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亞
摘 要:課堂是用“課文”來教“語文”。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僅僅停留在“教課文”的層面上。在教學中,教師輕視了學生能力的提高,忽略了讓學生感受這些語言在表達上的特色,遷移和運用更無從談起。讀了幾年書,發(fā)現(xiàn)好多學生在寫字朗讀、閱讀理解、表達寫作等方面幾乎沒有多大長進,也就是說,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根本沒有提高。
關鍵詞:種子;能量;語言文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就給我們指出了明確的方向,語文教學應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而不是純粹在內(nèi)容上兜圈子。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刪繁就簡,整合教學內(nèi)容,以學生的學情為起點,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落實語言文字運用,增加教學的有效性呢?我覺得,我們應該在課堂上,撿拾起那些被忽略的精彩,在那些具有種子能量的語言上下功夫,凸顯語言文字的運用。
一、關注具有種子能量的詞匯,表達更顯豐富
好的表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關注用詞的豐富,用確切的語言來描繪你所看到的東西。
《北大荒的秋天》一課將色彩和景物融為一體。在引導學生認識、領悟色彩美的過程中,我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加深對色彩的認識。如,在教學“血紅”一詞時,我問學生:“看到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說:“我想到的是一種身體里流動的血一樣的紅色?!彪S后,我引導學生理解:是的,血是一種事物,紅是一種色彩,僅有色彩不一定美,當事物和色彩融為一體的時候,這種美才不空洞。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與事物搭配的紅色?學生馬上想到了:粉紅、火紅、棗紅、桃紅……真沒想到學生的思維這樣敏銳,接下來我讓學生拓展事物與色彩構成的其他顏色。學生回答非常踴躍,如數(shù)家珍。
表達是相通的。教學互動中,一旦建立起文字表達的鏈接和滾動,課堂就會變得靈動起來;學生的心靈豐富了,視界打通了,那么他的文字感覺也就會變得敏銳和細膩起來。
二、關注具有種子能量的句式,表達要有個性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必須挖掘每個例子的個性特征,即個性化的語言現(xiàn)象,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體察、領悟例子的個性特征上,吸納例子的點睛之筆,以例子為橋梁實施遷移和變通,明白文章是怎么寫的,更要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寫。
我們教師往往在多次解讀教材后仍無法把一篇課文當成某一種語言現(xiàn)象的教學例子,而郭老師就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根據(jù)文本語言的特點,運用文中的句式寫自己熟悉的場景??此坪唵蔚哪7戮毩?,其實學生在遷移時已經(jīng)內(nèi)化了文本語言,學會了舉一反三。因為文中的句式就像一個籃子,在這個籃子里面,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放進去任何東西,想不到在郭老師的課中語言技法的傳授竟能如此簡約自然。試想,這樣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還會不高嗎?
三、關注具有種子能量的段落,表達應有順序
課文的語言一般比較規(guī)范、優(yōu)美,一些段落特別富有表現(xiàn)力,也蘊涵著表達的規(guī)律與藝術。經(jīng)常在閱讀中借鑒、模仿、運用這些段落,就能在遷移性的練筆中逐漸體悟到其中的表達規(guī)律,并內(nèi)化為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北大荒的秋天》第四段“原野熱鬧非凡……把人們的心也給燃燒起來了”時,我啟發(fā)學生從讀中思考:你從哪兒看出原野熱鬧非凡?學生感悟到從課文中描寫“大豆”“高粱”“榛樹葉子”的句子可以看出來。我隨即引導學生這種方式叫做先概括后具體。我又問學生,你們還見過哪些地方也是熱鬧非凡的?學生回答:超市、菜場、校園的課間……我又問:那你們能仿照這段的寫法把你見過的一個場面寫下來嗎?學生當即起筆,活學活用,融會貫通,掌握了這種構段方式。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師首先自己要重視挖掘課文中那些具有種子能量的語言,從此處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些種子能量語言的挖掘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激發(fā)點、增長點和關鍵點。一粒飽滿的種子會經(jīng)歷發(fā)芽生根、長枝抽葉、開花結果的過程。閱讀教學中,在具有種子能量的語言上做足文章,才能突破常規(guī)的閱讀教學方式,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南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