了同情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無論他之前受了多大冤屈,它們都不能為其這一極端行為提供道德支持,更不能幫助其做法律開脫。正如武漢大學的沈陽老師所說:“媒體不應美化危害公共安全的上訪戶。對待這類公共事件,媒體立場應該很明確。譴責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個人訴求,敦促有關部門切實正視上訪戶的利益訴求,引入司法、社會等多種形式協(xié)調解決。依據(jù)真相的批判才是真實有力的批判?!?/p>
參考文獻:
[1]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張蓉:《媒介新聞報道的思路與社會責任的履行論析》,《東南傳播》2010年第12期
[3]楊瑞麗:《關于校園暴力事件報道的框架分析》,《新聞世界》2011年第4期
[4]王鋒:《校園暴力事件新聞報道的負面效應》,《東南傳播》2010年第7期 <\\Y8\本地磁盤 (F)\2011-新聞前哨\2014-1\BBBB-.tif>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