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別采用室內苗期接種鑒定和田間鑒定方法測定15個豌豆品種(系)對根腐病的抗病性。苗期鑒定結果表明,中感品系有2個、中抗品種(系)有8個、抗病品種(系)有5個,分別占總參試品種(系)的13.33%、53.33%和33.33%,這與田間試驗鑒定結果基本一致。應用室內苗期鑒定方法鑒定豌豆根腐病抗性結果準確、速度快,而且不受環(huán)境條件限制,可作為豌豆根腐病抗性快速鑒定的方法。
關鍵詞:豌豆品種(系);根腐病;抗性鑒定
中圖分類號: S436.4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2-0089-02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簡介:程亮(1978—),男,河南林州人,碩士,副研究員,從事作物抗病性鑒定研究。Tel:(0971)5313283;E-mail:liangcheng1979@163.com。豌豆根腐病[Fusarium avenaceum (Fr) Sacc]是豌豆生產上的一種毀滅性病害,世界各國豌豆產區(qū)普遍發(fā)生[1-2],在我國部分地區(qū)發(fā)生[3-8],目前在我國西北地區(qū)(如甘肅中部及東部、寧夏南部山區(qū))的旱地豌豆產區(qū)蔓延,危害日益加重。豌豆根腐病是重要的豌豆根莖病害之一,在青海豌豆產區(qū)經常發(fā)生,特別是干燥黏重的田塊發(fā)生較重。病害從苗期開始,開花結莢期為發(fā)病高峰期,病株莖基逐漸變黑下陷,木質部變褐,直至萎蔫枯死。該病常與枯萎病混合發(fā)生,一般病株率為5%~15%,發(fā)病嚴重時可達50%以上,因病害流行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已成為蠶豆、豌豆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豌豆根腐病為較難防治的土傳病害,除了采取農業(yè)栽培技術防治外,至今未見有效的防治措施,能否從栽培抗病品種方面尋求良策尚需研究。
近40年內,發(fā)現(xiàn)有些品種對根腐病表現(xiàn)較高的抗性,但在青海省測定豌豆對該病的抗性研究較少。近年來,由于長期演變的結果,豌豆品種的生理特性和生態(tài)特性等呈現(xiàn)出多樣性,遺傳變異類型也較復雜,使原有的抗病性發(fā)生了變異。本試驗對青海省生產上的主栽豌豆品種和新篩選的品系進行抗根腐病評價研究,篩選出適合育種工作需要的抗根腐病新種質,這對提高抗病鑒定準確性、開拓抗源、加速豌豆抗根腐病育種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供試豌豆品種(系)草原7號、草原23號、草原24號、草原25號、草原27號、草原28號、草原224、 98-9-1-1-7-13、98-9-1-1-2混、98-10-8-4-7-13、98-1-1-11-9混、9625、99-23和WD03-08,均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提供。
1.1.2供試菌株從青海省西寧、互助等地豌豆根腐病病株上采集茄鐮刀菌(Fusarium soiani)、茄鐮刀菌藍色變種(Fusarium soiani var. coeruieum)、半裸鐮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單隔鐮刀菌(Fusarium dimerum)、擬絲孢鐮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等病原菌,在PSA培養(yǎng)基上擴繁后混合在一起供試驗用。
1.2試驗方法
1.2.1供試豌豆品種(系)培育育苗前,先將豌豆種子清洗干凈,用0.1% HgCl2消毒30 s;用無菌水沖洗3次后,在 45 ℃ 溫水中浸泡4 h后催芽;待芽長5 cm時播于備用花盆中,待幼苗長至2葉1心時,供接種根腐病菌用。
1.2.2供試菌株孢子懸浮液配制將供試病原菌在PSA平板上培養(yǎng)7 d后,從培養(yǎng)基上刮取菌落,制成濃度為1.0×107個/mL的孢子懸浮液備用。
1.2.3室內苗期接種鑒定菌液10 mL/株灌到幼苗根部進行接種,每品種(系)重復接種4盆,每盆10株,以未接菌的植株作對照。盆苗置于溫室內25 ℃培養(yǎng),分別于接種后3、4、5、6、7 d 觀察發(fā)病情況。
