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勝男
評價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否獲得了發(fā)展。因此,學生的體驗與感受是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之一。換而言之,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完善師生對話,使學生在感性思維與理性教學的碰撞中身心得到發(fā)展。要使小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所斬獲,必須要遵守童真、童趣的年齡特征,通過改善外在教學資源來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師生之間通過情感溝通,增進課堂交流,滿足學生的認識發(fā)展需求。
一、攜趣設境,智激生疑
情境創(chuàng)設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為迎合兒童的認知心理,情境創(chuàng)設越來越重視趣味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理,產(chǎn)生自主探究的動力。
(一)營造氣氛,平添情趣
情境創(chuàng)設的手段要依據(jù)文章的類型和內容而定。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描寫了偉大的音樂家肖邦的故事。針對文章的音樂題材,在營造教學氛圍時,多采用音樂背景,營造一個音樂空間,便于學生沉浸于文本氣氛中。尤其是該文章提到的《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和《革命練習曲》兩首曲子,有助于學生了解肖邦、了解沙俄侵略波蘭的歷史背景,從情感上同情波蘭人民深受的苦難。同時,視覺效果也不容忽視。制作肖邦生活照或生平照片,并插入二戰(zhàn)背景下波蘭人民的寫實照片,可起到渲染課堂氣氛,與音樂背景相映生輝的效果,增添課堂教學的情趣,幫助學生醞釀情感。
(二)懸念預設,智激生疑
僅僅營造外部氛圍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離不開設置懸念,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設置懸念不一定要以提問的方式來完成。如,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教師在導學時板書:“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這樣,學生會產(chǎn)生疑問:這是誰說的名言?他會是怎樣一個人呢?又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說出這番話的?教師在鼓勵學生自由提問時,正好因勢利導,先指出這句名言出自肖邦之口,再回答文章所處的歷史背景——沙俄侵略波蘭的十九世紀初,最后引出文章的題目“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二、發(fā)情牽心,深度探究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主線,是教學資源整合的核心。通過預設,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的閱讀中,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站;接下來是如何保持學生的興趣,牽引學生深入探究文本。
(一)抓住一點,深挖主線
人物是文章的靈魂,往往是故事推進的關鍵。挖掘人物形象的過程,就是對文本自主探究的過程。肖邦是眾所周知的音樂家,學生們或許聽過他的音樂,但對文中出現(xiàn)的兩首曲子并不一定了解。在教學中,可從這點入手,延續(xù)預設中的問題與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尋找《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和《革命練習曲》兩首曲子分別是誰的作品,其創(chuàng)作背景是怎樣的。同時,教師板書學生的發(fā)言,總結歸納兩首曲子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肖邦當時的情感狀態(tài);并以此進行對比,以引出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二)探究情感,勾勒框架
人物情感是文章轉折變化的關鍵。只有洞悉這些轉折變化,才能勾勒出文章的框架,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絡,體會作者的用意。如文中兩首曲子出現(xiàn)時,肖邦的情感出現(xiàn)了兩次變化:《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作為送別曲,使肖邦“淚水溢滿眼眶”;《革命練習曲》是肖邦在得知起義失敗后,在“悲憤欲絕”的情感中創(chuàng)作的。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講述了肖邦在彌留之際懇求姐姐在他死后把他帶回祖國。文章的情節(jié)在肖邦的三次情感變化中展開,每一次情感變化都將情節(jié)推向另一高潮。在勾勒文本框架時,可根據(jù)三次情感變化而進行,這樣使學生的情感與主人公的情感變化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三、回歸本原,體悟寓意
勾勒全文框架、探尋情感變化是為最后的教學反思打基礎的。閱讀反思要從中得到一些體會、悟出一些哲理。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等方式,都是出于讓學生自主領悟文本的教學目的。
(一)梳理框架,回歸本原
在反思環(huán)節(jié)中,重新梳理全文的框架是必要的。這樣可使學生從全局的高度去看待文章,并勾勒出文章的主線,從文章的結局反推作者寫作的初衷,有更多的收獲。比如,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全文框架時,從肖邦請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這一舉動,可以看出他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再反推回去,肖邦被迫離開祖國時,在收到恩師相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時,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淚流滿面了。正是因為這一腔熱血,他才能在悲憤之中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革命練習曲》。經(jīng)過反推梳理,提升了學生理解的高度,對肖邦的一生有了從音樂家到愛國者的全新定位。
(二)小組討論,深度體會
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學生對文章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情感體會,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一步。教師趁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暢談體會,增加學生、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如上面提到的課文,有些學生對肖邦離開故土產(chǎn)生疑問,甚至在課堂小組討論中成為熱點話題之一。不同見解的出現(xiàn)正是學生思想活躍的寫照。教師通過講解,使學生理解了肖邦的舉動,也提升了學生的思想境界,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情趣,又提升了教學深度。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有抓住“情”字,突出趣味性,才能吸引學生,使之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沉浸在文本的世界里,才能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