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兵團屯墾戰(zhàn)士開始在瑪納斯河流域種植棉花。當年,劉學佛帶著全排的戰(zhàn)士拼死拼活干了一年,棉花畝產卻只有20公斤。他不甘心,第二年領著大家更賣力地干了一年,可到年底,棉花產量仍是“外甥打燈籠——照舊”,戰(zhàn)士們有些泄氣。
光靠力氣種棉花是行不通的,劉學佛想了很久,終于明白了這一點。因此,他四處向人學習、請教植棉技術,在這一過程中,結識了前蘇聯(lián)農學專家提托夫。在他的指導下,劉學佛敢于打破傳統(tǒng)種植經驗,棉花種植有了很大起色。但這一過程,并不那么容易。
部隊的官兵大多來自農村,知道一些種地的常識和諺語,如棉花地里“此枝不碰彼枝”、“不稀不稠,棉花地里臥條牛”等,可提托夫要求每畝地一般應密植6000株。對此,官兵有不同看法,可劉學佛帶頭在自己的小組地里密植,戰(zhàn)士有抵觸情緒,他忙完地里的,就挨個給大家做思想工作。
在灌溉問題上,官兵也堅持已有的經驗,喜歡大水漫灌,而提托夫提倡溝灌。又是劉學佛首先在自己的地里試驗,結果表明,溝灌速度比漫灌快,且更節(jié)省勞力。
經過科學種植,1953年,劉學佛領導的植棉小組,在瑪納斯河流域創(chuàng)造了大面積棉田豐產紀錄,53.6畝棉花畝產籽棉386.5公斤,其中1.61畝棉花畝產籽棉高達674.5公斤,創(chuàng)當時全國棉花豐產紀錄。
后來,劉學佛的事跡被介紹到全國,他也成為兵團生產戰(zhàn)線上的一面紅旗。1953年,他被評為“全國植棉能手”。但劉學佛并未因此而驕傲自滿,一生情系兵團植棉事業(yè),不斷刷新著棉花高產紀錄,被譽為“兵團植棉事業(yè)播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