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華
【名詩回放】
絕句
宋·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作者名片】
僧志南:宋代的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出生年月、生活經歷不詳。這短短的一首詩,使他的名字在宋代詩史里占有一席之地。
【難點注釋】
1.短篷:小船。篷指船帆,代稱船。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值物,莖桿直立,可做拐杖。
【同步翻譯】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系了小船,我拄著藜杖,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精彩點擊】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游興大漲。一個出家人,本應靜坐參禪,誦經念佛,但志南卻被明媚的春光勾起濃厚的游興。他邁步走出廟宇,先是乘著一葉小舟,蕩到古樹蔭下,把小船拴住,然后棄舟上岸,拄著拐杖,過了橋,向東走去。這兩句寫得極富動感,寫出了志南和尚春游時的雅興,他不顧年老力衰(已到了拄著拐杖的年齡),也不畏路途艱苦(又要乘船,還得過橋),為的是尋覓動人的春色。短短十四字,明寫詩人追尋春光的急切,暗寫春光的明媚誘人。后兩句寫詩人游春的獨特感受:大好春光,美不勝收。
詩的后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是早春的雨,“楊柳風”是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有畫意。 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不令人愜意的春日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