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芳
語文教學問題提問技巧一、教師提問要善于抓住契機,設置矛盾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孔乙己》一文,應抓住“孔乙己是站在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來設問,這句話看似矛盾,實則交代了孔乙己的特俗身份,在社會中的特殊身份也就預示了他的悲慘命運。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二、教師提問要注意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
1.深題淺問。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課堂提問必須符合中學生的接受狀況。所以對一些過于難的問題,我們不妨作比較淺易的處理。
2.淺題深問。有些問題盡管重要,但看似淺顯,往往為學生所忽視。我們提問時就要引導學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味。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寫道,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备赣H的弟弟自然是我的叔叔,怎么又說我的親叔叔呢?這不是重復啰嗦嗎?問題的深入發(fā)掘,讓學生體會到若瑟夫的善良和對親情的呼喚。更能讓學生領會小說的主題。
三、教師提問要善于曲直互換,引人入勝
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边@看似矛盾的話,就是一個很曲的問題,我們不妨這樣直問:為什么說孔乙己“大約”死了?(無人關注過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沒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確切消息。)為什么說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注定他必死無疑。)結論:魯迅用看似矛盾實則精當的語言,揭示出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罪惡。
四、教師提問要注意開放性
1.比較提問。通過分析比較,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處?!洞骸泛汀稘系亩臁贩謩e描寫了兩個不同季節(jié)的景色,但文章有沒有相同之處呢?為什么會有這種相同之處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們能了解兩篇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熱愛祖國的相同情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高尚情操。
2.逆向提問。從課文現成結論相反的角度提出問題。比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課,一般都將魯提轄作為見義勇為的英雄加以肯定,如果提問:你覺得真正的英雄應該具備哪些品質?課文中的魯提轄是真正的英雄嗎?有學生思考后認為:魯提轄雖有正義感,但他做事魯莽、不考慮后果。他本不想打死鎮(zhèn)關西卻因感情沖動而殺死了人。因此,課文中的魯提轄只能是一個好漢,還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3.想象力提問。讓學生想象出課文情節(jié)中沒有的或與課文情節(jié)發(fā)展不同的情況,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綜上所述,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