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志軍
摘 要:在某種意義上,紫砂藝術作品是一種文化形式,是作者參于悟道的載體,把對大自然的生機和靈趣的感悟,變成人造的心靈境界。紫砂的世界,涵義深入,一把壺,寄托作者的情感,體現(xiàn)作者的精神境界。紫砂藝術的魅力就在于此。
關鍵詞:紫砂;漢方壺;造型;藝術
1 前言
紫砂藝術是以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為主導的藝術,它的藝術境界通過點與面的描繪,在情與景高度融匯后所體現(xiàn)出來的,其中,包含著悠久文化和歷史印跡的傳承。意境是意和境的組合名詞,“意”是情與理的統(tǒng)一,“境”是形與神的統(tǒng)一,二者巧妙結合而構成“意境”。作為抽象概念的意境是紫砂作者對客觀事物的提煉,它融入了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并采用精湛的藝術手法營造出來的一種境界,作品所表達出的意境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心境感受。紫砂創(chuàng)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美的基礎。紫砂作品的意境就是紫砂的語言,就是作者想表達中心思想的一種媒介。
2 淺談“漢方”壺的造型與藝術
紫砂《漢方》壺是傳統(tǒng)器型,它有著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從清朝初期紫砂名家華鳳翔到民國初期制壺高手胡耀庭均有制作?!稘h方》壺中有一款據有考古價值的作品,據考證,明末清初時期,南京周圍伊斯蘭教盛行,清真寺林立,清真寺中的阿訇飲茶用的壺具一般都要到宜興訂制燒造。仔細觀察一把明代《漢方》壺底部所刻阿拉伯文的印款,雖然今天我們已無法弄清這些印款的主人是誰,但能從中了解當年上流人士對紫砂壺的熱衷,并為我們今天研究明末時期南京周圍伊斯蘭教上層社會的習俗提供了很好的佐證。
《漢方》壺的代表作是由清代紫砂大師恵逸公所制,此壺傳承華鳳翔的經典壺式,采用調砂朱紅泥制小壺,制器尤精,尤其器身較小,不滿盈握,蓋增制器之難度。如論者所評,逸公擅制小壺,上追惠孟臣,有“二惠”之稱譽,泥色最奇,小壺佳者則長于工巧??上Т藟爻鐾習r壺把已斷,壺鈕也有小損,但仍擋不住整器的精妙,壺底以行楷精刻“丁末仲冬惠逸公制”八字銘款,書藝極佳,刻工亦精,是朱泥器中罕見的款識。
筆者繼承前輩的經典傳統(tǒng),在自身的改良和創(chuàng)作后,制作了一把妙趣盎然的《漢方》壺,此壺雖為方器,但已超越了方器的至高境界,“方中帶圓,圓中有方”,工法精湛、寓意深刻。泥料選擇本山團泥為原料,顯示出了清新秀雅的藝術效果。整體觀賞此壺,比例恰到好處,外形端莊,?以高四方體形作為壺體的四方壺,上部收分大,下部略收分,四棱作圓化處理。嘴似方,貼身胥曲流暢。細方壺把透出靈氣,把上端添加了一處線條優(yōu)美的凸(下轉第66頁)起,猶如浮云,帶給人舒適的心靈享受。口蓋嚴密,鈕為方。底有座,增添了整把壺的穩(wěn)重感,凸顯品位,方顯大氣。
筆者所制的《漢方》壺,中規(guī)中矩中帶著作者心中的迤邐。漢方古韻,悠悠在心。我們在繼承前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時,也應該加入自己的心境和感受。一種境界,意境何以產生?那就要從生活中去吸取去感受,所謂見多識廣,古人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即是這個道理。藝術工作者需要不斷從生活中挖掘、發(fā)現(xiàn)真理,悟出人生的真諦,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只有用心去體會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之美,從中發(fā)現(xiàn)前人未能發(fā)現(xiàn)的東西,創(chuàng)作出更經典的作品。這樣,紫砂藝術會生機勃勃,猶如朝陽。
3 結語
紫砂藝術的審美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托物言志”也就成為其終極的價值取向。這也就是中國藝術畫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哲學本原。在某種意義上,紫砂藝術作品為一種文化形式,是作者參于悟道的載體,把對大自然的生機和靈趣的感悟,變成人造的心靈境界。紫砂的世界,涵義深入,一把壺,寄托作者的情感,體現(xiàn)作者的精神境界。紫砂藝術的魅力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