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群星
【摘 要】犯罪新聞報道是一種重要的新聞報道類型。在形形色色的犯罪案件中,性犯罪往往受到媒體的爭相報道,但性犯罪的特殊性導致媒體在報道時很容易因操作不當陷入倫理與法律的困境。本文通過比較性犯罪與其他刑事犯罪的區(qū)別,指出了性犯罪報道背后蘊含的權利沖突問題,強調媒體在報道性犯罪時應特別注意報道權與隱私權的沖突。并對李某某案相關報道進行進一步的梳理與分析,總結了性犯罪新聞報道中常見的媒體失范行為,為規(guī)范性犯罪新聞報道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性犯罪 犯罪新聞 權利沖突 媒體失范
2013年初,經(jīng)網(wǎng)友爆料,一起未成年人涉嫌輪奸的刑事案件——“李某某等人強奸案”進入了大眾的視野。案件的特殊性質加上犯罪嫌疑人的特殊身份,引發(fā)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媒體狂歡”。然而也正因為該案較為特殊,牽扯到復雜的權利沖突和法律關系,不少媒體在報道時陷入了倫理和法律的誤區(qū)。反思該案件報道中的媒體失范現(xiàn)象,規(guī)范性犯罪新聞報道,成為媒體在當前必須正視的問題。
一、性犯罪新聞報道的必要性
所謂犯罪新聞報道,是指與犯罪活動有關的新聞報道。有學者認為,犯罪新聞報道的內容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核心層,即“與犯罪有關的最新事實”;第二層為相關層,即“與犯罪事實的偵查、起訴、審判等司法活動相關的事實”;第三層是延伸層,指“因犯罪事實及相關司法活動引發(fā)的社會后果及社會反響”。在現(xiàn)代社會中,犯罪新聞報道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犯罪新聞報道有助于實現(xiàn)公眾知情權,對于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與人身安全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犯罪活動(尤其是刑事犯罪活動)會對社會大眾的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帶來嚴重危害,與犯罪有關的最新事實必須被納入公眾知情的范圍之內。其次,新聞媒體通過對犯罪案件及司法活動進行及時而充分的報道,將警察、檢察官和審判程序置于公眾的嚴格審查之下,可以增強偵查人員的自律,有效遏制刑訊逼供,防止司法專橫和司法腐敗。
性犯罪,也稱為涉性犯罪,即由于引起性犯罪的主要因素(性本能的驅使或者反社會的意識支配下)而實施的對他人,包括異性以及同性群體等所進行的侵害其性權利,并進而導致影響社會生活的正常進展、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等危害社會的行為。任何一種犯罪行為都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性犯罪同樣如此,其影響甚至更加惡劣。依法報道性犯罪,發(fā)揮媒體的輿論引導與監(jiān)督的作用,有利于維護公序良俗,保障公眾利益。
二、性犯罪新聞報道中的權利沖突
與一般刑事犯罪相比,性犯罪有其特殊性?!靶浴笔翘烊坏碾[私,用文字或圖像把個人的性生活、性器官、性特征、性心理、性癖好、性缺陷等等進行公開,都是典型的宣揚隱私行為。然而媒體在性犯罪新聞報道中,難免涉及大量與“性”有關的犯罪情節(jié)以及當事人的隱私(婚姻、戀愛、家庭等)。因此,性犯罪是一種極易導致權利沖突與媒體失范的報道題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報道權與隱私權的沖突。
1、報道權與隱私權的沖突
新聞媒體的報道是維護公眾知情權的主要途徑,這就派生出公眾知情權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即報道權,報道權與公眾知情權在法律所賦予的權限上是完全一致的。
隱私權與報道權的沖突在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在我國,隱私權并非憲法權利,《民法通則》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隱私權,但我國有關司法解釋曾明確提到了隱私的概念,并將其納入名譽權之中進行保護。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權責任法》,明確將隱私權作為民事權益的一種,并將其納入了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