l.2.4田間接種鑒定豌豆根腐病接種鑒定圃設置在青海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試驗田,海拔2 600 m。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土質為黑鈣土。供試品種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品種(系)種植3行,每行種植10株,重復4次,試驗地四周設保護行。采用濃度為1.0×107個/mL孢子懸浮液進行灌根接種,10 mL/株,20 d后每天調查記載發(fā)病情況。
1.2.5病害評價病情分級鑒定評價標見表1,對病株發(fā)病嚴重度進行分級,統(tǒng)計各級發(fā)病株數(shù),計算病情指數(shù)。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豌豆品種(系)室內苗期接種對根腐病抗病性和感病發(fā)展動態(tài)分析
2.2不同豌豆品種(系)田間接種抗病性比較
2.3不同豌豆品種(系)室內和田間抗性鑒定對比分析
將15個豌豆品種(系)苗期人工接種和田間接種病情指數(shù)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線性回歸,得出如下方程y=0465 3+0.872 0x,相關系數(shù)r=0.971 6,查相關系數(shù)界值表得r14,0.05=0.497、r14,0.01=0.623,15個豌豆品種(系)苗期接種病情指數(shù)和田間接種病情指數(shù)達到極顯著相關水平,豌豆苗期對根腐病的抗性與田間抗性呈正相關。由圖1可見,除草原23號外,室內鑒定的病情指數(shù)比田間鑒定高。
3小結與討論
作為非常適宜在冷涼地區(qū)種植的豆科作物,豌豆在青海有著較好的發(fā)展前景。由于根腐病防治難度大,由茄鐮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青海蠶豆和豌豆生產中的主要問題,培育持久抗性的品種是解決病害的對策之一,因此,選育抗病品種是今后應開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將豌豆抗根腐病資源的篩選與科學的鑒定方法相互配合,必將會加快持久性抗根腐病品種選育的進程,在不遠的將來取得突破性進展。
采用苗期鑒定方法能鑒定出豌豆品種(系)間抗根腐病的差異,其鑒定結果與田間鑒定結果基本一致,2種鑒定結果表現(xiàn)出非常理想的相關性。雖然2種鑒定結果有部分材料存在一定偏差,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接種對象苗齡、接種條件和不同品種抗性遺傳背景的差異造成的。苗期鑒定與常規(guī)田間接種鑒定相比,具有以下2個突出特點:鑒定速度快、周期短,一般只需要2周就可完成整個鑒定過程;操作簡便、成本低、結果準確,不受季節(jié)和任何氣候條件限制,在實驗室就可完成。
本試驗結果表明,當前生產上主栽豌豆品種對根腐病的反應多屬中度抗病型,有必要對豌豆品種進行2年1次的抗病性鑒定,以檢測豌豆品種抗性變化水平。另外,在積極篩選抗病、優(yōu)良品種的同時,還應選擇高效防治根腐病的藥劑,配合農業(yè)栽培措施來減輕根腐病的危害,提高豌豆的產量、質量。
參考文獻:
[1]Persson L,Bodker L,Larsson-Wikstrm M,et al. Prevalence and pathogenicity of foot and root rot pathogens of pea in southern Scandinavia[J]. Plant Disease,1997,81(2):171-174.
[2]Haglund W A. A rapid method for inoculating pea seedlings with Fusarium oxysporum f.sp. pisi[J]. Plant Disease,1989,73(6):457-458.
[3]刁治民. 青海豌豆根腐病病原菌種類及致病性的研究[J]. 微生物學雜志,1996,16(1):31-34.
[4]陳慶河,翁啟勇,何玉仙,等. 福建省豌豆根腐病病原及致病性研究[J]. 福建農業(yè)學報,2004,19(1):28-31.
[5]伍克俊,謝正團,李秀君.甘肅中部地區(qū)豌豆根腐病病原研究[J].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1992,27(3):225-231.
[6]王寬倉,張宗山,陳漸寧,等. 豌豆根腐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 寧夏農林科技,1995(5):1-6.
[7]王曉鳴,王信,朱振東,等. 青海省蠶豆和豌豆病害鑒定[C]//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8]王梅春,連榮芳,墨金萍,等. 甘肅豌豆根腐病研究及抗病育種[J]. 雜糧作物,2008,28(4):272-273.
