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文
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的考察與再構
熊 文
通過對我國30余年以來的相關文獻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和分析,認為對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的有關研究還存在諸多局限和問題,包括:1)現(xiàn)有分類、結構體系沒有建立在體育科學分化為體育人文科學、體育社會科學與體育自然-人體科學的基礎上,體育哲學、體育管理學等學科與體育社會科學的關系存在錯位;2)各學科被不恰當地納入不同的層次,或一些學科被置于某固定的層次,這與體育科學學科屬性不相吻合;3)某些分類結構體系不能與現(xiàn)有體育科學的主要學科類型及其具體學科兼容;4)部分分類結構體系中,分類標準不一;5)關于基礎學科的認識和納入不夠準確;6)綜合科學(學科)作為知識體系的類型并不合理等。在此基礎上,基于三大學科類型(綜合-專門學科、分支學科和橫斷學科)和三大科學類型(體育人文科學、體育社會科學和體育自然-人體科學)的存在及相互關系提出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研究旨在為認識我國體育科學學科分類和結構現(xiàn)狀、各學科(科學)類型的關系及其性質。
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學科體系
從以往研究來看,本研究所提出的體育學科分類結構體系在現(xiàn)有文獻中通常被作為“學科體系”(或“科學體系”)。關于體育科學學科體系的研究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成為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及研究規(guī)劃、課題立項的內容。然而,就內容來看,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只是體育科學學科體系的部分內容(學科體系還包括相應的社會結構等部分):其主要為基于知識、理論的分類和結構。
在此,如果說“分類”只涉及不同等級和層次下子項的劃分,而“結構”則還包含不同層次類別、各子項之間的其他關系。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對體育科學學科分類和結構體系(主要以“分類”為主)進行了較多研究,體現(xiàn)于“體育學科體系”、“體育科學體系”、“體育學科分類(體系)”等主題詞。然而,總的來說,對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的相關研究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和局限,如:體育科學學科分類中沒有充分凸顯體育人文科學、體育社會科學和體育自然-人體科學的地位及其學科性質的分化,體育哲學、體育管理學等學科與體育社會科學的關系存在錯位;體育科學各學科被不恰當地納入不同的層次,或一些學科被置于某固定的層次,這與體育科學學科屬性不相吻合;某些分類結構體系不能與現(xiàn)有體育科學的主要學科類型及其具體學科兼容;部分分類結構體系中,分類標準不一;關于基礎學科的認識和納入不夠準確;綜合-專門學科、分支學科和橫斷學科及其關系沒有在當前分類結構中凸顯等。
本研究通過對我國30余年來的相關文獻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分析,對其問題進行反思,并基于三大學科類型和三大科學類型的存在及相互關系,提出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研究旨在為認識我國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現(xiàn)狀、各學科(科學)類型的關系及其性質以及為體育科學學科管理提供理論資源。
從對原始文獻的考察來看,其提出的部分“學科”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科,或學科名并不規(guī)范。在此,本研究對這些“學科”仍予以列出,但主要關注其分類結構的合理性。
現(xiàn)有文獻為我們認識和把握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同時,相關研究也存在諸多局限和問題(因部分分類結構同時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對此分別進行分析),包括:
1.1 基于體育科學“二分法”或“三分法”的參照
以下問題涉及現(xiàn)有文獻中相關學科與體育社會科學、體育自然-人體科學的關系以及體育社會科學、體育自然-人體科學等科學類型的地位及其性質分化:
