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霞 陳勁 韓冰妹
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維生素B12的檢測及其意義
何霞 陳勁 韓冰妹
目的探討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檢測結果及其意義。方法選取本院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診治的64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為觀察組, 選擇同期于本院接受體檢的6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 檢測兩組成員血清內維生素B12并展開對比。結果觀察組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重型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顯著低于輕型與中型患者, 中型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顯著低于輕型患者。結論血清維生素B12與腔隙性腦梗死之間關系密切, 患者病變程度越重血清維生素B12水平越低, 因此應對成年人膳食結構予以適當調整, 加強維生素B12攝入, 從而促使腔隙性腦梗死發(fā)生率降低。
腔隙性腦梗死;維生素B12;病變程度
目前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對我國人民健康有嚴重威脅的重要疾病, 其中腔隙性腦梗死在臨床中十分常見, 具有較高致殘率與致死率, 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有報道稱人體缺少維生素B12和血管性疾病發(fā)病間有一定關系[2]。為探討腔隙性腦梗死與維生素B12水平間的關系, 作者選取64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和60例健康體檢者, 對兩組成員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進行對比, 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診治的64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為觀察組, 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癥狀、體征檢查及顱腦MRI、CT等輔助檢查, 根據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會會議(1995年)修訂的腔隙性腦梗死診斷標準確診;其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齡48~73歲, 平均(60.3±2.8)歲;按照改良愛丁堡與斯堪的納維亞研究組所設標準對其病變程度進行分型, 其中輕型39例, 中型17例, 重型8例;所有患者意識均清楚, 均在發(fā)病7 d內入院。選擇同期于本院接受體檢的6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齡為50~75歲, 平均為(61.4±3.1)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組成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對比。
1.2方法 兩組成員先展開8~12 h禁食, 在第2天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3 ml肘前靜脈血, 采用Unicel DXI-800型全自動快速發(fā)光儀(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制造)及配套試劑盒, 以微粒子化學發(fā)光法對兩組成員血清中維生素B12含量進行檢測, 檢測過程嚴格根據相關說明書展開操作。
1.3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展開統(tǒng)計學分析, 血清維生素B12水平以( x-±s)形式表示, 行t檢驗, 計數(shù)資數(shù)采取χ2檢驗進行組間對比, 當P<0.05時, 二者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水平對比 對照組血清維生素B12水平為(552.4±28.9)pg/ml, 觀察組血清維生素B12水平為(401.7±26.4)pg/ml, 觀察組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不同病變程度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水平分析 重型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顯著低于輕型與中型患者, 中型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顯著低于輕型患者(P<0.05), 說明隨著腔隙性腦梗死病變程度越重, 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水平越低, 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病變程度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水平
腔隙性腦梗死作為常見腦血管疾病, 是腦深穿通動脈及其他小動脈出現(xiàn)缺血性軟化灶或微梗死, 在慢性愈合之后出現(xiàn)的不規(guī)則腔隙, 屬于老年人常見疾病, 特別是在60~70歲老年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 且男性發(fā)病率比女性高, 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有嚴重威脅[3]。目前腔隙性腦梗死發(fā)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其發(fā)病的危險因素對該疾病的預防及治療有重要意義。
維生素B12是人體內核算代謝過程中一種重要輔酶, 對神經細胞結構與功能完整性有重要維持作用[4]。有研究顯示,營養(yǎng)障礙可對患者血液內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產生影響, 而血清維生素B12含量改變時HCY水平也會出現(xiàn)一定變化, 患者易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 故而推斷血清維生素B12和腔隙性腦梗死起病及進展間有一定相關性。Sachdev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 人體內HCY水平升高后, 可對血管內皮造成毒害作用, 對動脈粥樣硬化進展有促進作用, 進而可造成腔隙性腦梗死。維生素B12可促使人體內HCY轉變成蛋氨酸, 從而促使血漿內HCY水平下降, 同時, HCY轉變成蛋氨酸后可進一步生成S-腺苷蛋氨酸, S-腺苷蛋氨酸是對人體正常腦功能中諸多反應加以維持的甲基最初供應者, 如神經遞質與髓鞘的生成。當人體內維生素B12水平下降時, 可致使腦中甲基有效性降低, 可能會導致神經細胞在合成蛋白質及能量代謝過程中發(fā)生障礙, 影響髓鞘、膜磷脂的合成過程, 對神經髓鞘形成過程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而正常的神經細胞膜結構同時會遭到損壞。另外, 維生素B12對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及血小板黏附性有促進作用, 可引發(fā)動脈粥樣硬化, 最終造成各種神經系統(tǒng)損害綜合征如腦出血、腦梗死等。
在本次研究中, 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顯著低于健康人, 且隨著腔隙性腦梗死病變程度越重, 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維生素B12水平越低, 這證實血清維生素B12的缺乏與腔隙性腦梗死起病、進展過程密切相關, 可推斷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降低是腔隙性腦梗死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在臨床中, 對于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應加強血清維生素B12水平的監(jiān)測, 同時給予早期有效干預, 從而促使患者病變發(fā)生率降低, 或延緩其進展速度, 以對患者預后予以改善,大大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血清維生素B12與腔隙性腦梗死之間關系密切, 患者病變程度越重則血清維生素B12水平越低, 因此應對成年人膳食結構予以適當調整, 加強維生素B12攝入, 從而促使腔隙性腦梗死發(fā)生率降低。對于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應開展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檢測,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預, 有效延緩疾病進展速度, 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1] 趙秀芹.腔隙性腦梗死患者介入治療術后認知功能變化.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2, 21(7):577.
[2] 區(qū)騰飛.腔隙性腦梗死患者110例復發(fā)因素分析.廣東醫(yī)學, 2013, 34(17):2688-2689.
[3] 顧克金.老年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輕度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分析.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2, 14(3):255.
[4] 胡方方.腔隙性腦梗死與脈壓和脈壓指數(shù)的關系.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3, 29(14):2292.
743000 甘肅省定西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何霞), 中醫(yī)康復科(陳勁);南陽市中醫(yī)院神經內科(韓冰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