摘要:分別采用室內苗期接種鑒定和田間鑒定方法測定15個豌豆品種(系)對根腐病的抗病性。苗期鑒定結果表明,中感品系有2個、中抗品種(系)有8個、抗病品種(系)有5個,分別占總參試品種(系)的13.33%、53.33%和33.33%,這與田間試驗鑒定結果基本一致。應用室內苗期鑒定方法鑒定豌豆根腐病抗性結果準確、速度快,而且不受環(huán)境條件限制,可作為豌豆根腐病抗性快速鑒定的方法。
關鍵詞:豌豆品種(系);根腐??;抗性鑒定
中圖分類號: S436.4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2-0089-02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簡介:程亮(1978—),男,河南林州人,碩士,副研究員,從事作物抗病性鑒定研究。Tel:(0971)5313283;E-mail:liangcheng1979@163.com。豌豆根腐病[Fusarium avenaceum (Fr) Sacc]是豌豆生產上的一種毀滅性病害,世界各國豌豆產區(qū)普遍發(fā)生[1-2],在我國部分地區(qū)發(fā)生[3-8],目前在我國西北地區(qū)(如甘肅中部及東部、寧夏南部山區(qū))的旱地豌豆產區(qū)蔓延,危害日益加重。豌豆根腐病是重要的豌豆根莖病害之一,在青海豌豆產區(qū)經常發(fā)生,特別是干燥黏重的田塊發(fā)生較重。病害從苗期開始,開花結莢期為發(fā)病高峰期,病株莖基逐漸變黑下陷,木質部變褐,直至萎蔫枯死。該病常與枯萎病混合發(fā)生,一般病株率為5%~15%,發(fā)病嚴重時可達50%以上,因病害流行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已成為蠶豆、豌豆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豌豆根腐病為較難防治的土傳病害,除了采取農業(yè)栽培技術防治外,至今未見有效的防治措施,能否從栽培抗病品種方面尋求良策尚需研究。
近40年內,發(fā)現(xiàn)有些品種對根腐病表現(xiàn)較高的抗性,但在青海省測定豌豆對該病的抗性研究較少。近年來,由于長期演變的結果,豌豆品種的生理特性和生態(tài)特性等呈現(xiàn)出多樣性,遺傳變異類型也較復雜,使原有的抗病性發(fā)生了變異。本試驗對青海省生產上的主栽豌豆品種和新篩選的品系進行抗根腐病評價研究,篩選出適合育種工作需要的抗根腐病新種質,這對提高抗病鑒定準確性、開拓抗源、加速豌豆抗根腐病育種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供試豌豆品種(系)草原7號、草原23號、草原24號、草原25號、草原27號、草原28號、草原224、 98-9-1-1-7-13、98-9-1-1-2混、98-10-8-4-7-13、98-1-1-11-9混、9625、99-23和WD03-08,均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提供。
1.1.2供試菌株從青海省西寧、互助等地豌豆根腐病病株上采集茄鐮刀菌(Fusarium soiani)、茄鐮刀菌藍色變種(Fusarium soiani var. coeruieum)、半裸鐮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單隔鐮刀菌(Fusarium dimerum)、擬絲孢鐮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等病原菌,在PSA培養(yǎng)基上擴繁后混合在一起供試驗用。
1.2試驗方法
1.2.1供試豌豆品種(系)培育育苗前,先將豌豆種子清洗干凈,用0.1% HgCl2消毒30 s;用無菌水沖洗3次后,在 45 ℃ 溫水中浸泡4 h后催芽;待芽長5 cm時播于備用花盆中,待幼苗長至2葉1心時,供接種根腐病菌用。
1.2.2供試菌株孢子懸浮液配制將供試病原菌在PSA平板上培養(yǎng)7 d后,從培養(yǎng)基上刮取菌落,制成濃度為1.0×107個/mL的孢子懸浮液備用。
1.2.3室內苗期接種鑒定菌液10 mL/株灌到幼苗根部進行接種,每品種(系)重復接種4盆,每盆10株,以未接菌的植株作對照。盆苗置于溫室內25 ℃培養(yǎng),分別于接種后3、4、5、6、7 d 觀察發(fā)病情況。
l.2.4田間接種鑒定豌豆根腐病接種鑒定圃設置在青海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試驗田,海拔2 600 m。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土質為黑鈣土。供試品種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品種(系)種植3行,每行種植10株,重復4次,試驗地四周設保護行。采用濃度為1.0×107個/mL孢子懸浮液進行灌根接種,10 mL/株,20 d后每天調查記載發(fā)病情況。