其一,把體育哲學等學科列于體育社會科學(學科)等學科之上,以及把體育基礎學科、運動技術學科、體育管理學等與體育社會學科(科學)或體育自然-人體科學并列。較為典型的如:《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把體育學劃分為三個層次,其中體育哲學、體育情報學處于第一、二層次之間,高于第三層次的體育社會學科[32];或將體育社會科學學科群與人文學科群、生物學科群并列,及把體育管理學科群、體育哲學、體育信息學科群等置于體育社會科學學科群范疇之外[34];或把體育社會科學(或體育人文社會學科)與體育管理學科、體育信息學科并列[7,11,19,20],體育哲學則處于這些學科之上[7];以及將體育科學分為體育社會科學群、體育管理學科群、體育的自然科學群、運動學科群、體育數學學科群、體育信息學科群,在其之上的是體育哲學[7]。
其二,體育科學的二分法或三分法及其不同科學類型的關系沒有在體育科學分類結構體系中得到充分凸顯。
這里的二分法或三分法是指把體育科學分為體育社會科學與體育自然-人體科學,或體育社會科學(狹義)、體育人文科學和體育自然-人體科學。
除了作者之前發(fā)表的若干篇論文外,僅少數文獻涉及相關議題,或只限于指出體育科學與體育自然-人體科學、體育社會科學的關系[10,12],或雖體現(xiàn)為學科分類意義,但存在其他問題。如把體育科學分為體育自然科學和體育社會科學二類,但并未體現(xiàn)具體學科的分化[18],以及雖提出體育科學包括體育自然科學、體育社會科學、體育人文科學[14],但把綜合學科與之并列則并不合理(對此將在下文繼續(xù)分析)。總的來看,以上二分法或三分法及其體系并沒有在體育科學學科分類和結構體系中得以較好的凸顯,包括沒有對這二者或三者的關系及所屬學科進行專門探討。
實際上,以上兩個問題又是相聯(lián)系和一致的。
與以上問題緊密相關的是當今對科學的分類方法:把科學二分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或三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狹義)和人文科學[9,15],其中,后一種劃分又建立在第一種劃分的基礎之上。就二分法而言,包括哲學逐漸被歸于社會科學門下,其他相關科學門類也或被列入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
一方面,把體育科學分為體育社會科學(廣義)與體育自然-人體科學,或分為體育社會科學(狹義)、體育人文科學與體育自然-人體科學[22,23],不僅吻合當代科學分類的宏觀背景,也是現(xiàn)實管理實踐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體育哲學、體育管理學、體育數學、體育信息等學科也相應被納入體育社會科學或體育自然-人體科學,而不再游離于體育社會科學或體育自然-人體科學之外[23]。
另一方面,提出體育科學不同類型的分化和差異,及至建立所謂的“體系”并不必然意味著要把體育科學截然分為兩個或三個類型和系列,并把相關學科劃歸不同的類型和系列之下。實際上,這幾大科學類型(及其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又是模糊和具有階梯性的,故分類結構體系應考慮這種特性,并且,在體育人文科學、體育社會科學(狹義)和體育自然-人體科學三者相互關系的基礎上考察它們的內在規(guī)定和屬性,也不失為二分法或三分法的一種考量因素,如三者之間所體現(xiàn)的從人文價值到自然規(guī)律的差異和變化。從以上所述的問題和不足來看,現(xiàn)有文獻還沒體現(xiàn)這種基于二分法或三分法的學科分化意識。
以上基于體育科學二分法或三分法而出現(xiàn)的部分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也表現(xiàn)為相關學科層次的錯位。
1.2 關于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的層次
一些分類結構中,把體育科學學科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如:認為體育科學包括指導學科(體育哲學)、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技術學科等多個層次[5,14,18,25],每個層次又包括若干具體學科。實際上,體育科學總體具有應用性和綜合性的性質,其學科群的層次較為模糊,不同學科是否作為基礎學科、應用和技術學科的界限并不明確,很難把某學科清晰地劃歸于某個層次。即便體育哲學、體育倫理學這樣具有“基礎理論”意義的學科,其實也是一種應用哲學和應用倫理學。
與此類似,一些分類把某個學科(群)視為處于某層次(如體育基礎學科、基礎理論或應用學科層次)[5,13,16,30,32]。還有研究把體育科學學科體系劃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6,27]。從體育科學諸多學科的理論層次來看,并非每個學科都處于體系中的固定位置。對于部分學科來說,其具有不同的理論層次,既可能包括元理論,又可能包括應用理論和操作性內容。同理,相當多的學科并非固定地處于某一“觀”(宏觀、中觀或微觀)的位置。如體育人類學既有一般性研究,也有個別、具體的個案研究,運動心理學、運動訓練學均屬此例。
