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小麗+韓俊
摘 要:中國古代父權制下的婦女在參政路上尤為坎坷,但她們中很多人依然在政治的舞臺上熠熠閃耀、發(fā)揮著不可泯滅的作用。中國古代婦女參政的主要途徑有預聞與規(guī)諫、謀事與權變、批閱奏章、立遺囑、和親等等,這些參政的婦女有的為江山社稷貢獻出不菲力量,但也有被冠以“紅顏禍水”、“窮兇極惡”的罵名。我們結合史實來認識中國古代婦女參政途徑的同時,也要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
關鍵詞:中國古代;父權制;婦女參政;女官制度
中圖分類號:D6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021-02
回望人類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曾經(jīng)有過一段屬于婦女的時代,那就是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在母權制度上,婦女的自由處境使他們美麗、驕傲、自尊和獨立,她們自由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然而,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私有制的產(chǎn)生,女性喪失了對生產(chǎn)資料的所有權,失去了在生產(chǎn)中的優(yōu)勢,她們的勞動不再具有社會性,在社會上漸漸失去了立足之地,而當婦女成為男性的附屬時,參政對于她們來說就更為坎坷。
一、中國古代父權制下的婦女參政界定
關于婦女參政的界定,很多學者都進行過探討,在古代,婦女參政一說還鮮有研究。當代學者對此主要有以下觀點:
楊根喬認為:“婦女參政是指婦女群體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資格或權利,主要包括民主參與和權力參與兩個方面。民主參與是指婦女行使公民的民主權利,包括行使選舉權,對各級黨政領導班子進行民主監(jiān)督,以及通過言論、出版、結社發(fā)表自己的政治見解等;權力參與是指婦女直接擔任各級人民代表和各級各類領導職務,直接管理國家與社會事務?!盵1]
周亞平認為:“婦女參政是通過婦女對社會管理和領導的參與程度而體現(xiàn)出來的婦女地位的反映。”[2]
王瑞芹認為:“婦女參政,簡單地說,就是婦女在影響或參與國家機關制定國家重大決策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發(fā)展狀況,包括婦女的參政意識、參政制度、參政組織和參政行為。”[3]
對于婦女參政的概念界定各有所云,但就目前而言,始終是圍繞這幾個方面:婦女參政是直接還是間接參政、是個體還是群體參政、是意識還是行為方面參政、是通過何種渠道參政。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常常是立足于當代社會來解讀婦女參政這一概念,卻鮮有人放置于中國古代父權制這一背景下來探討。
筆者以為,婦女參政是指婦女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影響或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或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過程,這一概念置于古代父權制背景下亦如此:1)婦女參政可以是直接參與(如權力執(zhí)行者)也可以是間接性的參與(如為決策者進言獻策)國家政治生活或社會公共事務;2)它是婦女參政意識和參政行為的統(tǒng)一體,既包含婦女對國家政治生活或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態(tài)度與認知,又包含婦女在某一政治活動過程中的具體行為;3)這一過程可概括為知政、議政、參政、執(zhí)政;4)中國古代父權制下的婦女參與主體由后宮妃嬪、公主、平民女性及女官制度中除后妃以外的其他女官構成。本文以后宮妃嬪和公主參政為主要討論對象。
二、中國古代父權制下婦女參政的主要形式
古代中國,男子可以通過立功仕進、薦賢任能、賣官鬻爵、天子特招、科舉考試等途徑入朝為官,那么婦女又是如何參政呢?
“在封建社會中,女官制度是女子參政的唯一途徑。所謂女官制度是皇帝制度中后官制度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很多女官既是皇帝的妃嬪,又是皇后屬下佑治內(nèi)事、分官眾務的官屬?!盵4]她們也是經(jīng)過一定標準與程序選拔而來,通常都才貌雙全,有一定的參政能力。女官制度的始源可追溯至周朝。據(jù)《周禮》記載,“周制,天官所屬部有女史職,以知書婦女任之,掌王后禮儀,佑內(nèi)治”,“周制,春官所屬部有女史職,掌文書”。那時的女官數(shù)量極少,且不兼為皇帝的后妃,但為以后女官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到了漢代設有女御長、宮長、宮中學事史等女官,但她們不兼有皇帝妃嬪的身份,而皇帝的妃嬪卻兼有女官的身份,并享有與外廷相似的官位和爵位。唐代時,科舉只限于男子,女官設置仿照三省六部制,設六局二十四司,即尚功、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宮之局,并設立女官品階制度。女官制度為古代一大批女性提供了參政機會,武則天就是由才人、昭儀,最后一步步走向唐朝政權核心。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父權制下的婦女參政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預聞與規(guī)諫
預聞是指參與并知道內(nèi)情。后宮中,預聞政事的妃嬪不在少數(shù)。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后,每臨朝,韋后都要置幔坐在殿上,預聞政事。規(guī)諫,在我國古代專指臣對君、晚輩對長輩的直言規(guī)勸。在封建社會中,那些侍奉于皇帝左右以規(guī)諫朝政闕失為己任的官員,即為“諫官”,通常,陪伴皇帝左右的后妃們就扮演著這一角色。如長孫皇后曾多次規(guī)諫皇帝要“居安思?!?、“任賢納諫”;以“雅興寬仁”著稱的陰月華也多次規(guī)諫光武帝善待郭氏及其家人的一生,使得郭氏成為歷史上皇帝遺棄后最幸運的皇后,同時讓朝廷上下更加信服光武帝,出現(xiàn)“光武中興”的盛世局面。預聞與規(guī)諫是后宮妃嬪的重要參政途徑。
