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
課堂表演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其根本目的是活化歌唱內容、動化歌唱過程、趣化歌唱形式,讓學生在充滿情趣、充滿形象、充滿情感的活動中,獲得對歌唱的深切感受。
課堂表演有“據(jù)”有“序”有“效”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表演作為促進學生身心感悟歌曲的有效手段,著實風靡了一陣。不論是低年級、高年級的歌唱教學,還是欣賞教學,課堂上總少不了表演的身影。課堂熱熱鬧鬧,看似“活”了,但課卻上得“飄”了,音樂課的積累、感悟、運用不到位,基本技能訓練不到位,更別說音樂的“本體”了。于是,我們不禁在想:音樂課上我們究竟要不要指導學生進行表演?應該怎樣來進行指導,才能使其更有效地為音樂教學服務呢?
一、演之有“據(jù)”——變“為演而演”為“有的放矢”
在歌唱教學中,課堂表演的重要目的是把全體學生帶進歌唱描述的情景中去,借助表演,引導學生感悟歌曲的形象、體悟歌曲的情感,在感悟的過程中促進音樂知識的積累和內化??梢?,表演只是一種手段。
例如,我在聽一位教師教學《兒童團放哨歌》一課。教學這課我認為最主要抓住兩點:(1)感受歌曲堅定有力的情緒及兒童團員勇敢的精神,通過感受、體驗歌曲的情緒,初步了解進行曲的風格特點。(2)在感受歌曲基本情緒的基礎上,能通過聽、唱、動等形式有效地表現(xiàn)歌曲。這位教師在教完歌曲后,對學生說:“同學們,想不想做一名出色的兒童團團員??!你看,* *和* *已當上了兒童團團員。請大家看看他們的表演?!庇谑?,兩個學生戴上老師預先為他們準備好的小軍帽,拿上紅纓槍,很神氣地把歌曲內容表演了一遍。學生表演完之后,老師就讓全班學生來模仿他們的表演。這個時候,歌曲剛剛教學結束,學生對歌曲還很不熟練,甚至還不太記得歌詞,這時全班的表演,學生是顧此失彼。儼然,教師把課堂上的絕大部分學生變成了熱情的觀眾,或觀看或模仿,使課堂表演成了一種形式,為了表演而表演,有違課堂表演的根本目的。這樣的課堂表演,給人的感覺只能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沒有達到表演的真正目的。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歌唱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或部分學生的分析來代替學生。音樂教學應尊重個性,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設寬松自主的氛圍,激發(fā)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忱?!秲和瘓F放哨歌》,最主要的是學生要能夠通過堅定有力的歌聲唱出兒童團員的勇敢精神,隨之添加幾個很精神,很干練的動作,相信每個學生都可以做到,完全用不著刻意去模仿別人的動作。放手讓學生自編自演,哪怕過程稍亂一點,設計的動作稍差一點,都是非常真實自然的。我們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兒童團放哨歌》歌曲的情境中,走進特有的年代,更真切地感受孩子個個爭當兒童團團員的那種自豪與激動的情緒中,而不是走一個“毫無目的”的教學過程。
二、演之有“序”——變“盆景展示”為“循序指導”
課堂表演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其根本目的是活化歌唱內容、動化歌唱過程、趣化歌唱形式,讓學生在充滿情趣、充滿形象、充滿情感的活動中,獲得對歌唱的深切感受。但很多時候,歌唱教學結束了,教師安排的表演恰恰忽視了表演的根本目的,是課前教師請幾個學生預先加工編排好后安放的一道“盆景”,大部分學生在欣賞之余收獲到的僅僅是片刻的哄笑、虛假的熱鬧。它不是課堂上教師引導全體學生體會歌曲,感悟歌曲的動態(tài)生成,很難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形成。
在教學《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曲時,我為了引導啟發(fā)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媽媽的愛,懂得從小尊重、愛護老人的道理。課前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小烏鴉飛來飛去為媽媽捉蟲吃,并親自喂給媽媽吃的影片,背景音樂為歌曲伴奏。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體會人物角色,并能準確、有感情的演唱出來呢?我通過課件展示歌詞給出提示,展開了循序漸進的指導。
提示一:“記住每段歌詞唱了什么?”即先讓學生熟悉歌詞,爭取做到熟練,流暢。
提示二:“分角色演唱,想想他們的表情?”老師分別用不同的顏色標出描寫小烏鴉和烏鴉媽媽的歌詞,讓學生體會、領會;并讓同座位的兩人分別扮演小烏鴉和烏鴉媽媽,記住自己唱的歌詞,這就相當于演員背臺詞,這些都為很好的演唱歌曲,表演歌曲打下基礎。
提示三:試著比劃比劃,在原地演一演。
在以上練習之后,我才指名一組同桌上臺表演,并引導學生認真觀看,認真評議。再讓兩大組學生在原位表演,其余學生觀看評議;而后兩兩交換。這樣,反復演唱、反復表演、反復評議,學生體會到位,感悟也到位。由于《小烏鴉愛媽媽》歌曲“小烏鴉”和“烏鴉媽媽”兩種角色的特殊性,在教學時我還采用表演方式,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在不露痕跡的對話與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歌曲情緒,想象和揣摩小烏鴉和烏鴉媽媽不同的角色情感,落實了演唱的指導,使表演真正成為促進歌唱訓練的有效手段。有了教師的參與,學生的身心被激活,思維更活躍,整個課堂活而不亂,學生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這一系列階梯式的要求,降低了表演的難度,提高了課堂表演的實效性,讓課堂表演真正成了置身歌曲情境、感悟歌曲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演之有“效”——變“放任自流”為“規(guī)范演練”
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內容演唱1~2年級、3~6年級中,都有“能夠用正確的姿勢和呼吸的方法唱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唱歌習慣”的基本要求。課程內容的用詞為何定位為“演唱基本要求”,而不是歌唱?由此可見,課標對學生的演唱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幾個月前,曾隨教研員參加了中學七年級音樂教學質量調研,調研中就發(fā)現(xiàn)很多學校的很多孩子歌唱面部緊張,毫無表情;聲音干澀,蒼白無力。而有些學校的學生即便是站在那歌唱,沒有一個動作,但看那張臉:神氣十足,眉飛色舞,就是一種最基本的表演,賞心悅目。而我們很多教師忽視的正是這種最基本的表演?!把莩币辉~在字典里的解釋為“以唱的方式來表演歌曲或戲曲”??梢妼W生的唱固然重要,但表演歌曲也非常重要。因為歌唱不僅是聽覺的藝術,更是視覺的藝術。引導學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歌唱,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和教學規(guī)范,也是歌唱教學我們音樂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放任學生“自由演唱”,一定要規(guī)范演唱的要求:除了要規(guī)范演唱姿勢,注重正確呼吸外,學生演唱的表情一定要強調,一定要訓練。要重視指導,要讓學生把對歌詞和音樂的理解,用優(yōu)美的歌聲傳達出來,使他們能夠清楚、充分的領略歌曲的主題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長期的重視、指導和引導,會讓學生意識到老師對歌唱教學的要求不是僅僅停留在“學會歌、唱會歌”上,而是要向“唱好歌、演好歌,會唱歌”上過渡發(fā)展,從而真正落實課標提出的“養(yǎng)成良好的歌唱習慣”的規(guī)范要求。
只有情發(fā)于心,情發(fā)于聲的歌唱,才能真正打動人,感動人。課堂表演作為促進學生身心感悟歌曲的有效手段,是我們音樂課堂所需要的,它能讓我們的課堂更有趣,更活躍,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情感的熏陶和音樂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