再者,從當前對體育科學學科層次的劃分來看,不同層次,如基礎理論學科、應用學科和技術學科等層次并非建立在一致性基礎之上,它們之間缺乏必然的關系。如這里的技術主要為運動技術,與相關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體育社會科學各學科乃至某些人體科學都沒有直接的關系。因此,相關研究提出的層次性,并非必然建立在共同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即其層次性不是表現(xiàn)為同一基礎理論的應用和技術化??傮w而言,體育科學各不同層次的學科處于不同理論體系基礎上。
此外,有的分類中,學科概念和內涵不明確,造成上、下位學科錯位,如把體育哲學、體育情報學列于其他學科之上,把體育管理學等與體育社會科學列于同一個層次,以及把體育科學分為理論體育學、體育史學、運動人體學、應用體育學等[30],其中,理論體育學與應用體育學為上一層次,而體育史學、運動人體學為下一層次。
雖然體育科學及體育社會科學各學科之間沒有明顯地表現(xiàn)出基礎理論與應用之間的區(qū)分,但不同的學科在性質和內在規(guī)定方面卻是具有層次性的。
1.3 關于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的兼容性及綜合學科與分支學科的關系
有的學科分類的實踐性和包容性不強,一些學科在分類體系中找不到位置,即相關學科分類未能與體育科學具體學科的現(xiàn)實存在兼容或對接。如:有文獻把各種各樣的體育實踐活動歸納為身體教育、運動競技和健身休閑,進而把研究這三種體育實踐現(xiàn)象,揭示它們各自規(guī)律的學科分別稱之為身體教育學、運動競技學和健身休閑學。“……按照體育作為一個獨立學科門類,則身體教育學、運動競技學、健身休閑學為其三個相對獨立的一級學科”[26],或提出體育學科體系設立運動競技學、身體教育學、健身休閑學等三個一級學科[6,28]。與此類似,提出在此三大分支學科群下重新分化體育人文社會科學與運動人體科學的各分支學科……[8]
這些分類將體育學分為身體教育學、運動競技學和健身休閑學三個一級學科(或學科群)不失為一種新的思路,具有體育自身的特色。然而,由于其分類依據主要為體育的“形態(tài)”、“運動”或“活動”等特征[6,8],其作為“一級學科”則面臨一些分支學科無法按類納入的困境從體育科學發(fā)展的現(xiàn)狀來看,當前最重要的是體育科學各分支學科林立,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應對其具有較強的兼容性。而在此類分類體系下,如果依據“類有所屬”,且按照現(xiàn)有體育科學學科的分類結構體系的納入方法,即在每個上級學科下分別納入不同的子學科,那么,一些學科,包括體育管理學、體育經濟學等就難以納入其體系(或分類結構),因為這些學科并非主要關注體育的“形態(tài)”,及“運動”、“活動”等特征。隨著體育社會實踐的擴大,其各種相關的“社會性”屬性被作為主要內容加以關注(這也是當前體育社會科學各分支學科不斷發(fā)展的動因),其“形態(tài)”、“運動”和“活動”的特征甚至被忽略。同理,一些體育自然-人體科學學科(如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等)也難以分門別類地納入這些“一級學科”之下。
此類劃分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理解為與傳統(tǒng)意義上對體育的三分有某種類似之處,即把體育劃分為學校體育(學)、競技體育(學)和社會體育(學)(或群眾體育學)。究其實質,這是一種綜合學科的劃分思路,其與體育科學內大量存在的分支學科及其他具體學科屬于不同的分類系列,即其所提出的“身體教育學、運動競技學和健身休閑學”等“綜合學科”與各分支、具體學科之間主要不是一種大類與小類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層次和上、下級關系,而更多是一種平行關系或歸于不同系列,是對研究對象從不同維度的包容。所以,這種把身體教育、運動競技和健身休閑作為一級學科,而把相關的分支學科、具體學科作為下一級學科的分類方法在邏輯上并不合理。
可行的做法是,對這種劃分予以推進,而在此綜合學科類型的基礎上,對各大類學科類型下所容納的各具體學科不再做分門別類的區(qū)分,而是根據綜合學科特定研究目的的取向對其具體所屬學科隨機納入和組合,即這種綜合學科群中的具體學科所屬并不是固定的。有文獻已經體現(xiàn)了這種“混編”的意識,如其“二級學科”并沒有分別歸屬于特定的“一級學科”,而是混雜在一起[6](但問題正如前述,在于把體育科學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而相關學科并沒有體現(xiàn)這些層次性)。在體育科學分類結構體系中,對綜合學科(即下文提出的“綜合-專門學科”)與分支、具體學科的關系進行考量,也是本研究下文構建體系所試圖體現(xiàn)的。
1.4 關于分類的標準
體育科學學科的一些分類結構中,因分類標準和角度不同,不僅使得分類結構本身具有邏輯的不恰,也造成某些學科歸屬不明確,分析如下:
1.以下三種分類中,均含體育同一學科或相近學科,我們一并進行分析:1)《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的第二層次分體育基礎學科、運動技術學科、體育社會學科三個學科群[32];2)或把體育科學學科結構視為體育學統(tǒng)領下的體育基礎學科(比其他四類學科高一層次)、體育人文學科、體育對象學科、體育運動學科、體育自然科學等五大學科[17];3)認為體育科學可分為一般基礎學科、體育對象分類學科、運動技術學科、體育自然學科、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等五類學科群組[4]。
