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菜用甘薯新品種寧菜薯2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

        2014-07-11 04:17:44曾燕楠等
        江蘇農業(yè)科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選育栽培技術品種

        曾燕楠等

        摘要:寧菜薯2號是江蘇丘陵地區(qū)南京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泉薯830授粉作母本進行開放授粉,從雜種實生苗中選育的優(yōu)質高產菜用甘薯新品種,經多年、多點異地鑒定后定名。介紹了寧菜薯2號的選育過程、產量、食味評分、農藝性狀及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菜用甘薯;品種;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31.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4-0078-02

        收稿日期:2013-08-26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yè)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資金[編號:CX(11)1007]。

        作者簡介:曾燕楠(1982—),女,江蘇如東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甘薯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Tel:(025)86192855;E-mail:zengyannan@163.com。

        通信作者:王慶南(1963—),男,江蘇常州人,研究員,主要從事優(yōu)質食用甘薯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E-mail:wangqnzh@163.com。菜用甘薯是指植株地上部分枝多、莖葉生長快、再生能力強、莖端茸毛少、無苦澀味、 口感嫩滑、營養(yǎng)成分豐富的甘薯品種。甘薯菜用是將甘薯的葉、嫩莖、葉柄等部位作為蔬菜食用,實際上一般是將甘薯蔓莖生長點以下、長12 cm左右的鮮嫩莖葉作為蔬菜食用[1]。目前生產上作為葉菜用的品種多數以食用葉片(含葉柄)為主,并須要將葉柄表皮撕去,食用時往往存在口感差、不夠嫩滑的缺點,不能作為專用葉菜使用及產業(yè)化應用,或雖以莖尖作蔬菜,但因抗性差而無法規(guī)?;l(fā)展。江蘇丘陵地區(qū)南京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在多年雜交工作基礎上,選育了一系列適宜江蘇省南京市生產的菜用甘薯新品系。其中寧菜薯2號鑒定定名后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得到了較好推廣利用,成為一種特色保健蔬菜。因其抗寒性較強,在江蘇省泗洪縣一些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通過日光溫室進行冬季生產,其產品一直可供應至春節(jié)。在南京市一些蔬菜合作社用其生產特色禮品蔬菜,并通過直銷蔬菜店走向市場。針對夏季葉菜類生產和市場存在的蔬菜淡季和價格高等問題,選育幼嫩莖尖直接作葉菜用的果蔬兼用型甘薯品種,對開辟新蔬菜品種、優(yōu)化蔬菜產業(yè)結構,緩解夏季蔬菜淡季的供應矛盾,改善城鄉(xiāng)人民的膳食結構,促進城郊農民收入等均有現實意義[2-6]。本文介紹了菜用甘薯新品種寧菜薯2號的選育過程、產量、食味評分、農藝性狀及栽培技術要點,以期為南京市及周邊地區(qū)菜用甘薯產業(yè)化生產提供依據。

        1選育過程

        寧菜薯2號是江蘇丘陵地區(qū)南京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泉薯830作為母本,通過開放授粉選育而成。2004年從雜交實生苗中選育的高產優(yōu)質菜用甘薯品系,編號南京04-2。該品系葉片肥厚,含水量高,嫩莖長,分枝多,產量高,熟食清香、無澀味、不褐變、口感好。2005—2006年該所進行了重復比較試驗,該品系生長旺盛,株形半直立,頂葉綠色,葉心形帶齒,葉脈、莖皆為綠色,莖尖無茸毛,燙后呈綠色,無苦澀味、微甜、有爽滑感。單株結薯數中等,薯形紡錘,薯皮黃色,薯肉淡黃色,耐貯性中等,萌芽性好。2007年在江蘇省江陰市、常州市、南京市江寧區(qū)等地應用中取得了較好效果,2008—2009年參加國家菜用型甘薯品種區(qū)域試驗;2010年遭遇極端低溫,種苗數量不夠,故暫停1年;2011年參加國家菜用型甘薯品種生產試驗;2012年3月通過全國甘薯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品種鑒定編號為國品鑒甘薯2012009,定名寧菜薯2號。其選育過程見圖1。

