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祿
教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對話的形式進行互動交往的活動過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程度與師生互動的成效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F(xiàn)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效果不佳甚至是無法開展互動教學活動的現(xiàn)象,這對于進一步推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研究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以增強課堂師生互動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師生互動得不到有效開展的原因
1.受到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中,課堂的主體是教師,學生僅僅是一個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個體。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具有很強的控制性,便于管理課堂秩序,也可以確保教學任務的按時完成等,它卻有著明顯的缺點,如往往采取單向的教學方式,很少引導學生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技能等。運用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與學生不需要互動,教師占據(jù)教學的主要地位,一般都是教師將自身的邏輯思維習慣強加于學生;學生僅僅需要依據(jù)教師所擬定的學習套路接受學習,也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教師的贊賞。在這樣的情形下,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順暢的信息傳遞,學生在被動的教學課堂中無法將自己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無法發(fā)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課堂很容易演變成“一言堂”,教師說了算,學生沒有學習的主動權。
2.教師不能正確認識語文課堂教學的特殊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針對小學生而進行的。小學生年紀較小,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缺乏自制力,很難長時間將其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教學上。在進行實際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這些心理性格特點,利用有效的師生互動的策略,營造課堂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以及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效,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而另一方面,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tǒng)一是語文教學的一大特色。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及心理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學不僅要具備豐厚學生語文相關知識的功能,而且還要具備提高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意義。在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培育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充分利用對話情境等來提升互動的質量水平。然而,一些教師由于沒有正確認識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致使教學方式、策略不能適應課堂互動的需要。
3.缺乏多樣化的互動手段、方法
受到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語文教學過于依附教材與教師的講解。而靈活的互動教學往往無法完成原本擬定好的教學任務,因而遭到許多教師的拋棄。然而,像提問、背誦、默寫等較簡單的師生互動活動不僅有助于按時完成教學進度,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而受到許多教師的青睞。這導致語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活動都是圍繞著考試而進行,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互動方式簡單、片面。
4.缺乏多元化的互動評價手段
由于語文課堂教學較為特殊,具有特殊的教學對象與教學結果等,使得它的相關教學活動存在不可預測性以及情境性等特點。但是,評定一堂課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一般是根據(jù)教師與學生雙方的互動式評價手段來決定。傳統(tǒng)的簡單的線性評價方法很少將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考量進來,而是僅僅通過單一的考試成績,教師針對學生的單方向考核等來評定。這就對評價的有效性與公平度等方面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增強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1.創(chuàng)設問題教學情境
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知識體系,利用實際生活作為問題情境的原材料,并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自由探究、討論。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的《鯨》一文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同學們都認識什么動物呢?這些動物有沒有做過什么對我們有用的事情呢?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不但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學習的情境之中,還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學會聯(lián)系自身的實際生活,學會動腦思考生活中的小問題。
2.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玩耍。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將學生的這個特點好好地利用起來,結合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游戲情境進行語文教學,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參與到課堂游戲中來,使得他們在游戲之中學習到文化知識,同時學會應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達到情感思維與知識信息的互動。比如,在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游戲,如編寫字詞小本本,做自己的拼音卡片等,使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3.引導學生進行假設思考
小學生較喜歡想象、幻想,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恰當?shù)卦黾訉W生的假設思考能力的練習,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例如,在進行《鄧爺爺植樹》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如“假如我是鄧爺爺”、“如果我也撞上這樣的情形”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最大限度地展開自己的想象。
4.結合讀寫練習
語文教學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全方面能力的活動。教師可以結合讀寫練習,可以在變換句式、造句、續(xù)寫等方面進行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的結尾都比較含蓄,讓人回味無窮,意猶未盡。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沒有改變課文思想的情況下對文章進行聯(lián)想續(xù)寫,以達到使學生的想象思維得到培養(yǎng),并對文章有更為深刻理解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與明顯的情境性?;拥哪康木驮谟谟媒處煹闹腔坶_啟學生的智慧,用教師情感的話語激活學生的情感,用教師的心靈啟迪學生的心靈,從而讓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都能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雙贏。實際上,具有雙向性、目的性、全面性與情境性的師生互動活動,已經成為師生間思維觀念與情感相互影響并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語文課堂教學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活動對整個語文教學效率的影響。這要求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生成性課堂教學活動的需要。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