以上三種分類中,每一分類均依據不同的標準:基礎學科的確立應與應用學科相參照,體育社會學科與體育自然科學相對而為同一標準,“體育對象學科”是按實踐領域和部門分類,而體育運動學科相對的則應是體育理論學科。如果分類標準不統(tǒng)一,學科重合在所難免:如對于第二種分類,競技體育學屬于體育對象學科,而競技體育學中的某些部分可劃歸體育人文學科或體育自然科學,體育運動學科則又可以屬于競技體育學。
2.認為體育科學由體育應用學科和體育運動學科構成(其中,體育應用學科可以分為自然學科類、社會學科類、交叉學科類三大學科群)[16]。在此,體育應用學科相對的是體育基礎理論等學科類型,而體育運動學科無疑也屬于體育應用學科。
3.提出體育學科體系中觀層次由三個學科群組成:部門體育學、體育活動與過程所涉及的學科和邊緣體育學(成熟和新興、發(fā)展中的學科)[27]。由于標準不同,造成的邏輯問題為:邊緣體育學可能是部門體育學,或邊緣體育學也體現(xiàn)于部門體育學中。
4.指出體育學應被作為獨立的學科門類,下設體育人文社會學、人體運動與訓練學、人類健康與民族體育學等一級學科[3]。這與四大“學科、專業(yè)”類似,但作為學科劃分則并不合理,如民族體育學中,可以包含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人類健康問題也與人體運動相關。
5.將體育科學分為理論體育學、體育史學、運動人體學、應用體育學(含體育管理學科、體育計量學科、專門體育學科、運動競技學科、體育工程技術學科)[29]?;蛘撸洋w育科學劃分為社會科學類、結構科學類、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類、醫(yī)學科學等四類[2]。
由于分類標準不同,造成以上兩種分類中不同層次學科混雜,既有同一層次的學科,也有不同層次的學科。對于前一分類:與其他學科相比,理論體育學、應用體育學處于上一級學科,其高于體育史學和運動人體學(包括運動人體學和應用體育學不應是并列關系),如前述,其還體現(xiàn)為層次問題;對于后一分類:結構科學類與其他幾類劃分的標準不一致,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的分類級別高于醫(yī)學科學(如前述,還體現(xiàn)為與“二分法”的沖突)。
6.早期文獻把“社會科學學科群”與“體育方法和管理學科群”等作為相互獨立的學科群,并把體育社會學與學校體育學分別歸入“社會科學學科群”與“體育方法和管理學科群”[11]。此分類也涉及到分類標準不一的問題,并由此造成學科歸類的不合理:學校體育學作為綜合學科,其下可以容納體育社會學的相關研究,以及學校體育學也部分屬于社會科學學科群。
1.5 關于基礎學科的類目和位置
相關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首先,現(xiàn)有文獻對體育科學基礎學科的理解和歸類并不統(tǒng)一,基礎學科或是體育學科之外的一般性學科(即母體學科,如經濟學、倫理學等)[13,16,25],或為體育分支學科(如體育經濟學、體育倫理學)[18,32],其劃分還存在其他問題,如把體育基礎學科與體育社會學科相對,且二者所屬子學科的列出也缺乏依據。
本研究認為,體育科學作為綜合、應用性學科群,其綜合、應用性質的凸顯是與一般、母體性學科(如社會學、生理學等)相參照的,是一般、母體性學科在體育中的綜合和應用。體育科學的分支學科即是一般、母體性學科在體育中的分支。一般、母體性學科為體育科學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認識、解決等提供理論和方法的支持,這些學科對于體育科學中相應的各學科無疑具有基礎意義;本研究還認為體育分支學科作為基礎學科被提出,其主要相對于應用、技術學科而言的。如前所述,這些學科自身理論也具有不同層次性,未必均是基礎層次,且并非作為應用、技術學科的基礎學科。因此,體育分支學科作為基礎學科并不合理。
其次,與第一個問題相關,一些學科分類中把一般、母體性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的一些學科作為基礎學科納入體育科學體系[21]。本研究認為,這些學科作為體育科學賴以生存、發(fā)展的母體,可以不斷為體育科學各學科注入血液和營養(yǎng),但它們又是外在于體育科學的,其理論、方法在融入和結合體育的特性和因素之前,二者是相互獨立的。這些基礎學科對于體育科學各學科來說,更多是一種源泉、背景和支持。提出“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則意味著其下的各學科均隸屬于體育科學,因而,把非體育的基礎學科納入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顯然具有邏輯的不恰。
1.6 其他問題
現(xiàn)有文獻所體現(xiàn)的其他問題還包括:
1.關于綜合科學(學科)等混合性學科的類別問題。有的分類中,把體育綜合科學(學科)或交叉學科列入其中,如把體育科學分為體育自然科學、體育社會科學、體育人文科學和體育綜合科學四大類[14],或認為體育應用學科可以分為自然學科類、社會學科類、交叉學科類三大學科群[16]。
