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翔
通常意義上的國際新聞實際上是“他國”新聞,主要指發(fā)生在本國以外的新聞。由于實力和政策的限制,地方媒體一般不具備國際新聞的采制能力,通常只能采用新華社、中新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提供的稿件,加之受眾獲取國際新聞渠道的增多,導致地方傳統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在內容上缺乏獨家性,在時效性上比不過國家級媒體和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盡管受眾對國際新聞的需求處于上升狀態(tài),但許多地方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對本地受眾的吸引力卻呈下滑之勢。面對國際新聞這塊吸引著眾多受眾眼球、令人垂涎的美味蛋糕,地方媒體怎樣才能分享到自己應得的一份?
新聞選擇:著眼于與其他媒體的錯位競爭
作為區(qū)域性傳媒,地方媒體用于報道國際新聞的版面和節(jié)目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刊發(fā)新華社或國際臺當天提供的所有國際新聞稿件,必須要有所取舍。同時,不同地區(qū)的受眾由于文化、歷史的因素和社會心理的影響,其新聞需求及消費往往具有明顯的地域偏好,省級媒體在新聞選擇上要以目標受眾對國際新聞的特定需求為取向。由于國內傳媒的國際新聞絕大多數來源于新華社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如不采取差異化策略,就會出現國際新聞報道千報一面、萬臺同聲的景象,其傳播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近年來,新華社的國際新聞采集發(fā)布能力顯著增強,其提供的國際新聞稿源內容豐富,題材多樣,這為各家報紙、電臺、電視臺依據各自的市場定位和傳播特性各取所需、錯位競爭創(chuàng)造了條件。比如,國家級媒體在選用國際新聞時一般偏重于政治、外交、軍事等硬新聞,地方媒體在確保不遺漏當天重大國際新聞的同時,可以偏重于選用科技、教育、娛樂等軟新聞,避免不同媒體國際新聞報道內容雷同,造成吸引力的下降。對比山東電視臺齊魯頻道晚間新聞節(jié)目《一天零一夜》和同時段的央視一套《晚間新聞》關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報道可以發(fā)現,央視一套所挑選的新聞大多強調事件的最新進展及中日兩國政府的應對措施和表態(tài),凸顯官方的視角,如《駐日記者講述災情》《日本發(fā)生強震,日本政府緊急應對》《駐日使館:在日中國人無傷亡》《中方愿提供援助》等。而作為地方媒體的山東臺則通過《海嘯危害大堪比災難大片》《日本防震經驗:民眾有序撤離,整個東京沒有建筑物坍塌》《日本大地震對中國影響》《太平洋板塊活躍》《全球100年來大地震盤點》等知識性、鏈接性內容,增強地方媒體國際新聞報道的軟色彩。2011年3月11日至14日,央視《晚間新聞》在山東省網的收視率在0.33%左右,而《一天零一夜》(21:40至22:15)的收視率為1.69%。①事實上,山東臺《一天零一夜》對日本大地震的報道沒有任何新聞資源上的優(yōu)勢,但是具有可視性、知識性和思想性,因此收視率高于央視,而這其實就是《一天零一夜》“差異化”的報道策略。
選擇國際新聞,應盡可能讓所選新聞能接近國際社會的真實環(huán)境。國內新聞通過設置議程而對受眾產生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是否接近真實環(huán)境,受眾比較容易鑒別,但由于國內受眾對國際環(huán)境較為陌生,媒體國際新聞通過設置議程形成的國際社會擬態(tài)環(huán)境基本就是國內受眾認識國際事務的主要渠道。明確了國際新聞報道應盡可能貼近國際社會的真實情況之后,如何通過議程設置凸顯“地方關注”、本土化視角?傳統研究中總結按國內新聞的視角來選擇國際新聞,即國內媒體設置國際新聞議程的標準一般包括:突發(fā)事件、重大新聞、后續(xù)報道、相關中國、中國關注、軟新聞,但這種視角更適用于全國性、中央級的新聞機構,地方媒體應當靈活地將國內視角變?yōu)楸镜匾暯?,將中國關注變成地方關注,緊密結合地方形勢,按本地新聞的視角、地方受眾關注的議題選擇相關國際新聞,盡量使國際新聞為地方發(fā)展提供借鑒。例如,《深圳商報》在國際經濟新聞中,特別注意聯系對深圳經濟的影響。
編輯技巧:個性化編排
大部分地方媒體的國際新聞并非原創(chuàng),面對同一信息源,各媒體要體現各自的風格。地方媒體國際新聞要做出自己的風格,就要確定編輯思路,重新創(chuàng)作國際新聞,使之無論從內容取舍、文字風格、報道角度等各方面都與原材料有差異,展現的應該是與地方媒體定位風格相符合的國際新聞。