        2選育結果

        2.1產量和食味評分

        2.1.1區(qū)域試驗2008—2009年參加國家甘薯品種區(qū)域試驗,其中2008年寧菜薯2號莖尖平均產量32.93 t/hm2,比對照平均增產3.1%。食味鑒定綜合評分3.58分,高于對照。2009年莖尖平均產量40.90 t/hm2,比對照平均增產6.8%。食味鑒定綜合評分3.56分,比對照略低。2年莖尖平均產量36.92 t/hm2,比對照增產5.1%。食味鑒定綜合評分3.57分,與對照接近。

        2.1.2生產試驗2010年將寧菜薯2號在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開展生產試驗。由表1可見,生產試驗中寧菜薯2號莖尖平均產量33.80 t/hm2,比對照增產5.6%;3個試點的平均食味評分71.8分,高于對照品種的70.0分。

        2.2主要農藝性狀

        該品種株形半直立,萌芽性好,苗期生勢較旺,頂葉心帶齒,分枝數中等,頂葉色淡綠、葉基綠色、莖色綠紫,薯形紡錘形,薯皮黃色,薯肉淡黃色。無茸毛,燙后顏色呈綠-翠綠-暗綠色,略有香味,微甜,稍有滑膩感,燙后綠色較持久。豐產穩(wěn)產,收獲菜用莖尖產量 37.50 t/hm2左右,適應性廣,有灌溉條件的田塊都適宜種植。與其他菜用甘薯相比,該品種具有更好的耐寒特性,供應期長。該品種適宜在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浙江省、四川省、廣西等地種植。

        2.3抗病性

        2008—2009年寧菜薯2號參加國家菜用甘薯品種區(qū)試,抗性鑒定結果為中抗根腐病,抗莖線蟲病,抗黑斑病和蔓割病,病毒病、食葉害蟲、白粉虱危害較輕,綜合抗病性、抗蟲性較好。

        3栽培技術要點

        3.1育苗

        選用無蟲口的薯塊作種薯育苗,繁苗后選用嫩壯苗種植。

        3.2選地、整地、施基肥

        選擇有灌溉能力的田塊,土質以沙壤土較好。結合整地,起平畦,施用磷肥300~450 kg/hm2、有機肥15 t/hm2 作基肥,可獲得較好的莖尖產量及食用品質。

        3.3密植

        平畦種植,株行距20 cm×30 cm,畦寬為1.0~1.2 m,種植密度15萬株/hm2左右。

        3.4打頂和追肥

        薯苗栽插后7~10 d進行摘芯打頂促分枝,10~15 d穴施尿素75~100 kg/hm2,促壯苗。進入生產高峰期后,每次采摘后及時補充尿素75~120 kg/hm2,間隔施用糞水或發(fā)酵過的豆餅、菜籽餅肥,保證植株氮素供應。在生產期間常淋水,保持畦面土壤濕潤。

        3.5采收

        以可直接食用的長度為原則,凡達到適采長度的莖尖均可采收,一般為10~15 cm。每條分枝被采摘時基部應保留 2~3 張葉片,促側芽生長,下次可繼續(xù)采收[7-8]。采收時應避免損傷嫩葉,以免產品發(fā)黑,影響產品外觀。松散排放,防止發(fā)熱而灼傷嫩梢芽點和嫩葉,采收時間以清早為佳。

        參考文獻:

        [1]朱天文. 菜用甘薯的特性、配套栽培和加工技術[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04,32(6):1176-1176,1178.

        [2]馬代夫,李強,曹清河,等. 中國甘薯產業(yè)及產業(yè)技術的發(fā)展與展望[J]. 江蘇農業(yè)學報,2012,28(5):969-973.