(1)公共利益與犯罪嫌疑人隱私權的沖突。隱私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格權利受到法律保護,但根據(jù)公共利益原則,凡是與社會公共利益有關的事項,或者出于社會公共利益需要必須公開的事項,不受隱私權保護,這就導致現(xiàn)實中隱私的范圍存在著因事而異與因人而異的情況。
公眾人物的行為與社會公共利益密切相關,因此其隱私范圍要小于普通人。在新聞報道與隱私權發(fā)生沖突時,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克減是世界各國的一項普遍原則。而在性犯罪中,一些本來屬于個人私事的行為已經(jīng)違反了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產(chǎn)生了損害,所以不管犯罪嫌疑人是否為公眾人物,其隱私權的邊界都會相應縮減,新聞媒體遵循相關法律對案情予以報道,并不構成對犯罪嫌疑人隱私的侵犯。對于牽涉到公共人物的案件,基于“官員無隱私”的理論及其與公共利益的密切相關性,媒體應享有充分的報道空間。
但是,正如前文所說,性犯罪具有特殊性,媒體為了提高發(fā)行量和閱聽率,往往對犯罪嫌疑人的隱私進行無限制的窺探、挖掘,不僅偏離了正常的輿論監(jiān)督軌道,還產(chǎn)生了種種侵權行為。如在2012年的重慶市北碚區(qū)區(qū)委書記雷政富不雅視頻案中,不雅視頻及雷政富與女子趙某的生活細節(jié)被多家媒體曝光。雷作為政府官員,其行為屬于受監(jiān)督及可公開的范圍,但視頻本身卻屬于個人的私生活秘密,將其在全社會公開存在不妥之處。趙某觸犯了法律,其個人照片和家庭情況卻與公共利益無關,媒體的披露是對趙某及其家人隱私權的侵犯。
(2)性犯罪報道對受害人隱私權的侵害。通常情況下,公眾會對犯罪中的施暴者予以譴責,對受害者施以同情和幫助。但是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視“貞操”與“廉恥”的觀念影響,性犯罪案件的受害者往往會成為家人、公眾責備的對象,甚至被當成性犯罪的始作俑者,持續(xù)遭受精神上的刺激。
在2011年的聯(lián)防隊員楊喜利強奸案中,某報以《“我是世界上最窩囊的丈夫”是的,你還好意思說!》為題對案件進行了未做匿名處理的整版報道,不僅侵犯了受害者丈夫的隱私權,而且構成了對其人格的侮辱。一些電視臺在報道此事時,明顯展現(xiàn)出強迫式采訪的鏡頭,受害者雖然化名了,但他們痛哭流涕的表情卻沒做任何遮掩地呈現(xiàn)在畫面上,甚至連受害者年幼的子女也未作任何遮掩即作呈現(xiàn)。
性犯罪除了導致受害者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嚴重受損,還會給他們的人格尊嚴和精神心理帶來長期乃至終身的傷害。披露性犯罪受害者的姓名、地址等足以使人辨認的特征,是一種最為典型的造成名譽損害的宣揚隱私行為。然而,由于我國法律中對于“隱私權”的定義比較模糊,性犯罪受害者又往往屬于弱勢群體,對“隱私權”的認識不夠充分,媒體報道時即使出現(xiàn)了越界行為,也很少被追究責任。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窺私心理,媒體往往“明知故犯”,導致性犯罪報道中時常出現(xiàn)隱私侵權的現(xiàn)象。endprint
2、報道權與公正審判權的沖突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獨立公正的審判是基本的國際準則,是通過一系列國際公約確立的。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也確立了旨在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公正受審權利的原則。媒體應維護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在案件處理的不同階段遵循不同的報道規(guī)范:對于法院已經(jīng)作出判決的案件,可以根據(jù)法院公開的信息進行真名報道,但是在法院審判之前,采取匿名處理更能體現(xiàn)人文關懷、符合法律規(guī)范。
在性犯罪新聞報道中,許多媒體在法院宣判定罪之前也采取了真名報道的方式。真名報道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制裁”機能,即通過犯罪新聞報道對犯罪嫌疑人形成一定的壓力,同時也警戒社會上潛在的犯罪分子,起到一般預防的作用。但是在案情尚不明朗時就給犯罪嫌疑人貼上犯罪分子的“標簽”,顯然違背了無罪推定原則,使得犯罪嫌疑人在案件偵查階段就開始遭受“精神上的懲罰”。對于那些被判無罪的人員,真名報道勢必會傷害其回歸社會的權利,從而造成難以挽回的侵權后果。
三、“李某某案”相關報道中的媒體失范