原創(chuàng)性策劃。原創(chuàng)性策劃就是以自己的視角、方式來組織報道,此舉能使地方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在形式上獲得獨家性,建構起不同地方媒體不同的國際新聞報道風格和特色。如河南電臺交通廣播的國際新聞節(jié)目《午間登陸》,通過對節(jié)目和稿件的精心策劃和編排,通過主持人獨特的充滿激情的播報和點評,有效彌補了省級媒體國際新聞報道的先天不足,把一道本來平淡的“家常便飯”,烹調為膾炙人口的“精美大餐”。由于這檔專業(yè)頻率的非主流節(jié)目越辦越火,收聽率一路攀升,最終“喧賓奪主”,成了交通廣播的頭牌節(jié)目,其主持人連續(xù)三屆在河南電臺聽眾最喜愛的十佳主持人評選中名列前茅。
做好背景報道。國際形勢錯綜復雜,面對突如其來的國際新聞事件,受眾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媒體在刊播有關新聞報道的同時進行解讀,可行的策略就是做好背景報道,提升新聞的附加值。這種解讀不僅能對受眾起到釋疑解惑、引領思考的作用,而且能賦予地方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在內容上的獨家性,從而有效提升其國際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如云南衛(wèi)視《新視野》欄目,通過邀請專家做客昆明演播室或連線北京專家的做法,對國際熱點事件尤其是軍事事件進行立體解讀,充分發(fā)揮了新聞的解釋能力。新聞背景是報道深度的體現,能夠幫助受眾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事件,對國際新聞的深度開發(fā),以及提高國際新聞的市場競爭力產生積極的帶動作用。
讓新聞“動”起來。在重要國際新聞事件中,地方媒體雖然無法派出記者奔赴現場采訪,但并不意味著他們不能獲取第一手材料和獨家報道。相比紙媒,電臺電視臺的國際新聞報道更具有及時性、互動性的特點,地方廣電媒體應充分發(fā)揮媒體優(yōu)勢,通過連線報道,讓新聞“動”起來。例如,河南人民廣播電臺和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近年在國際新聞報道中,經常通過電話連線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駐外記者或重大國際新聞事件發(fā)生國的海外華人,這些報道往往成為當天地方媒體新聞節(jié)目的亮點。東方衛(wèi)視的《東方夜新聞》等多檔新聞欄目,通過與新華社駐外記者連線,及時獲悉國際事件的最新動態(tài),實現了地方媒體在第一時間捕捉第一新聞源。
體現接近性。哥倫比亞學院派的主要成員約瑟夫·克拉珀在《大眾傳播效果》一書中,提到了選擇性理論,其主要觀點是:受眾心理傾向性勢必導致受眾對傳播者和傳播信息的選擇,②只有那些有可能把自己也扯進去的鄰里事件才真正引人關注。以山東電視臺齊魯頻道《一天零一夜》對2011年日本大地震報道為例。在2011年3月13日和14日的節(jié)目中,《一天零一夜》通過電話連線的方式與在日山東藉學生進行了連線。由于與日本隔海相望,對于來自日本的海嘯和核輻射是否會影響山東,山東地方媒體的報道反而比央視的報道更具有吸引力。這些都是接近性的直接體現,也是本土化視角的常用做法。很多時候,本土化視角只是稿件中的幾句話、幾個字,但是可以起到畫龍點睛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創(chuàng)新化編輯策略——媒介聯動。地方傳統媒體的媒介聯動操作模式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在地方報紙國際新聞版面或電臺電視臺的國際新聞欄目中定期開辟報網、臺網互動內容,例如網民新聞評論、民意調查、國際知識競賽、網民向編輯提問國際新聞背景等,通過傳統媒體發(fā)布網絡互動內容,同時又把網民回饋通過傳統媒體刊播,形成一個良性渠道。第二類是地方傳統媒體國際新聞與知名網站合作,不定期共同策劃與國際新聞相關的活動和內容,發(fā)揮各類媒體的優(yōu)勢,同時也互相增加媒體曝光率,促進各自品牌推廣??傊?,互聯網時代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國際新聞打破壟斷、回歸“本土化”的時代。在媒介技術和公民新聞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結合其他媒體的優(yōu)勢發(fā)展傳統媒體是一個趨勢,也是對傳統媒體編輯的巨大考驗。一個新時代的地方媒體國際新聞編輯,應該要有媒體融合推進的視野和具體操作模式探討的規(guī)劃。在面對同一來源的國際新聞時,地方媒體的編輯只有用心編輯,并通過對新聞的精挑細選,用心設置議程,精心策劃,就可以在有限的資源下把國際新聞做得風生水起,各具特色。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本文責編:陳道生
注釋:①張 超:《地方媒體國際新聞的差異化報道策略——以齊魯電視臺報道日本大地震為例》,《現代視聽》,2011(9)。
②李良榮:《新聞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