        [3]王慶南,戎新祥,趙荷娟,等. 菜用甘薯研究進展及開發(fā)利用前景[J]. 南京農專學報,2003,19(1):20-23.

        [4]曾燕楠,陳德榮,程潤東,等. 菜用甘薯菜干烘干式加工技術探討[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3,41(7):234-235.

        [5]趙荷娟,王慶南,程潤東,等. 莖尖菜用甘薯的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5,21(3):73-76.

        [6]馬劍鳳,程金花,汪潔,等. 國內外甘薯產業(yè)發(fā)展概況[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2,40(12):1-5.

        [7]陳景益,房伯平,符史立,等. 蔬菜專用型甘薯品種露地栽培技術[J]. 廣東農業(yè)科學,2008(增刊):57-58.

        [8]陳景益,房伯平,李育軍,等. 莖尖菜用新品種廣菜薯3號的選育[J]. 廣東農業(yè)科學,2013,40(2):19-20.

        摘要:寧菜薯2號是江蘇丘陵地區(qū)南京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泉薯830授粉作母本進行開放授粉,從雜種實生苗中選育的優(yōu)質高產菜用甘薯新品種,經多年、多點異地鑒定后定名。介紹了寧菜薯2號的選育過程、產量、食味評分、農藝性狀及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菜用甘薯;品種;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31.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4-0078-02

        收稿日期:2013-08-26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yè)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資金[編號:CX(11)1007]。

        作者簡介:曾燕楠(1982—),女,江蘇如東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甘薯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Tel:(025)86192855;E-mail:zengyannan@163.com。

        通信作者:王慶南(1963—),男,江蘇常州人,研究員,主要從事優(yōu)質食用甘薯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E-mail:wangqnzh@163.com。菜用甘薯是指植株地上部分枝多、莖葉生長快、再生能力強、莖端茸毛少、無苦澀味、 口感嫩滑、營養(yǎng)成分豐富的甘薯品種。甘薯菜用是將甘薯的葉、嫩莖、葉柄等部位作為蔬菜食用,實際上一般是將甘薯蔓莖生長點以下、長12 cm左右的鮮嫩莖葉作為蔬菜食用[1]。目前生產上作為葉菜用的品種多數以食用葉片(含葉柄)為主,并須要將葉柄表皮撕去,食用時往往存在口感差、不夠嫩滑的缺點,不能作為專用葉菜使用及產業(yè)化應用,或雖以莖尖作蔬菜,但因抗性差而無法規(guī)?;l(fā)展。江蘇丘陵地區(qū)南京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在多年雜交工作基礎上,選育了一系列適宜江蘇省南京市生產的菜用甘薯新品系。其中寧菜薯2號鑒定定名后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得到了較好推廣利用,成為一種特色保健蔬菜。因其抗寒性較強,在江蘇省泗洪縣一些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通過日光溫室進行冬季生產,其產品一直可供應至春節(jié)。在南京市一些蔬菜合作社用其生產特色禮品蔬菜,并通過直銷蔬菜店走向市場。針對夏季葉菜類生產和市場存在的蔬菜淡季和價格高等問題,選育幼嫩莖尖直接作葉菜用的果蔬兼用型甘薯品種,對開辟新蔬菜品種、優(yōu)化蔬菜產業(yè)結構,緩解夏季蔬菜淡季的供應矛盾,改善城鄉(xiāng)人民的膳食結構,促進城郊農民收入等均有現實意義[2-6]。本文介紹了菜用甘薯新品種寧菜薯2號的選育過程、產量、食味評分、農藝性狀及栽培技術要點,以期為南京市及周邊地區(qū)菜用甘薯產業(yè)化生產提供依據。

