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玉華
【原文】
曷嘗觀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則種之常不后時,而斂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耰、铚、艾①,相尋于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平居②所以自養(yǎng)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③焉,如嬰兒之望之長也,弱者養(yǎng)之以至于剛,虛者養(yǎng)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④,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發(fā)于持滿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學,不幸而早得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且妄推之矣。
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吾告子止于此矣。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⑤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選自《蘇軾文集卷十》)
【注釋】
①鋤、耰、铚、艾:鋤,鋤頭,用作動詞,除草。耰(yōu),古代農(nóng)具,形如榔頭,用作動詞,用耰平土,掩蓋種子。铚(zhì),短的鐮刀,用作動詞,用铚割禾穗。艾,同刈,收獲。②平居:平時。③閔閔:憂懼。④爵:得到爵位。⑤有曰:有個名叫。
【譯文】
你可曾觀察過富人的莊稼嗎?他們的田又好又多,他們的糧食充足而有余。他們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實行輪休耕作,土地的肥力方能保全;他們的糧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種就常常不誤季節(jié),收割也常常能等到莊稼完全成熟之后,所以富人的莊稼往往很好,秕子少而產(chǎn)量高,長時間貯藏也不腐爛。如今我這個十口之家,卻總共只有百把畝土地,每一寸土地都要利用,日日夜夜期盼著收獲,辛勤耕作、收獲,把莊稼種得像魚鱗一般密集,因此土壤肥力就被利用盡了。耕種常常搶不上季節(jié),收割又常常等不到莊稼成熟,這樣怎么還會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們的才華并沒有超過現(xiàn)代人,他們平時注意自身修養(yǎng)并且不敢貿(mào)然行事,是在等候著思想、才華完全成熟。那種憂患的樣子,就像盼望嬰兒快快長大。對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健壯起來,對才智缺乏者注意教養(yǎng),使他逐漸充實起來。三十歲以后才出來做官,五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長時期的屈身之中做人,在準備充足之后再發(fā)揮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發(fā)射于滿弓之極一樣。這就是古人能夠超過現(xiàn)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p>
我從小就有用功學習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與您同科考中,您的成功,也不能說不早?。∥椰F(xiàn)在雖然想到自己還很不夠,但眾人卻已經(jīng)胡亂地稱頌我了。唉,您這次前去,務必要專心學習??!在廣博讀書而簡約地取用,在深厚積累之后慢慢地釋放出來。我能告誡您的也就到此為止了。您回去時路過京城打聽一下,有名叫蘇轍、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請您將這些話也轉告他。
【評析】
本文是一篇雜說,原題下注有“贈張琥”,因此,也可看作是一篇贈序。張琥,蘇軾的朋友,二人都是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中進士的,故稱“同年”。
《稼說》類似寓言故事,以種莊稼只有家庭土地多,才能輪休耕作,以確保土壤肥力不被吸收殆盡,莊稼年年才有好收成;那些土地少的家庭,只能寸寸而取,勢必造成地力枯竭,莊稼永無長好之可能為喻,說明治學也是如此。治學猶如農(nóng)人之置田,置田多者,種起莊稼來遂可任意選擇,土壤肥力充足,莊稼長勢就好。學習也是這樣,如果廣閱博覽,扎實而深厚地積累,運用起來方可游刃有余。只有平居自養(yǎng),打下深厚良好的基礎,治學時,“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者。
就現(xiàn)實而言,不少人早已不注重自身的學習,更不注重積累豐富的知識以自養(yǎng),運用起來全部依賴于網(wǎng)絡。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死板、僵化、缺乏活力,更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筆者曾遇到過這樣一樁怪事:一個剛畢業(yè)的中文本科生,他的教學工作總結竟然是在網(wǎng)絡上下載的。問其原因,他告訴我,在大學的一切作業(yè)都是這樣完成的,若要自己獨立去做,是絕對拿不上臺面的,再說用網(wǎng)絡完成,多省事?。∥衣牶?,非常悲哀。如此一來,我們的學者、作家、文秘,又怎能做到后繼有人?在此,我要奉勸那些正在求學的青少年,千萬要扎實刻苦地搞好學習,從而積累豐厚的知識,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得心應手。至于網(wǎng)絡,只能當作學習的幫手、工具,萬不可將其當作偷懶的捷徑。說一千,道一萬,無論求學,還是治學,都要從基礎抓起,有了雄厚而扎實的基礎,再加之逐日的積累,才能成為真正的學者,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遂可運用自如。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