把綜合學科或交叉學科作為學科劃分的類型(與其他學科并列)在現(xiàn)實中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其更多體現(xiàn)于應用和實踐的語境,如圖書等文獻分類、學科申報分類等。然而,從基于知識體系的學科分類來看,更強調理論上的純化意義,應體現(xiàn)體例的相對清晰。從已有基于知識體系的學科分類來看,從歷史習慣到當今諸多經典的科學分類,基本都不設立綜合學科、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這樣的混合類型??梢哉f,基于知識體系的學科分類主要基于內部邏輯,而實踐中的學科分類則注重外部邏輯,注重其所容納具體內容的特征,如對于圖書分類,“有些圖書內容,涉及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內容,例如百科全書等綜合性圖書,這就要依據其特點來確定綜合性圖書的類目,而在知識分類體系中是不存在這種綜合性圖書學科的”[30]。
因此,基于知識體系的角度,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中,不宜設立與同一分類其他學科并列的綜合性學科類型。當然,為滿足文獻、研究項目等分類的需要,在具體實踐(如圖書分類、科研項目學科分類)中設立綜合學科等則是必要的。
2.關于運動技術學科是否成立及其歸屬的問題。比如,認為體育科學可分為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學科和運動技術學科三部分[33],或分為一般基礎學科、體育對象分類學科、運動技術學科、體育自然學科、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等五類學科群組[4],或由體育應用學科和體育運動學科構成[16]。按照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1]的規(guī)定,運動技術(運動學科)中那些作為知識的內容可以分別歸于不同的學科之下,即對于運動技術學科來說,應忽略其技術形態(tài),只對其知識、理論形態(tài)(如技術原理、技術形成理論等)予以納入,沒有必要把體育科學學科體系無限擴展而使之成為近乎“體育”的概念。另外,可在專業(yè)的概念下對運動技術學科進行包容。
3.學科歷史演進中不同階段的形態(tài)能否作為學科類別?有研究根據學科的縱向發(fā)展(即“以歷史演進為脈絡”)而構建體育科學學科體系的結構:準體育學學科、前體育學學科、基干體育學、分支體育學、交叉體育學、超體育學學科、元研究體育學學科[31]。這可視為一種新的嘗試,但把學科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作為分類卻值得商榷。盡管,如果從橫向看,同時期可能存在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學科,在這個意義上做出近似的學科分類未嘗不可,但“準學科”、“前學科”是否為學科仍然值得探討。并且,從該分類其他的學科如分支體育學、交叉體育學、元研究體育等來看,這顯然與前述學科(準體育學學科、前體育學學科)的分類不是基于同一標準。
4.學科大類下,具體學科不夠準確,如把體育心理學、體育人類學、奧林匹克學、體育信息學等歸為體育人文科學范疇[14]。該歸類的問題在于,一些學科的部分內容包括實證、因果律等社會科學(狹義)乃至自然科學的屬性,這些內容不屬于體育人文科學范疇。此外,前述把自然科學類、社會學科類和交叉學科類歸于體育應用學科也可視為此類問題。因為,體育科學雖然具有應用性特征,但把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的學科均作為體育應用學科并不準確,其中也有基礎理論內容。
5.對綜合-專門學科與分支學科沒有專門區(qū)分。綜合-專門學科與分支學科作為體育科學學科存在的重要特征,但二者的關系還沒有從學科分類結構的角度予以體現(xiàn),如對所謂的部門體育學、專門體育學科、體育對象學科及具體的學校體育學、奧林匹克學等綜合-專門學科與分支學科的關系缺乏突出和區(qū)分。
6.工具、方法性學科等橫斷學科在當前學科分類結構中沒有受到重視和得以凸顯。從體育科學的學科分布來看,其既包括指向直接實踐對象的,也有指向研究工具、方法本身的。體育科學學科體系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不能把后者排除在外,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這類學科還沒有專門被加以區(qū)分和列出。
此外,有些分類中的學科是否成立或學科名是否規(guī)范還值得商榷。
2.1 提出的依據
根據不同的目的、標準和角度,體育科學可以建立不同的學科分類結構體系。本研究對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構建的依據主要是體育科學學科的以下特征和性質:
2.1.1 體育科學學科的三類主要存在形式及分類結構體系的兼容性