(二)謀事與權變
通常,男人們不能解決或不好解決的政治之事,女人們便發(fā)揮出她們獨當一面的優(yōu)勢。她們參與男人們的政治謀略中,通情曉理、隨機應變,輔助男人完成政事。王允用貂蟬成功挑撥了董卓和呂布的關系,從而鞏固自己政權;越王勾踐憑借西施,“沉溺夫差于酒色之中,荒其國政;慫恿夫差對外用兵,耗其國力;離間夫差和伍子胥的關系,去其忠臣”。在權力的斗爭中,女人也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甚至決定生死、成敗的作用。當漢高祖劉邦曾與韓信約定“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但又始終放心不下這“領兵多多益善、攻城奪隘、出奇制勝”的韓信時,呂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政的婦女,第一個真正實施權力的婦女,把劉邦不忍殺的韓信用布兜起來,用竹簽刺死,殺他時不見天、不見地、不見鐵器,從而解除劉邦心頭之患。通過這一途徑參政的婦女通常才貌雙全、機智過人并且有勇有謀。endprint
(三)批閱奏章
批閱奏章是古代女性參與政治至高權力的活動。武則天在當上皇后之后就開始幫助李治批閱奏折。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廢睿宗,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史稱“武周”,武則天成為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但除她之外,上官婉兒也參與過批閱奏章。上官婉兒14歲時就擔任一些文書佑理工作,并逐漸參與撰擬詔書、參決奏事,慢慢地百官奏牘都由她先行過目,并加擬簽,武則天只要在上面批一個字就頒行天下。后人評價上官婉兒為“無丞相之名,有丞相之實,為千古第一女相”,這可謂婦女直接參政之典范。
(四)立遺囑
通過立遺囑的方式參政是古代部分權勢極高的婦女所特有的。在古代,不少后宮妃嬪往往會在死前傳達出自己的生前意愿,或改變他人與自己的發(fā)展狀況。公元705年,武則天與世長辭,臨終前留下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被評為千古第一賢后的長孫皇后在一生的最后時刻留下三個遺囑:“遺囑一: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言;玄齡久事陛下,預奇計秘謀,非大故,愿勿置也;遺囑二: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5]第三條遺囑沒有涉及政治,但前兩條相信房玄齡、不重用外戚為歷史所證明其具有深謀遠慮之智,為繁榮一代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
(五)和親
和親為歷史上很多公主的參政方式,有的甚至是宮女,將她們封為公主稱號然后遠嫁。她們通常在穩(wěn)定皇權政治和維持雙方政治關系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上比較為人所熟悉的有王昭君、文成公主、太平公主、館陶公主、平陽公主等。通過一國公主對外聯(lián)姻或對內(nèi)與功臣列侯結成復雜的姻親網(wǎng)絡,可以達到政治勢力彼此牽制的效果。公主的婚姻既會對皇帝政權產(chǎn)生影響,又可為夫家的政治前途推波助瀾,如,嫁到烏孫的細君和解憂兩位和親公主,其和親目的在于聯(lián)合烏孫,共同對付匈奴;西漢高祖九年,張傲以魯元公主故,封為宣平侯。
誠然,中國古代還有除后妃和公主以外的其他婦女參政,如女巫、御醫(yī)、參軍或服勞役的婦女等,她們或立志走仕途,或無意識下被卷入政治浪潮,但相比之下其影響較小。
三、中國古代父權制下婦女參政的啟示
中國古代父權制下的婦女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屬品,依附于男人,再強的女人也要通過男人攫取權力、鞏固權力,不管她們智慧過人還是絕代風貌亦或權傾一時。而那些“干政”的女性被冠以“紅顏禍水”的惡名?!岸部蘖娋憧c素,沖冠一怒為紅顏”,“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雌代雄鳴則家亡,婦奪夫政則國亡”,這些詩句道出了婦女對政治事務的巨大影響,也道出了婦女參政的無奈。
今天,我們婦女的參政意識與途徑均發(fā)生了重大改變,越來越多的婦女開始踏上政治之途,但中國古代父權制下的婦女參政依然為我們今天的婦女參政提供了依據(jù)與經(jīng)驗:1)我們要打破傳統(tǒng)“男尊女卑”的觀念,正確認識婦女參政,不因為婦女參政數(shù)量少、范圍窄、參政意識薄弱而否定婦女參政的平等性、忽略婦女在政治權力中的地位;2)隨著歷史齒輪的不斷前進,婦女參政機會的擴大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應持積極的態(tài)度迎接男女參政機會均衡的時代;3)婦女參政的主動性和愿望的強烈程度是促進婦女獲得均衡參政機會的動力保障,加強教育與培訓是提升婦女參政素質與增強婦女參政能力的重要途徑;4)處于權力中心的婦女,要正確認識權力,不玩弄職守、自恃其高,避免成為權力的犧牲品。
參考文獻:
[1]楊根喬.論當前我國婦女參政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2).
[2]周亞平.中國婦女參政的歷史軌跡[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13(2).
[3]王瑞芹.婦女參政內(nèi)涵解析[J].理論導刊,2007(12).
[4]任亞軍.對婦女參政的歷史考察[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0(3).
[5][五代晉]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