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雪玲+高銀霞
【摘要】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之間的融合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無論從東西方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來看,抑或是從受教育者主體結構看,以及從人文與科學兩種知識形態(tài)看,人文與科學都應該能夠融合。但是融合并非終極目標,兩者之間更應該貫通。因此,融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更需要貫通兩者,培養(yǎng)兩者之間的通感是當前大學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而中外大學教育在這方面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我們可以通過對比來取長補短,使我們在這一重大課題上有所突破。
【關鍵詞】人文教育 科學教育 中西對比
一、中國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
在中國古代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我們且把中國古代的高等教育稱之為中國古典形態(tài)的高等教育。這種教育是以經典、歷史、道德等人文教育為主要內容。并且古人認為這是學習的重點,古人把這些稱之為“道”;也可以把這些理解成我們所說的人文教育。在中國傳統(tǒng)中,對這種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是十分重視的。早在《周易》中就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說法,孔子也曾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边@段話可以說是對我國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總結。而古人把另外一些與科學技術有關的內容稱之為“術”。古代的教育家們往往是重“道”而輕“術”。韓昌黎就曾在《師說》中提到“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可見當時的主流觀念對技術類人員以及技術的輕視。
雖然在中國現代意義的大學產生比較晚,但近代大學產生以來,對大學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關系的探討也是沒有停息過的,例如“科玄之爭”,“通專之辨”。1923年,張君勱在清華大學的演說《人生觀》引來了丁文江的針鋒相對,兩人的辯難迅速形成了兩大對立的陣營,發(fā)展為中國現代哲學史上的一次重要論爭。張君勱方認為科學大發(fā)展無法解決人生哲學問題,丁文江方則認為科學是支配世界的工具。這場著名的科玄辯論最重要的結果是使中國傳統(tǒng)學術倍受重創(chuàng),唯科學主義成了一種主流思想,科學被用作衡量是非的標準。這也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在“打倒孔家店”等極左思潮的影響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本科類院校還是各類高職高專都如雨后春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隨之而來的是教育的“專業(yè)化”“功利化”日趨加劇,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構建的討論在理論界和實踐界開始了,科學與人文的交融問題引起了廣大學者專家的探討。尤其是高職高專在我國大學教育中學生比例大、學習周期相對較短,學習內容的專業(yè)性較強,是否應該進行人文教育,怎樣把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是個很重大的課題。
二、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
與中國相同對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思考西方也是古來有之。他們從古希臘也就開始研究相關問題了。從西方的教育史看,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識教育、人文主義教育以及永恒主義教育的教育思想等都和大學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關聯(lián)。柏拉圖論及過自由教育,亞里士多德在《政治論》中對“自由教育”有比較明確的論述,他從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方面論述了何謂“自由人”的教育,雖然不是直接論述大學教育中的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但他的理論卻為此奠定了哲學基礎。
近代西方學界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刻思考的人更多,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在曾提到:“沒有純粹的科學教育,也沒有純粹的人文教育,兩者缺一不可。教育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也使他們學以致用”。英國的約翰·亨利·紐曼對此有系統(tǒng)的論述,他認為“大學是一個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一方面,大學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傳播和推廣知識而非增擴知識為目的”,“既然大學是以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理智為己任,那么大學就應該提供普遍性知識(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和完整的知識(不能把神學排除在大學教授的知識之外),而不造狹隘的專業(yè)知識”。
現代西方學界的研究成果更是不斷增加,具體來說有這樣幾個方面:
其一,在大學教育的理念,西方自由教育的傳統(tǒng),人文學科的知識形態(tài),學科性格特征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關系方面作了不少研究。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論》中談到“所謂人文學科,我不僅是指傳統(tǒng)的人文學科,還包括深奧的科學知識本身所固有的人文價值。從文化角度說,他們過于淺薄生硬。他們受到的訓練側重于技術性的方面而不具備廣博深奧的科學性。”赫欽斯是古典自由教育的捍衛(wèi)者,同時還是永恒主義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性的優(yōu)越性,使人成為人。
其二,對科學教育賦予了人的意義。很多西方研究者批判了科學教育只注重功利意識的灌輸,呼吁科學及教育的“人性化”,“贊美科學所含有的人性意義”,隨后貝爾納提出了科學人性化的命題:“必須打破把科學與人文學科截然區(qū)別開來,甚至互相對立的傳統(tǒng),并代之以科學的人文主義。同時,科學教學內容本身也必須人性化”。這對協(xié)調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關系有積極意義。
三、對高職院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緊迫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取得了迅猛的發(fā)展,在校人數已占高校在??側藬档娜种陨?。但由于種種原因,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相對比較薄弱,據調查,高職生中有80%的學生沒有完整地看過《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這四大名著,能完整說出孔子、孟子、老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和主張的不足15%。40%的學生適應能力差、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弱。20%的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差。14%的學生出現人格缺失,如自卑、冷漠、悲觀、怯懦、敏感、甚至對人敵視等。這種人文素質相對不足的狀況,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應用性人才的質量。