從體育科學各學科面向的實踐性主體對象來看,包括兩大學科系列:綜合-專門學科和分支學科。在此,本研究稱之為實體學科(注:區(qū)別于以下的工具、方法性學科——橫斷學科,以上兩大學科系列指向主體對象)。前者(綜合-專門學科)基于體育的內部邏輯和特征,是對某一實踐領域、部門、環(huán)節(jié)等的專門研究,具有更強的實踐和問題意識,對實踐問題予以綜合性的把握和解決,但對于特定體育領域研究而言又具有專門性,在此稱之為綜合-專門學科。相關學科包括競技體育學、運動訓練學以及前述有文獻提出的競技運動學、身體教育學和健身休閑學等;后者(分支學科)則主要基于外部邏輯,其是傳統(tǒng)、母體學科的外部植入,以某類知識和理論(含方法)的系統(tǒng)性為主要特征,用特定的視角認識和解決體育問題,相關學科如體育社會學、體育經濟學、運動生理學等。這兩大系列學科區(qū)分的另一依據為綜合-專門學科易于與現(xiàn)實和管理對接,分支學科則更具知識-理論分類的意蘊。
以上這兩大學科體現(xiàn)為兩個不同的系列而不宜混雜,因為二者分別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體育現(xiàn)象予以包容,綜合-專門學科可視為不同分支學科的綜合,如學校體育學在研究中要運用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學、運動生理學等不同分支學科的方法和理論。以往的問題在于,沒有對體育科學的綜合-專門學科和分支學科進行分化并區(qū)分這兩個系列,而通常把兩個系列的學科混在同一類別下或并列地予以提出。因此,在體育科學學科分類中,把綜合-專門學科和分支學科作為不同的學科系列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從體育科學研究得以展開和進行的載體和途徑來看,體育科學學科還包括那些工具和方法性學科(橫斷學科)。這些學科與上述實體性學科形成參照,共同組成為體育科學學科家族。從現(xiàn)有體育科學學科分類體系來看,工具和方法性的橫斷學科基本處于缺乏狀態(tài),或者其學科地位還沒有得到凸顯,因而,其作為體系顯然是不完善的。
綜合-專門學科、分支學科和橫斷學科作為體育科學學科現(xiàn)實存在的三種主要形式,是體育科學學科的重要特點。因此,在構建體育科學學科分類體系時,其學科地位也應受到重視和凸顯。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構建的體系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否則就會造成類無所屬的現(xiàn)象。
換言之,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的兼容性首先就是對這三大學科類型的包容,并且,其兼容性又是與其開放性(包括對新形成學科的開放)聯(lián)系在一起的。
2.1.2 體育科學三分法語境下三大科學類型的存在及其性質的不同向度和階梯性遞變
如前所述,當前體育科學學科分類應凸顯二分法或三分法,這不僅體現(xiàn)為科學類型的分化,也表現(xiàn)為三大科學類型性質的分化。在體育科學的二分法或三分法的基礎上建立體系,方式之一是在各自類別下納入不同的學科。如前述,這種分類方法在相關文獻中已有初步體現(xiàn)。另一方面,體育科學這三大科學類型之間又是模糊而非截然分開的,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邊界,尤其是體育社會科學與體育人文科學更是高度融合的,具有統(tǒng)一性和共性[23]。因此,在科學類型二分法或三分法,尤其在三大科學類型一體化的語境下,構建體育科學的分類結構體系,有利于從總體上既分化又統(tǒng)一地把握體育科學各學科的特性和規(guī)定。
在三大科學類型一體化背景下,三大科學類型具有不同的性質和規(guī)定——從體育人文科學到體育社會科學(狹義)再到體育自然-人體科學,其關注重點也從人文、價值、思辨到似規(guī)律、類實證再到規(guī)律和實證地予以轉變。不同學科根據其指向的主要方面,不再絕對地歸入某個固定的科學類型之下,其位置也是相對的。這種轉變不僅體現(xiàn)于各分支學科,綜合-專門學科也總體與之相應。因此,就其學科性質而言,不同學科在指向、側重上可能分別偏向體育人文科學、體育社會科學(狹義)和體育自然-人體學科,其學科位置體現(xiàn)出階梯分布的特征,其向度的兩端分別是人文價值性和科學規(guī)律性。因而,對三大科學類型進行一體化的把握,可行的方式是在性質和規(guī)定上對體育科學不同科學類型及具體學科進行趨向性標示。
在這種情況下,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的構建應體現(xiàn)粗略性、整體性和趨勢化,而不宜精確化、過細和過于具體化。
此外,作為新的分類結構體系的提出,應避免現(xiàn)有分類中的其他問題,并從中得到某些啟示。比如,應避免某些形式邏輯問題,以及作為知識體系的分類而不列出與其他學科并列的綜合學科(區(qū)別于學科的實踐性分類)等。
2.2 體育科學學科“二維一面”分類結構體系
根據以上分析,本研究分別以綜合-專門學科、分支學科和橫斷學科(工具、方法性學科)作為基本類別,建立兩個維度、一個連接面的“二維一面”的分類結構體系,并在這兩個維度上,根據體育人文科學、體育社會科學和體育自然-人體科學及其各學科的不同性質取向分別設定兩個不同的向度(圖1)。
1.維度1(橫向維):綜合-專門學科
基于體育科學的綜合性領域和問題所衍生的學科,包括學校體育學、競技體育學、運動訓練學等。
