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
黃白黑去西湖,遠遠的看湖心、湖北、湖東,然后往西南走。
一路湖光依然,山色卻撲面而來。茶園從青翠到碧綠,漸次深沉起來。到了龍井溪谷,已是墨綠。經(jīng)“過溪亭”,黃白黑想,西湖龍井八景,蘇東坡與辯才和尚的一串風干的逸事,世代玩味,已經(jīng)出了包漿,此刻若得一杯新沏龍井,不知自己能喝出什么意味來。
往溪谷深處去,隱約有青藤老厝,像哪個朝代遺失在此的古道和驛站,讓遠近的青藤竹影,露出一撇草檐、半扇軒窗來。
竹林小徑,伴著一泓清泉,泉水經(jīng)過高低錯落的幾疊荷塘,便遠遠近近地響。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適宜停下來,看荷,看竹,看水,看天。
石頭終于出現(xiàn),卻想不到是這樣出現(xiàn)。
不時地會有一塊歙硯石,修長若琴,方整如硯,不經(jīng)意地擱在路邊,好似哪位隱者,在荷塘邊靜等禽鳥吟哦?;蛴袔孜桓呤?,剛剛?cè)∽咚狭饔x,正在竹林的深處,醞釀著狂放不羈的詩情。而一些傳世的詞句,就藏在這路邊,石徑的縫隙,蘭芷叢生之處。
曲徑處有漢裝小生問,先生到我草堂,是為品嘗龍井而來?
黃白黑說,被景色迷住,又被這些石頭吸引。想看懂這些石頭,有什么深意。
小生說,我們阿戴老師喜歡石頭,喜歡自然的風光,這里原是棄土拋荒的地方,他依了溪谷的形勢,將此地修成了園林,正好把埋沒已久的龍井八景襯托出來,然后,在每個他喜歡待的地方,擱了一塊硯石。
“能否引我去見你的老師?”
“老師去了書院,此地相距千里。要不,你先見一下草堂的‘管家吧?!?/p>
小生引白黑繞過一池荷塘,上臺階,登臨池塘邊一塊突起的巖石高地。那里一株丹桂樹,一塊天然的茶案,是形如硯臺的歙硯石,也像一丘農(nóng)田。山谷無聲,只有淙淙的流水。這地方很適合一人靜靜的久待。
案邊落坐,一漢裝姑娘沿石階端來一杯龍井茶,白黑聞著由遠而近的清香,有些恍惚。
清麗女子曉槳,自小徑走來,自稱草堂“管家”。
話題自然從石頭開始。
曉槳說,十多年前,阿戴老師去歙縣尋找原生的食材,為當?shù)仞B(yǎng)土豬的村民建豬圈,村民將原來砌豬圈的石頭給他。阿戴老師得了一大車的歙硯石,他想用來壘一個書屋,他覺得,書屋是人最好的居所。
“后來他建起了這個遺園,此地是戴老師最喜歡一個人坐著發(fā)呆的地方。前年,他到遂昌黃泥嶺村,建了躬耕書院。他將以前收的許多古今名石,都搬過去了,他多了一個地方發(fā)呆。”
“阿戴老師常說,人要有地方發(fā)呆,發(fā)呆才能出神,出神便可以入化?!?/p>
黃白黑拿著曉槳給他的從龍井草堂去躬耕書院的線路圖,一路往湖山鄉(xiāng)去了。
又經(jīng)“過溪亭”,回味剛才喝的那杯龍井,心想,那塊歙硯石案,已經(jīng)演繹成了龍井的第九景了,叫“發(fā)呆石”便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