        1選育過程

        寧菜薯2號是江蘇丘陵地區(qū)南京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泉薯830作為母本,通過開放授粉選育而成。2004年從雜交實生苗中選育的高產優(yōu)質菜用甘薯品系,編號南京04-2。該品系葉片肥厚,含水量高,嫩莖長,分枝多,產量高,熟食清香、無澀味、不褐變、口感好。2005—2006年該所進行了重復比較試驗,該品系生長旺盛,株形半直立,頂葉綠色,葉心形帶齒,葉脈、莖皆為綠色,莖尖無茸毛,燙后呈綠色,無苦澀味、微甜、有爽滑感。單株結薯數中等,薯形紡錘,薯皮黃色,薯肉淡黃色,耐貯性中等,萌芽性好。2007年在江蘇省江陰市、常州市、南京市江寧區(qū)等地應用中取得了較好效果,2008—2009年參加國家菜用型甘薯品種區(qū)域試驗;2010年遭遇極端低溫,種苗數量不夠,故暫停1年;2011年參加國家菜用型甘薯品種生產試驗;2012年3月通過全國甘薯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品種鑒定編號為國品鑒甘薯2012009,定名寧菜薯2號。其選育過程見圖1。

        2選育結果

        2.1產量和食味評分

        2.1.1區(qū)域試驗2008—2009年參加國家甘薯品種區(qū)域試驗,其中2008年寧菜薯2號莖尖平均產量32.93 t/hm2,比對照平均增產3.1%。食味鑒定綜合評分3.58分,高于對照。2009年莖尖平均產量40.90 t/hm2,比對照平均增產6.8%。食味鑒定綜合評分3.56分,比對照略低。2年莖尖平均產量36.92 t/hm2,比對照增產5.1%。食味鑒定綜合評分3.57分,與對照接近。

        2.1.2生產試驗2010年將寧菜薯2號在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開展生產試驗。由表1可見,生產試驗中寧菜薯2號莖尖平均產量33.80 t/hm2,比對照增產5.6%;3個試點的平均食味評分71.8分,高于對照品種的70.0分。

        2.2主要農藝性狀

        該品種株形半直立,萌芽性好,苗期生勢較旺,頂葉心帶齒,分枝數中等,頂葉色淡綠、葉基綠色、莖色綠紫,薯形紡錘形,薯皮黃色,薯肉淡黃色。無茸毛,燙后顏色呈綠-翠綠-暗綠色,略有香味,微甜,稍有滑膩感,燙后綠色較持久。豐產穩(wěn)產,收獲菜用莖尖產量 37.50 t/hm2左右,適應性廣,有灌溉條件的田塊都適宜種植。與其他菜用甘薯相比,該品種具有更好的耐寒特性,供應期長。該品種適宜在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浙江省、四川省、廣西等地種植。

        2.3抗病性

        2008—2009年寧菜薯2號參加國家菜用甘薯品種區(qū)試,抗性鑒定結果為中抗根腐病,抗莖線蟲病,抗黑斑病和蔓割病,病毒病、食葉害蟲、白粉虱危害較輕,綜合抗病性、抗蟲性較好。

        3栽培技術要點

        3.1育苗

        選用無蟲口的薯塊作種薯育苗,繁苗后選用嫩壯苗種植。

        3.2選地、整地、施基肥

        選擇有灌溉能力的田塊,土質以沙壤土較好。結合整地,起平畦,施用磷肥300~450 kg/hm2、有機肥15 t/hm2 作基肥,可獲得較好的莖尖產量及食用品質。

        3.3密植

        平畦種植,株行距20 cm×30 cm,畦寬為1.0~1.2 m,種植密度15萬株/hm2左右。

        3.4打頂和追肥

        薯苗栽插后7~10 d進行摘芯打頂促分枝,10~15 d穴施尿素75~100 kg/hm2,促壯苗。進入生產高峰期后,每次采摘后及時補充尿素75~120 kg/hm2,間隔施用糞水或發(fā)酵過的豆餅、菜籽餅肥,保證植株氮素供應。在生產期間常淋水,保持畦面土壤濕潤。

        3.5采收

        以可直接食用的長度為原則,凡達到適采長度的莖尖均可采收,一般為10~15 cm。每條分枝被采摘時基部應保留 2~3 張葉片,促側芽生長,下次可繼續(xù)采收[7-8]。采收時應避免損傷嫩葉,以免產品發(fā)黑,影響產品外觀。松散排放,防止發(fā)熱而灼傷嫩梢芽點和嫩葉,采收時間以清早為佳。

        參考文獻:

        [1]朱天文. 菜用甘薯的特性、配套栽培和加工技術[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04,32(6):1176-1176,1178.