1.2.5病害評價病情分級鑒定評價標見表1,對病株發(fā)病嚴重度進行分級,統(tǒng)計各級發(fā)病株數(shù),計算病情指數(shù)。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豌豆品種(系)室內苗期接種對根腐病抗病性和感病發(fā)展動態(tài)分析
2.2不同豌豆品種(系)田間接種抗病性比較
2.3不同豌豆品種(系)室內和田間抗性鑒定對比分析
將15個豌豆品種(系)苗期人工接種和田間接種病情指數(shù)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線性回歸,得出如下方程y=0465 3+0.872 0x,相關系數(shù)r=0.971 6,查相關系數(shù)界值表得r14,0.05=0.497、r14,0.01=0.623,15個豌豆品種(系)苗期接種病情指數(shù)和田間接種病情指數(shù)達到極顯著相關水平,豌豆苗期對根腐病的抗性與田間抗性呈正相關。由圖1可見,除草原23號外,室內鑒定的病情指數(shù)比田間鑒定高。
3小結與討論
作為非常適宜在冷涼地區(qū)種植的豆科作物,豌豆在青海有著較好的發(fā)展前景。由于根腐病防治難度大,由茄鐮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青海蠶豆和豌豆生產中的主要問題,培育持久抗性的品種是解決病害的對策之一,因此,選育抗病品種是今后應開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將豌豆抗根腐病資源的篩選與科學的鑒定方法相互配合,必將會加快持久性抗根腐病品種選育的進程,在不遠的將來取得突破性進展。
采用苗期鑒定方法能鑒定出豌豆品種(系)間抗根腐病的差異,其鑒定結果與田間鑒定結果基本一致,2種鑒定結果表現(xiàn)出非常理想的相關性。雖然2種鑒定結果有部分材料存在一定偏差,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接種對象苗齡、接種條件和不同品種抗性遺傳背景的差異造成的。苗期鑒定與常規(guī)田間接種鑒定相比,具有以下2個突出特點:鑒定速度快、周期短,一般只需要2周就可完成整個鑒定過程;操作簡便、成本低、結果準確,不受季節(jié)和任何氣候條件限制,在實驗室就可完成。
本試驗結果表明,當前生產上主栽豌豆品種對根腐病的反應多屬中度抗病型,有必要對豌豆品種進行2年1次的抗病性鑒定,以檢測豌豆品種抗性變化水平。另外,在積極篩選抗病、優(yōu)良品種的同時,還應選擇高效防治根腐病的藥劑,配合農業(yè)栽培措施來減輕根腐病的危害,提高豌豆的產量、質量。
參考文獻:
[1]Persson L,Bodker L,Larsson-Wikstrm M,et al. Prevalence and pathogenicity of foot and root rot pathogens of pea in southern Scandinavia[J]. Plant Disease,1997,81(2):171-174.
[2]Haglund W A. A rapid method for inoculating pea seedlings with Fusarium oxysporum f.sp. pisi[J]. Plant Disease,1989,73(6):457-458.
[3]刁治民. 青海豌豆根腐病病原菌種類及致病性的研究[J]. 微生物學雜志,1996,16(1):31-34.
[4]陳慶河,翁啟勇,何玉仙,等. 福建省豌豆根腐病病原及致病性研究[J]. 福建農業(yè)學報,2004,19(1):28-31.
[5]伍克俊,謝正團,李秀君.甘肅中部地區(qū)豌豆根腐病病原研究[J].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1992,27(3):225-231.
[6]王寬倉,張宗山,陳漸寧,等. 豌豆根腐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 寧夏農林科技,1995(5):1-6.
[7]王曉鳴,王信,朱振東,等. 青海省蠶豆和豌豆病害鑒定[C]//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8]王梅春,連榮芳,墨金萍,等. 甘肅豌豆根腐病研究及抗病育種[J]. 雜糧作物,2008,28(4):272-273.