2.維度2(縱向維):分支學科分支學科是一般性、母體學科在體育中的應用,包括體育哲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學、體育經濟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在此,不包括橫斷學科中的分支學科。
以上兩個維度作為兩個系列,分別以綜合-專門學科和分支學科的形式對體育的實體性研究對象進行包容。且不同學科在兩個維度(尤其是分支學科維)上的位置排列還以下述“學科向度”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
圖 1 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示意圖
3.連接面:橫斷學科
橫斷學科體育科學的方法、工具性學科,不指向體育科學具體的實體性實踐對象,但為以上兩大實體性學科系列提供方法和工具的支持,對這兩大實體性學科系列具有溝通和連接作用,故把該橫斷學科系列作為兩個維度之間的連接面。
4.學科向度:體現(xiàn)體育人文科學、體育社會科學和體育自然-人體科學的分化
基于體育自然-人體科學、體育社會科學(狹義)與體育人文科學的區(qū)分,以及各具體學科在學科性質等方面的不同分布,本研究在兩大“主維”上列出兩個相對的向度:一端指向科學-規(guī)律性,另一端指向人文-價值性(及元理論),即越向外端,其學科性質越趨向于實證化、規(guī)律化;越接近內側,其學科性質越趨于價值、人文、思辨和形而上的特性,如體育社會科學(哲學)等元理論處于內側的位置。
對于綜合-專門學科維,由于其綜合性較強,相關學科在學科向度上處于相對模糊的位置,這是由這些學科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而其具體的子學科及至特定研究在“學科向度”投射上則具有更為清晰的傾向。
可見,學科向度分別在橫向維與縱向維凸顯三大科學類型的存在及其分化,并且,這種凸顯更多是與它們不同的學科性質相聯(lián)系。與此相應,學科的這種向度分布也體現(xiàn)出體育科學學科理論的基礎性與應用性之間的張力。
需要指出的是,為更好地體現(xiàn)體系的兼容性,無論是綜合-專門學科還是分支學科和橫斷學科,其下屬具體學科的存在,并非體現(xiàn)為并列關系,而更是相同類別、類型下的集合,如:學校體育學、競技體育學與運動訓練學并非并列關系;這樣的歸類方法使得該體系既可以容納諸如競技運動學、身體教育學、健身休閑學這樣的“一級學科”,同時可以包含其他的綜合-專門學科。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說,這種分類結構體系的提出具有良好的開放性。
同時,提出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的兼容性(尤其是分支學科的兼容性)更多是理論上的(基于知識體系)指向,而不是指對具體某研究和某文獻的包容。與實踐中具體研究和文獻的交叉性和綜合性相適應,通常可在體育科學學科的實踐分類中設立與各學科并列的綜合學科等類別。
已有文獻對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的探討還存在諸多問題,如:1)沒有基于當代科學體系的二分法或三分法而對體育科學學科分類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且一些分類結構體系中,體育哲學等被置于體育社會科學之上,以及一些學科與體育社會科學或體育自然科學并列;2)體育科學不同學科被分為不同的層次以及某些學科被假定處于某層次;3)一些分類結構體系缺乏兼容性,導致現(xiàn)有某些主要學科不能納入其分類結構體系;4)一些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的分類角度和標準不一,這造成某些學科歸屬不明;5)一些分類結構體系中,部分分支學科被作為基礎學科,或母體性學科被作為基礎學科納入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6)綜合性學科等混合性學科被作為與其他學科并列的一種類型,以及技術學科被納入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等。
本研究根據體育科學學科存在的主要學科類型以及體育科學二分或三分為兩大或三大科學類型及其性質的分化和階梯性變化提出體育科學學科的“二維一面”的分類結構體系。
需要明確的是,本研究所提出體育科學學科分類結構體系下,三個系列的學科群分別包含著綜合-專門學科、分支學科和橫斷學科等學科類目。每一系列的相關學科雖然屬于同一類別,但不同學科的呈現(xiàn)則基于不同的依據和角度,這使得不同學科間并非截然分開。事實上,由于不同學科可能指向同一對象的不同側面或角度,或者有的研究對象是不同學科共同關注的,可以歸于不同的學科,以及研究對象間存在包含與被包含關系[24],使得同一系列的各學科可能存在重合而非類似其他分類那樣的并列關系。這種現(xiàn)象尤其體現(xiàn)于綜合-專門學科(因其綜合的角度并不相同),也體現(xiàn)于分支學科,如競技體育學中包含運動訓練學的內容,體育管理學中也有體育倫理學的問題等。
[1]GB/T 13745-2009,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S].