        [2]馬代夫,李強,曹清河,等. 中國甘薯產業(yè)及產業(yè)技術的發(fā)展與展望[J]. 江蘇農業(yè)學報,2012,28(5):969-973.

        [3]王慶南,戎新祥,趙荷娟,等. 菜用甘薯研究進展及開發(fā)利用前景[J]. 南京農專學報,2003,19(1):20-23.

        [4]曾燕楠,陳德榮,程潤東,等. 菜用甘薯菜干烘干式加工技術探討[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3,41(7):234-235.

        [5]趙荷娟,王慶南,程潤東,等. 莖尖菜用甘薯的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5,21(3):73-76.

        [6]馬劍鳳,程金花,汪潔,等. 國內外甘薯產業(yè)發(fā)展概況[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2,40(12):1-5.

        [7]陳景益,房伯平,符史立,等. 蔬菜專用型甘薯品種露地栽培技術[J]. 廣東農業(yè)科學,2008(增刊):57-58.

        [8]陳景益,房伯平,李育軍,等. 莖尖菜用新品種廣菜薯3號的選育[J]. 廣東農業(yè)科學,2013,40(2):19-20.

        摘要:寧菜薯2號是江蘇丘陵地區(qū)南京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泉薯830授粉作母本進行開放授粉,從雜種實生苗中選育的優(yōu)質高產菜用甘薯新品種,經多年、多點異地鑒定后定名。介紹了寧菜薯2號的選育過程、產量、食味評分、農藝性狀及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菜用甘薯;品種;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31.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4-0078-02

        收稿日期:2013-08-26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yè)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資金[編號:CX(11)1007]。

        作者簡介:曾燕楠(1982—),女,江蘇如東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甘薯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Tel:(025)86192855;E-mail:zengyannan@163.com。

        通信作者:王慶南(1963—),男,江蘇常州人,研究員,主要從事優(yōu)質食用甘薯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E-mail:wangqnzh@163.com。菜用甘薯是指植株地上部分枝多、莖葉生長快、再生能力強、莖端茸毛少、無苦澀味、 口感嫩滑、營養(yǎng)成分豐富的甘薯品種。甘薯菜用是將甘薯的葉、嫩莖、葉柄等部位作為蔬菜食用,實際上一般是將甘薯蔓莖生長點以下、長12 cm左右的鮮嫩莖葉作為蔬菜食用[1]。目前生產上作為葉菜用的品種多數以食用葉片(含葉柄)為主,并須要將葉柄表皮撕去,食用時往往存在口感差、不夠嫩滑的缺點,不能作為專用葉菜使用及產業(yè)化應用,或雖以莖尖作蔬菜,但因抗性差而無法規(guī)?;l(fā)展。江蘇丘陵地區(qū)南京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在多年雜交工作基礎上,選育了一系列適宜江蘇省南京市生產的菜用甘薯新品系。其中寧菜薯2號鑒定定名后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得到了較好推廣利用,成為一種特色保健蔬菜。因其抗寒性較強,在江蘇省泗洪縣一些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通過日光溫室進行冬季生產,其產品一直可供應至春節(jié)。在南京市一些蔬菜合作社用其生產特色禮品蔬菜,并通過直銷蔬菜店走向市場。針對夏季葉菜類生產和市場存在的蔬菜淡季和價格高等問題,選育幼嫩莖尖直接作葉菜用的果蔬兼用型甘薯品種,對開辟新蔬菜品種、優(yōu)化蔬菜產業(yè)結構,緩解夏季蔬菜淡季的供應矛盾,改善城鄉(xiāng)人民的膳食結構,促進城郊農民收入等均有現實意義[2-6]。本文介紹了菜用甘薯新品種寧菜薯2號的選育過程、產量、食味評分、農藝性狀及栽培技術要點,以期為南京市及周邊地區(qū)菜用甘薯產業(yè)化生產提供依據。