另外,很多校企合作,高職實習生結束實習后,企業(yè)給學校意見反饋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企業(yè)在招聘人員時最看重的是求職者的人文素養(yǎng)和對工作的態(tài)度,然后才是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等。很多實習生有專業(yè)技能但普遍缺乏責任心、服務意識、團隊協(xié)作精神、敬業(yè)精神、公民意識而功利心又很強等,這其實就是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另外,目前就業(yè)市場普遍存在企業(yè)“用工荒”和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尷尬局面,大量的求職者不符合用人單位要求,最為重要的原因也體現在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由此可以看出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和緊迫性。endprint
(二)對加強高職學生人文教育的探索
我們通過對國內眾多知名院校的實踐進行總結得出現階段各學校在處理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的問題上大致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的:
1.轉變教育觀念:從培養(yǎng)“專門性”人才轉變?yōu)榕囵B(yǎng)“德才兼?zhèn)洹钡娜苄腿瞬?/p>
不同的教育觀念對教育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科學人文主義將成為21世紀代表世界發(fā)展方向的社會思潮,要求高校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的人,這是新時期要求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本質。因此,我們必須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起一種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新的教育觀念,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2.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灌輸作用
高職院校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認真研究課程體系與結構,適當增加人文方面的必修課,宣傳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介紹和借鑒國外的先進思想,引導學生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于高職教育的理論教學學時有限,采用有目的地開設人文選修課程,鼓勵和引導學生選修,就顯得十分必要了。但開設人文課程不應過多過濫,而要少而精,管用,要將知識性與思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寓素質教育于知識的傳授之中。如適當開設像“美學藝術”“公共關系學”“心理健康”“中國歷史”等,這些課程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信、自強、學會與人相處、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維護心理健康、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大有益處。
3.通過課程滲透,將人文教育貫穿于專業(yè)教育始終
高職院校的專業(yè)教師要在專業(yè)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將專業(yè)學習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正確引導學生把做人與做事結合起來,這對人文教育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為專業(yè)技術課本身承載著豐厚的人文底蘊,以人文的精神傳遞專業(yè)技術,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專業(yè)教師在講授專業(yè)知識和操作程序時,可以通過對專業(yè)技術發(fā)展歷史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來關注歷史、社會、文化與人類的發(fā)展,同時也可以反思技術的應用對自然、社會及人類帶來的危害,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正確的價值觀;介紹學科發(fā)展中優(yōu)秀科學家獻身真理的感人事跡,以激發(fā)學生產生崇高的正義感與社會責任感。
4.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養(yǎng)
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結合日趨緊密,學科綜合性越來越強,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常言道:“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這不僅要求教師不斷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具備對知識進行融合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建立適應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思維模式,以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既會思考“事實存在”(科學的思維方式),也會思考“人的存在”(人文的思維方式)。為此,要拓寬師資來源渠道,加強師資培訓,加快教師知識更新速度,建立起新的有利于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思維方式,從源頭上促進二者的融合。
5.創(chuàng)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強化第二課堂功能
由于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文化背景,校園文化作為課堂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對學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良好的文化、藝術、科技、學術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成長發(fā)揮著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要創(chuàng)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功能,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高校的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不是分別地針對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而言的。在理科學生中,不僅要加強人文教育,也要加強科學教育。今天的學科分科非常快,非常細,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注重專業(yè),不注重對科學一般的理解,所以理科學生也有一個科學教育問題。類似的,人文學科也不是專為理科學生設的,文科學生也有人文素養(yǎng)問題。一所大學,沒有一流的文科,就沒有一流的理科;沒有一流的理科,就沒有一流的工科。一個國家沒有科技,一打就垮;沒有人文,不打自垮(楊叔子)。
因此,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學校建設與發(fā)展的現實需求。
參考文獻:
[1]季羨林.季羨林先生在“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高級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國高教研究,2002,(06):13.
[2]李政道.李政道先生致“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高級研討會”的賀信[J].中國高教研究,2002,(06):13.
[3]楊叔子.科學人文和而不同[J].中國高教研究,2002,(07).
[4]懷特黑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5]斯賓塞著.胡毅,上承緒譯.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6]徐淑華,王南山.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機械職業(yè)教育,2003,(02).
[7]賀智利加強大學生人文教育的意義和途徑[J].江西教育研究,2006,(04).
本文系三亞市科信局項目:加強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對三亞旅游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分析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