“涉嫌輪奸”且犯罪嫌疑人為名人之后,諸多特性使得李某某案自曝光之日起就引來了媒體的大規(guī)模報道,種種失范現(xiàn)象也隨之而來:
1、披露未成年人隱私
李某某案的特殊性在于,其父是公眾人物,李某某本人也擁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一些學者據(jù)此認為,李某某雖然是未成年人,但同樣是公眾人物,為了充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可以犧牲公眾人物的部分隱私權。李某某所涉嫌之罪,是極其嚴重的刑事指控,如果一旦受到干擾而無法得到公正判決,公眾利益受損更大。
未成年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公共利益如何平衡?根據(jù)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在未成年人保護上采取的是絕對保護原則。這就意味著,不管未成年人是否屬于公眾人物,其個人隱私都應受到絕對保護。當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時,嚴格禁止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和其他相關材料。李某某尚未成年,媒體在報道這一案件時應該嚴格遵守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不能因為未成年人是公眾人物、所涉案件又有特殊性,就違背絕對保護的原則,無視現(xiàn)行法律的存在。反觀媒體此次的報道,案件尚未判決,就過度披露個人信息,大肆報道案件細節(jié)。
2、發(fā)布未經(jīng)核實的信息
2012年3月,香港《南華早報》的編輯在其微博中貼出一張小學畢業(yè)照,并特別標明圖中下左三的位置就是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借此質疑李某某年齡造假。該消息發(fā)布后,包括新華網(wǎng)在內的多家網(wǎng)絡媒體立即進行了轉載。后經(jīng)證實,照片中的學生并非涉嫌輪奸案的李某某,只是一位與其姓名相同的學生。
真實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媒體在報道時要保證來源的真實。同時,新聞媒體背負著保障公眾知情權的職責,真實、客觀地報道事件進展,是犯罪新聞報道的應有之義。但在李某某一案的報道中,許多新聞媒體將主觀判斷強加于客觀事實之上,人為地“制造新聞”,不僅無助于公眾知情權的實現(xiàn),反而是對公眾的一種誤導和蒙蔽。
3、公布受害人身份
在性犯罪、性侵擾案件中,受害女性的身體和人格尊嚴本已飽受凌辱,再經(jīng)由媒體向全社會公開無疑是再一次的摧殘。國際公認婦女受到性侵犯的情況屬于被害人隱私,必須嚴加保密。大眾傳媒在報道性犯罪、性侵擾的案件時,不能公布被害人的姓名、身份和其他足以使人指認的情節(jié)。
在李某某案的報道中,媒體顯然未能遵守相關法規(guī)與新聞倫理。2013年9月初,李某某案中受害人楊某的真實姓名遭到曝光,以“李某某受害女子照片”、“李某某強奸案女主角楊某”為題的圖片在網(wǎng)絡上大行其道。部分媒體在轉載時冠以《俊俏臉蛋魔鬼身材 網(wǎng)友調侃稱挺有眼光》等極為不妥的標題,不僅沒有推進問題的解決,反而把受害人當成了黃色新聞的消費對象。
4、使用侮辱性語言,進行有罪推定
陳力丹教授曾撰文指出,犯罪新聞報道用詞要科學、嚴謹,特別在涉及法律問題時,不能感情用事,禁止使用不恰當?shù)男稳菰~和副詞。梳理李某某案的相關報道卻可以發(fā)現(xiàn),媒體普遍帶有較強的情緒化和炒作色彩。在案件被爆料當天即2月22日,北青網(wǎng)就在其娛樂版發(fā)布了題為《李某某(原標題中為真名)被指愛玩弄 女性綽號“海淀銀槍小霸王”》的圖文消息,并得到包括大公網(wǎng)、搜狐網(wǎng)在內的多家網(wǎng)站轉載。這樣流于低俗的標題不僅違背了新聞倫理及社會道德,也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相關權利。
媒體站在所謂道德和公義的高度一邊倒地進行報道,極力突出李某某的特殊身份,對其人格做出種種評判,在案情尚不明朗、法院還沒有作出判決的情況下,已經(jīng)為案件定性,不僅違背了無罪推定原則,還是一種道德上的審判?!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明確規(guī)定:“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媒體應堅守客觀、公正、平衡的報道原則,引導公眾認識真相,而不是一味煽動社會情緒。
四、媒體在性犯罪新聞報道中應遵循的規(guī)范