        1選育過程

        寧菜薯2號是江蘇丘陵地區(qū)南京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泉薯830作為母本,通過開放授粉選育而成。2004年從雜交實生苗中選育的高產優(yōu)質菜用甘薯品系,編號南京04-2。該品系葉片肥厚,含水量高,嫩莖長,分枝多,產量高,熟食清香、無澀味、不褐變、口感好。2005—2006年該所進行了重復比較試驗,該品系生長旺盛,株形半直立,頂葉綠色,葉心形帶齒,葉脈、莖皆為綠色,莖尖無茸毛,燙后呈綠色,無苦澀味、微甜、有爽滑感。單株結薯數中等,薯形紡錘,薯皮黃色,薯肉淡黃色,耐貯性中等,萌芽性好。2007年在江蘇省江陰市、常州市、南京市江寧區(qū)等地應用中取得了較好效果,2008—2009年參加國家菜用型甘薯品種區(qū)域試驗;2010年遭遇極端低溫,種苗數量不夠,故暫停1年;2011年參加國家菜用型甘薯品種生產試驗;2012年3月通過全國甘薯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品種鑒定編號為國品鑒甘薯2012009,定名寧菜薯2號。其選育過程見圖1。

        2選育結果

        2.1產量和食味評分

        2.1.1區(qū)域試驗2008—2009年參加國家甘薯品種區(qū)域試驗,其中2008年寧菜薯2號莖尖平均產量32.93 t/hm2,比對照平均增產3.1%。食味鑒定綜合評分3.58分,高于對照。2009年莖尖平均產量40.90 t/hm2,比對照平均增產6.8%。食味鑒定綜合評分3.56分,比對照略低。2年莖尖平均產量36.92 t/hm2,比對照增產5.1%。食味鑒定綜合評分3.57分,與對照接近。

        2.1.2生產試驗2010年將寧菜薯2號在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開展生產試驗。由表1可見,生產試驗中寧菜薯2號莖尖平均產量33.80 t/hm2,比對照增產5.6%;3個試點的平均食味評分71.8分,高于對照品種的70.0分。

        2.2主要農藝性狀

        該品種株形半直立,萌芽性好,苗期生勢較旺,頂葉心帶齒,分枝數中等,頂葉色淡綠、葉基綠色、莖色綠紫,薯形紡錘形,薯皮黃色,薯肉淡黃色。無茸毛,燙后顏色呈綠-翠綠-暗綠色,略有香味,微甜,稍有滑膩感,燙后綠色較持久。豐產穩(wěn)產,收獲菜用莖尖產量 37.50 t/hm2左右,適應性廣,有灌溉條件的田塊都適宜種植。與其他菜用甘薯相比,該品種具有更好的耐寒特性,供應期長。該品種適宜在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浙江省、四川省、廣西等地種植。

        2.3抗病性

        2008—2009年寧菜薯2號參加國家菜用甘薯品種區(qū)試,抗性鑒定結果為中抗根腐病,抗莖線蟲病,抗黑斑病和蔓割病,病毒病、食葉害蟲、白粉虱危害較輕,綜合抗病性、抗蟲性較好。

