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勇
圖一:廣西大化摩爾石,“桃花島”,35×30×18厘米,2010年秋柳州國際奇石節(jié)銀獎。
賞析:咫尺之間變化竟如此奇絕,天然平底與圍合形成人間仙境,可遇不可求。
圖二:廣西“運江摩爾石”,“動靜之道”,60×45×30厘米。
賞析:線、面的變化與尺度,從容大氣,不是人工,勝似人工。
圖三:安徽“靈璧摩爾石”,“回眸”,58×45×32厘米。
賞析:誰說靈璧非要“瘦、漏、皺、透”?似這般千嬌百媚,氣煞米芾!
圖四:廣西“來賓摩爾石”,“精靈”,28×22×20厘米。
賞析:起伏靈動,突兀而出,這是哪里來的精靈?
觀賞石的組合玩法層出不窮,但像附圖中的四方來自天南地北的名石被統(tǒng)統(tǒng)打包定義成“摩爾石”,不知是否貽笑大方?對此四石的欣賞可能因人而異,但其線面之間、動靜之變、開闔之律,是有目共睹的。因為都有摩爾老師雕塑的味道,便隨性而來名之曰:摩爾——大化摩爾、靈璧摩爾、來賓摩爾、運江摩爾!
中國觀賞石的命名多從石頭產(chǎn)地地名而來,例如:戈壁石、長江石、靈璧石、大化石等等。而以石頭的形態(tài)特征來命名石種的并不多見,其中最典型的當(dāng)屬出自廣西紅水河的摩爾石了。由于此石有英國現(xiàn)代雕塑家亨利·摩爾先生作品之風(fēng),而被石界定義為“摩爾石”。既然有此形態(tài)一說,筆者便大膽地將這四方皆有摩爾之神韻的奇石共同推出,求其同、存其異,從一個新的視角來發(fā)現(xiàn)奇石之美。更何況億萬年前的摩爾石本身便有一種來自天外的超然之美,我輩后生豈可拘泥?如此,更多更深的快樂也便油然而生了。這一點正如美國人Richard Rosenblum的賞石專著《worlds within worlds》(中文譯名“世界中的世界”)所說的“每一次發(fā)現(xiàn),都是一次心靈的探險”!
無論是經(jīng)營奇石,還是為了投資亦或純粹收藏賞玩,應(yīng)該說觀賞石最可人處都在于“奇”和“美”二意,品味奇、美,得到視覺乃至心靈的快感。既然如此,不防開拓一下思路,循著奇與美的指引,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奇石本天成,慧心偶得之。我思故我在!
點 評:
摩爾石對石界的貢獻(xiàn),不僅是一個可供賞玩的全新石種,更在于超越了具象的類人類物,而對抽象的線面之美的自覺追求,在于奇石前所未有的與世界、與藝術(shù)如此地接近。
藏者將天南地北的四種石頭,都冠以“摩爾”之名,看似突發(fā)奇想,實是對“摩爾精神”的深度領(lǐng)會——在摩爾之前,石界從未有以奇石審美特點為命名方式的先例。既然摩爾石欣賞的是線、面構(gòu)成的雕塑之美,那么有此特點的石頭,不管是近在來賓、運江,還是遠(yuǎn)在靈璧,都叫“摩爾”,豈不傳神!周先生的玩法,看似對石種命名的創(chuàng)新,其實更是對石種賞玩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