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qū)O大勇
欺騙他人拋棄拾得物后趁機占有的行為定性
文◎?qū)O大勇
[案情]2012年8月11日下午3時許,被告人蘇某與同村村民陳某一起從集市回村,陳某在回村的路邊撿到一塊重達288.70克的玉石。陳某對玉石知識一無所知,知道被告人蘇某對玉石頗有研究,就讓被告人蘇某幫忙看看自己撿到的是什么石頭,被告人蘇某看后意識到這很可能是塊和田玉籽料原石,就欺騙陳某說:“這就是塊鵝卵石,我家比這好看的多得是,你快扔掉吧,回家我送你兩塊?!标惸承乓詾檎?,順手就把玉石扔到了路邊干枯的水溝里。等兩人在村口分開后,被告人蘇某急忙趕回原處把玉石撿走。當日下午5時許,失主向被告人蘇某打聽玉石之事,其矢口否認玉石被自己占為己有。后來,失主報案事發(fā)。經(jīng)鑒定,該和田玉籽料原石價值5萬元。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蘇某的行為定性。對此存在四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蘇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被告人蘇某的行為可以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欺騙行為,后一部分是竊取行為;欺騙行為是竊取行為的掩蓋行為。其先利用欺騙行為使陳某放棄了對玉石的占有狀態(tài),然后趁機取走財物,前面的欺騙行為和后面的竊取行為可以整體評價為盜竊罪。第二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蘇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詐騙罪保護的法益是財產(chǎn)的處分自由不受欺騙,這種處分不僅包括直接交付也包括拋棄。只要受騙人受到欺騙以后基于錯誤認識自愿處分財產(chǎn),放棄對財產(chǎn)的占有從而遭受財產(chǎn)損失,其行為就構成詐騙罪。第三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蘇某的行為構成侵占罪。刑法上的遺忘物概念包含遺失物,兩者沒有區(qū)分的必要。被告人蘇某的整體行為是侵占他人遺失物的行為。在陳某撿到玉石以前,玉石屬于遺失物;陳某撿到玉石以后,玉石處于一種被陳某占有狀態(tài);陳某受被告人蘇某欺騙而自愿拋棄玉石后,玉石重新處于一種相對于失主而言的遺失物狀態(tài)。玉石被陳某短暫占有狀態(tài)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玉石的遺失物身份,因此,被告人蘇某的行為構成侵占罪。第四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蘇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基于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下,被告人蘇某的行為不符合任何一種犯罪的構成要件,只是一種不當?shù)美袨?,可以通過民事途徑解決。
[速解]本文認為蘇某構成侵占罪。理由如下:
首先,被告人蘇某的行為構成財產(chǎn)型犯罪。不當?shù)美蟮美皆谛袨樯喜痪哂蟹欠ㄐ裕]有為獲取財物而采取什么積極行為,在得到財物時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而在本案中,被告人蘇某作為一個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在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目的的支配下,積極實施了非法獲取他人數(shù)額較大的財物的行為,其行為完全符合侵財型犯罪的構成要件。因此,其行為不是不當?shù)美?,而是一種侵財型犯罪。
其次,被告人蘇某的行為不構成盜竊罪。盜竊罪中的竊取對象必須在他人的占有之下,對于無主占有的財物不構成盜竊罪。在本案中,玉石無論是被理解為被害人的遺失物還是受騙者的拋棄物,玉石都處于一種無主占有狀態(tài),沒有在任何人的控制下。因此,被告人蘇某的行為不符合盜竊罪的犯罪對象要求,其行為不構成盜竊罪。
第三,被告人蘇某的行為不構成詐騙罪。詐騙罪與其他財產(chǎn)型犯罪區(qū)別的關鍵是受騙人的財產(chǎn)處分行為。詐騙罪中的財產(chǎn)處分行為,要求受騙人在認識錯誤狀態(tài)下主動自愿地把財物交付給行為人或第三者占有,而不包括拋棄行為。在本案中,陳某雖有財產(chǎn)處分行為(即拋棄行為),但卻完全沒有將玉石轉(zhuǎn)移給被告人蘇某占有的行為(即交付行為),其對被告人蘇某的占有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因此,被告人蘇某的行為也不構成詐騙罪。
最后,被告人蘇某的行為構成侵占罪。侵占罪的犯罪對象之一是遺忘物。筆者認為,無論是遺忘物還是遺失物,對于所有權人來說,都處于一種脫離占有狀態(tài)。因此,刑法上的遺忘物應當包含遺失物,對于行為人侵占遺失物的行為完全可以通過侵占罪來規(guī)制。問題的關鍵是物品被他人短暫占有然后拋棄的行為是否已經(jīng)改變了物品的存在狀態(tài)(即從遺失物轉(zhuǎn)變成了拋棄物)。占有拋棄物的行為無論如何不構成犯罪,而侵占遺失物則構成侵占罪。因此,認定玉石的存在狀態(tài)十分重要。筆者認為,拋棄應當是一種合法的所有權處分行為。對于陳某來說,其并不是玉石的所有權人,因此,其拋棄行為應當是一種無效行為。而對于被害人來說,玉石無論是被陳某短暫占有還是被其丟棄后,玉石一直處于一種遺失狀態(tài)。因此,被告人蘇某通過欺騙方法使他人丟棄撿拾的玉石然后趁機拾取的行為構成侵占罪。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漢沽人民檢察院[30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