        3栽培技術要點

        3.1育苗

        選用無蟲口的薯塊作種薯育苗,繁苗后選用嫩壯苗種植。

        3.2選地、整地、施基肥

        選擇有灌溉能力的田塊,土質以沙壤土較好。結合整地,起平畦,施用磷肥300~450 kg/hm2、有機肥15 t/hm2 作基肥,可獲得較好的莖尖產量及食用品質。

        3.3密植

        平畦種植,株行距20 cm×30 cm,畦寬為1.0~1.2 m,種植密度15萬株/hm2左右。

        3.4打頂和追肥

        薯苗栽插后7~10 d進行摘芯打頂促分枝,10~15 d穴施尿素75~100 kg/hm2,促壯苗。進入生產高峰期后,每次采摘后及時補充尿素75~120 kg/hm2,間隔施用糞水或發(fā)酵過的豆餅、菜籽餅肥,保證植株氮素供應。在生產期間常淋水,保持畦面土壤濕潤。

        3.5采收

        以可直接食用的長度為原則,凡達到適采長度的莖尖均可采收,一般為10~15 cm。每條分枝被采摘時基部應保留 2~3 張葉片,促側芽生長,下次可繼續(xù)采收[7-8]。采收時應避免損傷嫩葉,以免產品發(fā)黑,影響產品外觀。松散排放,防止發(fā)熱而灼傷嫩梢芽點和嫩葉,采收時間以清早為佳。

        參考文獻:

        [1]朱天文. 菜用甘薯的特性、配套栽培和加工技術[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04,32(6):1176-1176,1178.

        [2]馬代夫,李強,曹清河,等. 中國甘薯產業(yè)及產業(yè)技術的發(fā)展與展望[J]. 江蘇農業(yè)學報,2012,28(5):969-973.

        [3]王慶南,戎新祥,趙荷娟,等. 菜用甘薯研究進展及開發(fā)利用前景[J]. 南京農專學報,2003,19(1):20-23.

        [4]曾燕楠,陳德榮,程潤東,等. 菜用甘薯菜干烘干式加工技術探討[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3,41(7):234-235.

        [5]趙荷娟,王慶南,程潤東,等. 莖尖菜用甘薯的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5,21(3):73-76.

        [6]馬劍鳳,程金花,汪潔,等. 國內外甘薯產業(yè)發(fā)展概況[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2,40(12):1-5.

        [7]陳景益,房伯平,符史立,等. 蔬菜專用型甘薯品種露地栽培技術[J]. 廣東農業(yè)科學,2008(增刊):57-58.

        [8]陳景益,房伯平,李育軍,等. 莖尖菜用新品種廣菜薯3號的選育[J]. 廣東農業(yè)科學,2013,40(2):19-20.

        猜你喜歡
        選育栽培技術品種
        品種選育彩版
        中國蔬菜(2019年5期)2019-06-04 10:59:06
        種什么品種好?
        長江蔬菜(2017年5期)2017-05-10 09:26:56
        吉林省黃秋葵新品種選育
        對龍眼高產栽培技術的探討
        淺析玉米雜交育種的選育及應用技術
        番茄大棚栽培技術探析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7:46:30
        早春大棚番茄高產栽培技術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7:45:48
        石榴短枝紅在駐馬店引種表現及豐產栽培技術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7:30:45
        種什么品種好?
        長江蔬菜(2016年24期)2016-03-15 05:06:09
        新陸早52號(碩豐165)品種簡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DVD|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1区| 91视色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人妻|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字幕无忧|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6| 蜜桃成熟时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AⅤ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最新|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色在线v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天堂av一区二区在线| 可以免费看亚洲av的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成人午夜免费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熟女乱乱熟女乱乱亚洲| 国产高清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天堂…在线最新版资源|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亚洲综合| 日本精品av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不卡高清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做法| 欧美牲交videossexeso欧美| 成人无码视频| 99熟妇人妻精品一区五一看片| 成人免费在线亚洲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v| 在线观看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六区| 国模冰莲自慰肥美胞极品人体图|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av在线看| 老肥熟女老女人野外免费区 | 午夜无码国产18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