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敏 (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 066000)
“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玻璃器物探秘
張立敏 (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 066000)
玻璃-我國古代稱為壁琉璃、琉璃、玻璃。玻璃歷史源遠流長,既是人類最早發(fā)明的人造材料,也曾是最昂貴的材料之一。問世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我國出土最早的玻璃飾品琉璃蜻蜓眼也有3000多年歷史。漢代桓寬所著《鹽鐵論》一書中有“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的語句,說明了琉璃在古代寶物中地位崇高。
琉璃歷史;文物流傳;探秘
玻璃歷史源遠流長,既是人類最早發(fā)明的人造材料,也曾是最昂貴的材料之一。問世距今已有4000年歷史,我國出土于河南的最早的玻璃飾品周代琉璃蜻蜓眼也有3000年歷史。玻璃在我國古代有琳瑯、琉璃、頗黎等稱謂。漢代《鹽鐵論》中有“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的語句,說明了琉璃在古代寶物中地位崇高。雖然漢代、魏晉時期文獻記載與文物出土都證明了琉璃在當時的稀缺屬性,而其使用者身份崇高,只被上層統(tǒng)治者所御用的特性卻是在中山靖王墓出土的玻璃器物所證實的。玻璃杯是當代常見的宴飲器具,但其在古代極為珍貴,滿城漢墓出土的琉璃羽觴是玻璃杯的始祖,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的玻璃制酒器。本文將從文物流傳、歷史文獻兩方面,以漢玻璃耳杯、玻璃盤為例探討其使用年代漢代及魏晉時期玻璃的文化屬性。
文物出土地點為中國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在河北省滿城縣縣城西南1.5公里陵山主峰東坡,又稱滿城漢墓。
據《史記》《漢書》記載,劉勝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立為中山王,在位42年,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是中山國第一代王。1968年發(fā)現,同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隊聯合發(fā)掘,并出版《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該墓隨葬品豐富,年代明確,對研究漢代的歷史和考古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淺綠色玻璃盤(圖一),口徑19.7厘米,高3.2厘米,淺綠色不透明玻璃質,風化較嚴重,模制。出土于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胎厚(一點三厘米),器表平滑,晶瑩如玉“中國科學院環(huán)境化學研究所光譜定性分析,主要成分為硅和鉛,并含鈉與鋇”,屬國產鉛鋇玻璃器物。國家一級文物。淺綠色玻璃羽觴(圖二)長徑13.5厘米,短經10.4厘米,高3.4厘米,淺綠色不透明玻璃質,風化較嚴重,與玻璃盤一樣是我國早期模制法玻璃容器,國家一級文物。2012年借展于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在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展出。
據已有考古資料顯示,典型漢代國產玻璃容器出土只兩批——河北滿城劉勝墓與徐州楚王墓,其余地方出土漢代玻璃容器為有強烈外國風格的鈉鈣玻璃器物居多,相信多數為進口。就數量而言,兩廣地區(qū)出土西漢晚期至東漢玻璃容器較多,也曾出土好幾批深藍色玻璃杯與玻璃盤。廣州橫崗出土西漢中晚期玻璃容器、廣西合浦出土的西漢晚期及廣西貴縣出土的東漢玻璃容器較有代表性。
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玻璃器物,雖為實用器具,但有可能僅是寶貴的隨葬冥器。因為即使作為300年后崇尚奢侈的魏晉貴族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玻璃容器進行宴飲也是不太可能的。歸根到底,是由于玻璃過于稀少。滿城漢墓玻璃耳杯、玻璃盤的出土更加證明了墓葬主人身份顯貴。
