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杰
生命倫理學是科學與倫理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學科。結合生命倫理學的學科特點以及作為全校選修課的課程特點,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全校選修課生命倫理學教學改革生命倫理學是運用倫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跨學科、跨文化的情境中,對生命科學和醫(yī)療保健的倫理學方面,包括決定、行動、政策、法律,進行系統(tǒng)研究。我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曾講過,傳播生命倫理的理念和知識應該是科學普及的重要內容。但在目前,不僅廣大公眾,即使專業(yè)的生命科學工作者和醫(yī)務人員,包括醫(yī)學院校和生物系的在讀學生,多數(shù)也欠缺生命倫理的理念和知識。所以,對本科生開設生命倫理學公共課是高校教育責任,也是生命學科教師首當其沖應負起的時代和工作職責,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關系到生命科學正常研究和社會和諧進步的問題。
上海海洋大學是一個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一所地方高校,水產(chǎn)科學是我校鮮明的特點。而對于人文和理工及生命和農學的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都是一次跨多個學科的交流和思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思想和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本人的科研工作中運用多種生命科學技術,自2011年開始講授生命倫理學,是面向上海海洋大學全部專業(yè)的本科生的公共選修課。在過去的5個學期96個學時的授課后,根據(jù)教學效果以及對同學的問卷調查,提出對該課程教學上的一些改革。依據(jù)生命倫理學的多學科交叉的課程性質,其教學方式應區(qū)別于一般社會科學,又區(qū)別于一般的自然科學,它既不能過于機械、實證,也不能夠過于抽象、理論化。同時,作為一門選修課,教學方法尤為重要。在教學方法上應靈活多樣,既能教給學生必要的生命倫理學知識,同時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人從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程安排
主要參考教材是翟曉梅、邱仁宗主編的《生命倫理學導論》。授課對象為我校本科各專業(yè)學生,學生人數(shù)100人以下。課時16學時,以多媒體授課為主。
二、課程內容
伴隨科技發(fā)展,不斷更新上課內容,讓學生了解最新的技術可能引發(fā)的倫理問題。之前的上課內容包括人類基因組計劃、干細胞研究、克隆技術、輔助生殖、器官移植、安樂死、臨終關懷、腦死亡、轉基因及食品安全等。結合近幾年的科技發(fā)展,其中已經(jīng)引發(fā)廣泛討論的最新技術,如2012年獲得醫(yī)學諾貝爾獎的“體細胞重編程技術”、神經(jīng)科學、納米技術等不斷添加進教學內容中。并且考慮到我校的科研教學工作中,會用到大量陸生、水生生物作為實驗材料,所以動物倫理在上課過程中也會有所介紹。
針對生命倫理學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專業(yè)特點,熱點問題較多,但本課程的課時有限。因此,計劃每學期第一次課緒論(2個學時)介紹結束后,列出目前生命倫理學上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課堂調查學生興趣的內容,以此安排后面的14個課時的課程內容,加強教學針對性。
三、教學方法
作為全校的公共選修課,選修學生的專業(yè)很多,有會計、金融、食品科學、包裝、電器、海洋生物、生物技術等,學生掌握生命科學知識的水平參差不齊。而生命倫理學是生命科學與人文的交叉學科,講解清楚每種生物技術的特點是學生理解該技術引發(fā)倫理問題的基礎。所以,在教學中,要深入淺出,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解復雜、高深的生命科學技術。并且通過案例法、提問等方式,調動起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求知興趣。比如在講解人類基因組計劃時,首先通過提問的方式,問同學們有多少人了解基因。然后告訴他們其實基因離我們很近,比如,熱播的美容產(chǎn)品廣告詞“基因決定肌底”,我們食用的大豆油、玉米油很多都是轉基因農作物加工而成,這樣的介紹總是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接下來,再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講解什么是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的基因組就是全部的遺傳信息,是一條很長的基因鏈,一個個片段就是一個個基因,在體內發(fā)揮著生物學作用。在之前,大家對基因的研究就像是小貓釣魚,釣上來那個基因就研究哪一個,而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把人類所有的基因片段通過撒網(wǎng),全部捕上來然后再逐個研究他們的功能。如此的講解,幾乎所有的學生就對人類基因組計劃有了比較具體的認識,就更易于理解由此引發(fā)的倫理爭論。
我校網(wǎng)絡教學平臺(EOL平臺)是教學的重要工具,為教師提供了強大的在線備課工具和網(wǎng)絡施教環(huán)境,并提供了充分的師生互動功能。在生命倫理學的授課過程中,借助該平臺進行教學日歷、教學大綱、調查問卷、作業(yè)布置的上傳,極大拓寬了課程教學空間。比如,在每個學期中,利用該平臺設計調查問卷針對選課學生展開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意見和建議,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此也可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四、考核方式
以論文作業(yè)的方式進行考核時選修課常規(guī)采用的方式,也將是生命倫理學選修課采取的主要方式。但作為選修課,應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發(fā)揮空間。由于課堂內容涉及多個領域并播放了相關的視頻,學生可以任意選取感興趣的視頻或領域發(fā)表自己觀點,也可以寫課后布置的命題論文。在論文評分上主要從其選題、構思以及內容上進行評分,并根據(jù)學生上課出勤情況綜合評定學生成績。通過這種考核方式,考查學生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這也符合高等院校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要求。
針對生命倫理學的課程性質,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上進行了改革。教學內容上適應科學發(fā)展,反映時代特色,尊重學生的興趣,突出教學重點。教學方法上通過案例、提問等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增進各專業(yè)學生對生命科學和相應的倫理問題的理解,并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拓寬教學空間。靈活的考核方式可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翟曉梅,邱仁宗.生命倫理學導論.2005.
[2]陳賽娟.生命的困惑叢書序.上??萍冀逃霭嫔纾?0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