性犯罪案件已成為新聞報道的常見題材,然而從以往的新聞實踐看,媒體在性犯罪報道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侵權、傳謠、濫用新聞自由等失范行為。為了更好地履行媒體職能,使性犯罪新聞報道真正起到推動司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媒體除了堅守客觀、真實、公正、平衡的基本原則,還應遵循以下規(guī)范。
1、尊重犯罪嫌疑人、受害人及其家屬的合法權利
在性犯罪新聞報道中,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常常對犯罪過程和細節(jié)進行繪聲繪色地報道,并且對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受害人的家庭背景、生活、工作經(jīng)歷等進行無節(jié)制地曝光,從而導致犯罪嫌疑人、受害人及其家屬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
記者采訪時應征得當事人同意,在對受害人進行報道時,注意保護受害人及其家庭不受二次傷害;報道時需把握好尺度,摒棄“獵奇”心態(tài),避免披露當事人及其親友、家人的姓名、身份和影像資料;不能因犯罪嫌疑人的過錯而不公正地對待其家人,甚至毫無理由地暗示其與犯罪有關聯(lián)。endprint
2、合法獲取新聞素材
在李某某案的報道中,案情信息來自公安機關,這意味著媒體的報道獲得了官方消息源、合法消息源。但是,公安機關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具體信息透露給媒體,本身就涉嫌違法。媒體在報道時應該做好把關工作,對于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等不宜傳播的內容,進行相應的模糊處理,而不是仗著消息來自權威的公安機關,就不加審視地大肆報道。
由此推及到日常的性犯罪新聞報道中,媒體應自主判斷消息及其來源的合法性,并依法決定是否傳播。此外,性犯罪往往發(fā)生在他人住宅或賓館房間等公共場所的私人空間,記者在采訪活動中,要避免非法闖入他人住宅或其他隱私權保護的場合。
3、恪守無罪推定原則
違背無罪推定精神,對未決的訴訟案件進行毫無依據(jù)的傾向性報道,一方面可能損害犯罪嫌疑人的人格權,另一方面容易使社會大眾對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偏見,更有甚者,可能引發(fā)公眾對司法機關的質疑,嚴重損害法律的權威。如在李某某案中,媒體大肆宣揚李某某年齡造假,導致該案的不公開審理引來民眾的質疑,好在海淀法院在一審宣判后通過官方微博對民眾進行了回應,維護了司法機關的形象。
媒體在對性犯罪進行報道時,除非權威的消息來源(執(zhí)法者)有確鑿的證據(jù)和合理的依據(jù),不能在媒體上披露未被正式指控的被告人或未被通緝的犯罪嫌疑人的真實身份,也不得以“強奸犯”等稱謂指涉犯罪嫌疑人,避免主觀情感和錯誤判斷帶來的“有罪推定”。
性犯罪新聞是現(xiàn)代社會新聞報道中的組成部分,但是過度追求眼球效應,以低俗換取關注,不利于媒體的專業(yè)化發(fā)展,也必將損害公共利益與法的權威。在性犯罪報道中,媒體應當遵守法律規(guī)定,堅守倫理底線,重視新聞事件與社會、與人之間的關系,對案件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引導公眾探討事件意義、辨析是非善惡,以最終起到鞭撻犯罪、預防犯罪的社會效果,真正肩負起“社會守望者”的社會職責?!?/p>
參考文獻
①陳堂發(fā):《授權與限權:新聞事業(yè)與法治》[M].新華出版社,2001
②劉曉波,《論我國刑法對性犯罪的規(guī)制與完善》[D].山東大學, 2012
③庹繼光、倪承英,《報紙犯罪報道匿名狀況的法理思考》[J].《新聞界》,2012(12):63-73
④魏永征:《向傳媒討說法:媒介侵權法律問題》[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⑤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⑥徐瓊、付翔,《犯罪新聞報道的常見誤區(qū)與傳播倫理——基于周克華案相關報道的分析》[J].《當代傳播》,2013(1):55-57、71
⑦許亞荃、朱穎,《中國犯罪新聞報道的歷史掃描和發(fā)展現(xiàn)狀》[J].《南昌大學學報》,2008(6):152-156
⑧葉鐵橋,《“最殘忍的采訪”凸顯新聞倫理困境》[J].《新聞記者》,2011(12):35-38
⑨周長軍,《刑事偵查階段的犯罪新聞報道及其限制——基于犯罪嫌疑人人權的分析》[J].《中外法學》,2005(6):749-761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