漢代初年,琉璃在中國十分少見,張騫出使西域的鑿空之行,為中原地區(qū)帶來了豐富的中西亞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及特產。人們發(fā)現海內罕見的琉璃,可以從西域國家大量進口。《漢書 西域傳》關于西域某國記載中就有提及“出封牛、水牛、象、大狗……璧流離”,這里的璧琉璃指的就是琉璃。
我國琉璃自誕生之日起就以仿玉為用。《禹貢》曾提及“繆琳瑯玕”其中“琳”為寶玉,“瑯玕”則是“消五色之石”而煉成的琉璃。說明了古時琉璃被歸于“珠寶”之列,其價值不遜真玉。真正的琉璃被獨立提出是在西漢,桓寬的《鹽鐵論》“夫中國一端之縵,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損敵國之用……而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是則國外之物內流,而利不外泄也?!蔽闹袑⒘鹆c璧玉、珊瑚并稱國寶,再次證明琉璃的珍貴。
稍晚一些的魏晉時期,社會風氣奢靡。人們對琉璃的崇拜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有記錄的文獻中,雖然提及琉璃較多,但大都局限于貴族階層,并且除宮中貴族,甚至連一般貴族也很難接觸到琉璃制品。《晉書 王濟傳》記載,晉武帝臨幸王濟家,見王濟“供饌甚豐,悉貯琉璃器中”晉武帝又妒又怒,飯沒吃完就起駕回宮了。如此看來,武帝司馬炎判定王濟奢侈的鐵證就是使用琉璃容器進食。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滿奮畏風,覲見晉武帝,見玻璃窗以為無物,瑟瑟發(fā)抖。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眳桥I谀戏教焐聼?,見到月亮也會以為是太陽,嚇得喘起。滿奮以此自比,是要直述自己鄙陋無知,膽小畏懼。其實滿奮并非尋常官吏。尚書令、司隸校尉這樣的官職在當時已不算小,卻因沒見過真正的琉璃而在皇帝面前出丑,足見琉璃之罕有。
漢代后,我國玻璃制品從早期為了追求仿玉效果所產生的不透明玻璃,到透明玻璃的產生,玻璃燒制技術已經初具雛形。西漢滿城漢墓出土的玻璃耳杯是早期仿玉玻璃器具中的代表之作,器具表面雖受沁較重,裸露的不透明青綠色部分仍能輕易發(fā)現玻璃工匠仿玉意圖。東漢班固《漢武故事》中說:“武帝好神仙,起神屋,扉悉以白琉璃作之,光明洞徹?!边@種“光明洞徹”的琉璃出現標志著當時琉璃工藝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鉛鋇琉璃轉向高鉛琉璃,由于鉛元素的減少,提高了琉璃的透明度,使得琉璃成為靈動的透光的采光窗飾。湖南M364西漢墓出土玻璃壁鉛含量高達54.74%,到東漢末期,玻璃器物、飾品鉛含量已從西漢早期的50%,已下降至20%左右。如:廣西昭平M5東漢墓出土的玻璃耳珰鉛含量僅16.46%,故十分透明。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中西方貿易的發(fā)展,西方羅馬、伊斯蘭玻璃制品大量流入中國,近年考古挖掘表明,北朝出土的部分西域琉璃器,質地透明,微帶藍青色。經分析,這種全新的透明玻璃器與我國傳統(tǒng)的鉛鋇玻璃迥然不同,屬鉀鈉玻璃,加之其工藝與花紋多源于西亞、歐洲,是舶來品可能性極大。如寧夏固原的北周李賢墓出土的玻璃碗與新疆庫車縣出土的貼餅玻璃杯,模鑄法制成,玻璃器長5.2厘米,闊6.9厘米,璧厚0.5~0.8厘米,胎體厚重,玻璃器上紋飾與工藝并非源于中國本土,與伊朗地區(qū)3~4世紀玻璃杯一脈相承,反映了從漢代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琉璃鑄造技術出現的重大轉變。著名的西晉詩人潘尼做《琉璃碗賦》對當時玻璃容器的煉制、形制有了非常詳盡的敘述?!叭×鹆еA,昭曠世之良工,纂玄儀以取象,準三辰以定容。光映日曜,圓盛月盈,纖霞罔麗,飛塵靡停。灼爍旁燭,表里相形。”
南北朝時期,薩珊玻璃的吹制工藝隨遠行的商旅來到中國?!侗阕印芬苍峒按朔N工藝“今交廣多有得其法而鑄作之者?!睆拇舜抵撇Aг谖覈鴱V為流傳,與傳統(tǒng)的模制法工藝合稱我國古代玻璃工藝兩大流派?!段簳?西域傳 大月氏》記載說:“其國人商販京師,自云能鑄五色琉璃。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于西來者……自此中國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敝链?,以仿玉為主的鉛鋇玻璃容器逐漸被有剔透視覺的鉀鈉玻璃器具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