摘要:分別采用室內苗期接種鑒定和田間鑒定方法測定15個豌豆品種(系)對根腐病的抗病性。苗期鑒定結果表明,中感品系有2個、中抗品種(系)有8個、抗病品種(系)有5個,分別占總參試品種(系)的13.33%、53.33%和33.33%,這與田間試驗鑒定結果基本一致。應用室內苗期鑒定方法鑒定豌豆根腐病抗性結果準確、速度快,而且不受環(huán)境條件限制,可作為豌豆根腐病抗性快速鑒定的方法。
關鍵詞:豌豆品種(系);根腐??;抗性鑒定
中圖分類號: S436.4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2-0089-02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簡介:程亮(1978—),男,河南林州人,碩士,副研究員,從事作物抗病性鑒定研究。Tel:(0971)5313283;E-mail:liangcheng1979@163.com。豌豆根腐病[Fusarium avenaceum (Fr) Sacc]是豌豆生產上的一種毀滅性病害,世界各國豌豆產區(qū)普遍發(fā)生[1-2],在我國部分地區(qū)發(fā)生[3-8],目前在我國西北地區(qū)(如甘肅中部及東部、寧夏南部山區(qū))的旱地豌豆產區(qū)蔓延,危害日益加重。豌豆根腐病是重要的豌豆根莖病害之一,在青海豌豆產區(qū)經常發(fā)生,特別是干燥黏重的田塊發(fā)生較重。病害從苗期開始,開花結莢期為發(fā)病高峰期,病株莖基逐漸變黑下陷,木質部變褐,直至萎蔫枯死。該病常與枯萎病混合發(fā)生,一般病株率為5%~15%,發(fā)病嚴重時可達50%以上,因病害流行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已成為蠶豆、豌豆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豌豆根腐病為較難防治的土傳病害,除了采取農業(yè)栽培技術防治外,至今未見有效的防治措施,能否從栽培抗病品種方面尋求良策尚需研究。
近40年內,發(fā)現(xiàn)有些品種對根腐病表現(xiàn)較高的抗性,但在青海省測定豌豆對該病的抗性研究較少。近年來,由于長期演變的結果,豌豆品種的生理特性和生態(tài)特性等呈現(xiàn)出多樣性,遺傳變異類型也較復雜,使原有的抗病性發(fā)生了變異。本試驗對青海省生產上的主栽豌豆品種和新篩選的品系進行抗根腐病評價研究,篩選出適合育種工作需要的抗根腐病新種質,這對提高抗病鑒定準確性、開拓抗源、加速豌豆抗根腐病育種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1.1.1供試豌豆品種(系)草原7號、草原23號、草原24號、草原25號、草原27號、草原28號、草原224、 98-9-1-1-7-13、98-9-1-1-2混、98-10-8-4-7-13、98-1-1-11-9混、9625、99-23和WD03-08,均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提供。
1.1.2供試菌株從青海省西寧、互助等地豌豆根腐病病株上采集茄鐮刀菌(Fusarium soiani)、茄鐮刀菌藍色變種(Fusarium soiani var. coeruieum)、半裸鐮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單隔鐮刀菌(Fusarium dimerum)、擬絲孢鐮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等病原菌,在PSA培養(yǎng)基上擴繁后混合在一起供試驗用。
1.2試驗方法
1.2.1供試豌豆品種(系)培育育苗前,先將豌豆種子清洗干凈,用0.1% HgCl2消毒30 s;用無菌水沖洗3次后,在 45 ℃ 溫水中浸泡4 h后催芽;待芽長5 cm時播于備用花盆中,待幼苗長至2葉1心時,供接種根腐病菌用。
1.2.2供試菌株孢子懸浮液配制將供試病原菌在PSA平板上培養(yǎng)7 d后,從培養(yǎng)基上刮取菌落,制成濃度為1.0×107個/mL的孢子懸浮液備用。
1.2.3室內苗期接種鑒定菌液10 mL/株灌到幼苗根部進行接種,每品種(系)重復接種4盆,每盆10株,以未接菌的植株作對照。盆苗置于溫室內25 ℃培養(yǎng),分別于接種后3、4、5、6、7 d 觀察發(fā)病情況。
l.2.4田間接種鑒定豌豆根腐病接種鑒定圃設置在青海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試驗田,海拔2 600 m。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土質為黑鈣土。供試品種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品種(系)種植3行,每行種植10株,重復4次,試驗地四周設保護行。采用濃度為1.0×107個/mL孢子懸浮液進行灌根接種,10 mL/株,20 d后每天調查記載發(fā)病情況。
