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洋
時間,它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但卻又實實在在地在人們身邊無情而匆匆地流逝。古代詩歌,尤其是唐宋詩歌中但凡寫“水”便是寫時間或言愁。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崩畎住包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等等,無不是借助奔流不息的河海之水抒寫面對時間流逝的一種焦灼。作為一位一直試圖在失去與擁有之間,尋找存在與永恒關系的藝術家宋冬而言,他又是如何解讀時間的呢?
走進宋冬的藝術作品,不難讓人發(fā)現(xiàn),不管a是從1995年至今已經進行了十幾年的行為作品《水寫日記》、還是以1995年為開端的《水寫時間 》系列,再或者1995年,用開水在胡同里創(chuàng)作的《一壺開水》,以及1996年在天安門和后海所做的行為作品《哈氣》,都是在利用水自身的物理屬性,進而改變水的狀態(tài),而這些狀態(tài)的改變都伴隨著“時間”的發(fā)生。故而,宋冬筆下的水,也就化身成為時間的形狀。古人常常將水比作時間,在宋冬看來,時間也像是水:滲透在每個生活的縫隙中,填滿、蒸發(fā)、消失,再填滿、再蒸發(fā)、再消失……包圍著人們的外部生活和內心秘密,徘徊在觸手可及與無法留住之間。
作品簡介:1996年,宋冬分別在天安門廣場和后海公園的石頭、冰上不斷哈氣。藝術家匍匐在天安門廣場的地面上,用時40分鐘向地面哈氣,被哈氣的地面部分隨后結成薄冰;在后海的冰面上,藝術家同樣用時40分鐘,被哈氣的冰面部分沒有任何變化。
作品趣聞:宋冬趴在天安門廣場上,認真執(zhí)著地對著一塊地磚哈氣,40多分鐘后,期間,有四個武警充滿好奇、警覺和無奈地觀看。武警問宋冬到底在做什么?宋冬就掏出那時的教師證,解釋他們要教學生畫天安門和霧氣,需要拍一些哈氣的照片。因為他們夫妻倆都是業(yè)余的,所以拍了很長時間,也不見得有一張照片能拍好。于是,宋冬就認真地哈氣,同樣是藝術家的妻子尹秀珍在一旁認真拍照。40分鐘后,被凍得夠嗆的四個武警走了兩個,宋冬也得以完成日后讓自己聲名大噪的作品。
作品簡介:《水寫時間 北京》是《水寫時間》系列的其中一件作品,也是最早的《水寫時間》作品之一?!端畬憰r間》包括,水寫時間:北京、倫敦、威尼斯、悉尼、香港、紐約、 光州 、東京、拉薩、 成都等。
解讀:熟悉宋冬的人就會知道,宋冬的很多作品都與時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撫摸父親》,《扔石頭》,《面壁》等等。而《水寫時間》則與時間的關系更為直接。宋冬將時間:時、分、秒都依次寫在地面,隨后“時間”逐漸消失。毫無疑問,宋冬利用了水自身的蒸發(fā)特質。在這一過程中,“時間”在水從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的過程中消失了。從水寫時間北京到香港,到悉尼,到紐約,宋冬走了十幾個城市,歷時十幾年,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時間工程。
靈感來源:小時候,宋冬家境貧困,為了節(jié)省貴重的紙筆資源,他的父親就建議他用水在石頭上練字。起初引起宋冬注意的既不是筆,也不是紙,只是在石頭上書寫的游戲性。
解讀:《水寫日記》,或許對宋冬自己而言,既抒發(fā)了情感,又練習了書法。但對于觀眾而言,它只是一個持續(xù)了二十年的“無用功”。日記無法呈現(xiàn),就連石頭也一成不變。看似毫無意義的過程,卻讓“日記”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循環(huán)往復。有無之間,蒸發(fā)的雖然是水,流失的卻是時間。人們常說水如時間:無色,無味,無形,但漂亮的雪花,雪白的冰霜又作何解釋?那一個個水“做”的文字,如時間稍縱即逝,在這里水的形狀是不是亦是時間的形狀?
作品簡介:1995年至今,宋冬一直在用水在石板上書寫日記。在這近20年里,宋冬只要在北京,在家里,他就會寫,這已經是宋冬的一種習慣,如同刷牙洗臉一樣,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