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麗
在小學課堂上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目的在于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通過探究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根據(jù)現(xiàn)代課程改革的理念,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規(guī)律、特點等,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如創(chuàng)新情境,提出問題,合作學習等,探索一條符合構建學生主體性發(fā)展學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實現(xiàn),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合作探究主體發(fā)展教學模式課程理念一、學生主體教育觀的具體內涵
教育的目的是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因此,學校教育首先必須明確“為誰服務”的目標。學校教育的主體包括兩個主要方面:首先,是教育者,這一部分內容包括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隊伍兩個方面。其次,是被教育者,也就是廣大學生。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說,教師的課堂教學目的在于為學生服務。教師的所有活動,其出發(fā)點和立足點也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立足于為學生營造一個高效、自主、合作的課堂教學而努力。
構建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是學生主體教育觀的體現(xiàn)。在這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該依據(jù)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因學定教。學生主體教育觀的基本內涵是,一方面,教師教學要依據(jù)小學生學習的需要進行;另一方面,教師在選擇教學模式時,從立足學生,從學生的“學”出發(fā)。這里提到的“學”,側重的是“學情”,既包括學生的學習基本情況,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興趣。眾所周知,判斷學生效果的好壞,主要判斷標準并不是教師的教,而應該看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學生主體教育觀下,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應該立足于對學生的評價上,要看學生“如何學”“學的如何”兩個方面。歸根結底,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實為學生如何學服務的,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是為學生學得如何服務的。因此,教師的教學過程必須落實在學生高效學習以及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上面。
二、主體性教育觀下的教學原則
1.主體參與原則
主體參與的原則,強調的是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學習能力,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這一原則強調的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體現(xiàn)了構建學生主體課堂的目標。在數(shù)學課堂中,主體性學習體現(xiàn)了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體性和全面性,同時也強調學生參與學習的全程性和主動性。全員性強調的是,主體性課堂教學中,不忽視每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不能僅僅關注一些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全面性強調的是,在課堂學習的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上,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空間,而不是僅僅在某些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與。深入性指的是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動員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要重視學生學習的效果,側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具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獨立自主性等。
2.及時反饋原則
在主體性教學模式下,要落實好及時反饋的教學原則。及時反饋屬于教學評價的一個側面反映。通過及時反饋,可以讓師生及時了解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同時,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情和教情,及時調整教學的進度和教學密度。同時,學生及時反饋也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表現(xiàn)。教學反饋貴在及時,在操作時要通過多種措施來實現(xiàn)。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引導學生課前的質疑以及課上的參與,當堂檢測和課后練習都是有效的反饋方式。有效及時的反饋方式,能夠提高教學效果,能讓教師比較容易地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過程。
3.激勵評價原則
主體性發(fā)展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要善于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人格。要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要能夠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教師在進行評價時,要把評價重點放在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參與效果上。教師評價應該強調激勵效果,在鼓勵學生的同時,恰當委婉地指出學生存在的不足,要鼓勵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小學數(shù)學主體性發(fā)展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實踐
1.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也是一個探索和發(fā)展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最能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是教師巧妙設置的“問題情境”。要想讓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從學習中產(chǎn)生愉悅感,強化學生的參與,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難度,做好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自己身份的轉變,不應該把自己扮演成一個高高在上的角色,而應該放低位置,通過巧妙設置問題情境,把知識傳達給學生。如果學生對老師的問題比較感興趣,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會被激發(fā)起來,自然會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2.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讓學生由對知識的不了解,到對知識的了解,由了解不多,到了解較多。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從未知到已知,學習是學生對知識認識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構建主體性教學模式過程中,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回答問題的空間,讓學生有質疑的空間。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要小而具體,要求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問題設計的不能太大,太抽象,這樣對學生的學習而言,沒有針對性,缺乏目標性和方向性,也導致學生對學生興趣不濃厚。教師要積極鼓勵引導學生自主作出回答,并適當鼓勵,這樣才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和信心。
主體性發(fā)展教學模式的構建,目的在于讓學生能獲得全面、健康的發(fā)展,同時為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立足于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發(fā)展,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和主體意識,要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潛能,這樣才有利于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的貫徹。
參考文獻:
[1]涂榮豹.數(shù)學教學認識論[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喻平.數(shù)學教育心理學[M].廣西教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