1.2.5病害評價病情分級鑒定評價標見表1,對病株發(fā)病嚴重度進行分級,統(tǒng)計各級發(fā)病株數(shù),計算病情指數(shù)。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豌豆品種(系)室內苗期接種對根腐病抗病性和感病發(fā)展動態(tài)分析
2.2不同豌豆品種(系)田間接種抗病性比較
2.3不同豌豆品種(系)室內和田間抗性鑒定對比分析
將15個豌豆品種(系)苗期人工接種和田間接種病情指數(shù)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線性回歸,得出如下方程y=0465 3+0.872 0x,相關系數(shù)r=0.971 6,查相關系數(shù)界值表得r14,0.05=0.497、r14,0.01=0.623,15個豌豆品種(系)苗期接種病情指數(shù)和田間接種病情指數(shù)達到極顯著相關水平,豌豆苗期對根腐病的抗性與田間抗性呈正相關。由圖1可見,除草原23號外,室內鑒定的病情指數(shù)比田間鑒定高。
3小結與討論
作為非常適宜在冷涼地區(qū)種植的豆科作物,豌豆在青海有著較好的發(fā)展前景。由于根腐病防治難度大,由茄鐮刀菌引起的根腐病是青海蠶豆和豌豆生產中的主要問題,培育持久抗性的品種是解決病害的對策之一,因此,選育抗病品種是今后應開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將豌豆抗根腐病資源的篩選與科學的鑒定方法相互配合,必將會加快持久性抗根腐病品種選育的進程,在不遠的將來取得突破性進展。
采用苗期鑒定方法能鑒定出豌豆品種(系)間抗根腐病的差異,其鑒定結果與田間鑒定結果基本一致,2種鑒定結果表現(xiàn)出非常理想的相關性。雖然2種鑒定結果有部分材料存在一定偏差,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接種對象苗齡、接種條件和不同品種抗性遺傳背景的差異造成的。苗期鑒定與常規(guī)田間接種鑒定相比,具有以下2個突出特點:鑒定速度快、周期短,一般只需要2周就可完成整個鑒定過程;操作簡便、成本低、結果準確,不受季節(jié)和任何氣候條件限制,在實驗室就可完成。
本試驗結果表明,當前生產上主栽豌豆品種對根腐病的反應多屬中度抗病型,有必要對豌豆品種進行2年1次的抗病性鑒定,以檢測豌豆品種抗性變化水平。另外,在積極篩選抗病、優(yōu)良品種的同時,還應選擇高效防治根腐病的藥劑,配合農業(yè)栽培措施來減輕根腐病的危害,提高豌豆的產量、質量。
參考文獻:
[1]Persson L,Bodker L,Larsson-Wikstrm M,et al. Prevalence and pathogenicity of foot and root rot pathogens of pea in southern Scandinavia[J]. Plant Disease,1997,81(2):171-174.
[2]Haglund W A. A rapid method for inoculating pea seedlings with Fusarium oxysporum f.sp. pisi[J]. Plant Disease,1989,73(6):457-458.
[3]刁治民. 青海豌豆根腐病病原菌種類及致病性的研究[J]. 微生物學雜志,1996,16(1):31-34.
[4]陳慶河,翁啟勇,何玉仙,等. 福建省豌豆根腐病病原及致病性研究[J]. 福建農業(yè)學報,2004,19(1):28-31.
[5]伍克俊,謝正團,李秀君.甘肅中部地區(qū)豌豆根腐病病原研究[J].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1992,27(3):225-231.
[6]王寬倉,張宗山,陳漸寧,等. 豌豆根腐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 寧夏農林科技,1995(5):1-6.
[7]王曉鳴,王信,朱振東,等. 青海省蠶豆和豌豆病害鑒定[C]//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8]王梅春,連榮芳,墨金萍,等. 甘肅豌豆根腐病研究及抗病育種[J]. 雜糧作物,2008,28(4):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