[2]龔建林,楊文軒,陳琦,等.德國體育學科體系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啟示[J].體育學刊,2007,14(7):122-123.
[3]胡春雷.關于我國體育學科定位問題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3):3-9.
[4]黃力生,陳海嘯.論體育科學的性質、特征及體育科學體系的分類[J].體育科學研究,2001,5(4):3-6.
[5]李樹怡.中國體育社會科學界重大理論問題討論回顧(1979~1992)[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12(4):39-44.
[6]劉一民,房蕊.體育學的邏輯起點及其學科體系重建:體育行為觀視角[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5):404-407.
[7]盧元鎮(zhèn).體育科學[J].體育文史,1995,(1):46-50.
[8]魯長芬,楊文軒,羅小兵.對體育學科分類的分析與調整建議[J].體育學刊,2009,16(4):6-10.
[9]馬紅霞.淺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本質差異[J].廣東社會科學,2006,(6):68-72.
[10]馬宣建.關于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思考[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6,24(2):1-6.
[11]邵偉德,馬楚紅.體育學科分類體系的科學性探討[J].中國體育科技,2004,40(1):60-64.
[12]孫金亮.淺談體育概念與體育科學的屬性[J].體育科學,1983,3(1):1-4.
[13]田雨普.試析體育科學體系[J].體育科學,1982,2(4):34-38.
[14]汪康樂,邰崇禧.論體育科學學科屬性及其分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1455-1456.
[15]王鴻生.論三類科學的劃分及其人文內涵[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9,26(1):16-20.
[16]王蒲.科學構建運動競賽學科的思考——兼論體育科學體系的構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8(3):1-2.
[17]王續(xù)琨,劉永振.體育科學的學科結構初探[J].體育學刊,2002,9(1):5-7.
[18]席玉寶.體育科學體系及其在現(xiàn)代科學體系中的地位[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0,16(4):10-12.
[19]熊斗寅.初論體育學的科學體系[J].中國體育科技,1983,19(1):24-27.
[20]熊斗寅.體育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科學[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83,17(4):1-5.
[21]熊文,黃建偉.體育社會科學學科納入、分類及結構體系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29(4):421-426.
[22]熊文.體育社會科學的參照和關聯(lián):從自然科學到體育自然-人體科學[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3):1-4.
[23]熊文.體育社會科學的定位及與相關概念的關系[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7):6-9.
[24]熊文.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定位及與學科判斷的關聯(lián)[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2):6-10.
[25]徐忠,屈世瓊.再論體育的科學體系[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26(5):20-26.
[26]楊文軒.體育學科體系重新構建芻議[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4):280-285.
[27]楊小永,王健.體育學科體系的分類:宏觀、中觀與微觀[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7):22-26.
[28]張細謙.用科學發(fā)展觀審視體育學科體系的建設[J].體育學刊,2009,16(4):5-10.
[29]張巖.體育科學體系的學科分類[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92,(2):12-17.
[30]張余.知識分類新探——關于利用《中圖法》的體系和方法進行知識分類的思考[J].圖書館論壇,2006,26(3):176-181.
[31]趙魯南,韓春利,孫晉海等.我國體育學學科體系的結構重構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28(5):448-450.
[32]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體育》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361.
[33]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06-2007體育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7.
AnalysisandReconstructionofClassificationandStructureofSportsScientificDiscipline
XIONG Wen
By means of teas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30 years systematically,some questions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overed,which existed in classifications and structures of sports sciences discipline in the correlative study.It include the following:1) The present classifications and structures didn’t based on the fact that sports science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sports social sciences,sports humanities,and sports natural sciences;The sports philosophy,sports management and sports social sciences were ranked in the incorrect level.2) Various disciplines were classified in different level improperly,or some disciplines were placed in certain particular,which didn’t accord with the attributes of sports sciences.3) Some classifications and structures weren’t compatible with the present main disciplines.4) Some classifications and structur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tegorical norms.5) The understanding and classification for fundamental disciplines was not accurate.6) It was unreasonable to made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as a type of discipline that based on a system of knowledge.Based on this,in the light of the existence and mutual relationship of three types of discipline(comprehensive-special disciplines,subdisciplines and transversal disciplines) and three types of sciences (sports humanities,sports social sciences and sports natural sciences),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classification and structure of sports sciences discipline.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ories for cognizing the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status,the relationships and characters on types of disciplines and sciences of sports sciences discipline in China,and managing the sports sciences discipline.
sportssciences;discipline;classification;structure;disciplinesystem
1000-677X(2014)11-0080-08
2014-07-21;
:2014-10-2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06BTY002)。
熊文(1972-),男,湖南道縣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哲學、體育倫理、體育教學與訓練,E-mail:xiong2001wen@sina.com。
華東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 200241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