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輝,李 菁,胡中娥,王洪秀,熊小文
(江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應用微生物研究所, 江西 南昌 330200)
基于茶籽殼代替木屑栽培茶樹菇配方篩選試驗*
魏云輝,李 菁,胡中娥,王洪秀,熊小文
(江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應用微生物研究所, 江西 南昌 330200)
不同比例的茶籽殼和木屑組合成5個試驗配方,比較不同配方對菌絲生長、子實體經濟性狀和生物轉化率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在供試的5個配方中,配方4(棉籽殼50%、茶籽殼15%、木屑5%、麥麩20%、玉米粉7%、石膏1%、磷肥1%、石灰1%)為優(yōu)選配方。
茶籽殼;茶樹菇;培養(yǎng)基配方;菌絲生長速度;產量
茶樹菇又名茶薪菇,在分類學上隸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糞銹傘科、田頭菇屬。茶樹菇風味濃郁,口感極佳,營養(yǎng)豐富,含有18種氨基酸和多種礦質元素,其中8種氨基酸為人體必需氨基酸[1]。茶樹菇具有較高的保健和藥用價值,有利尿、健脾的功效,并且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是集營養(yǎng)、保健、醫(yī)療作用于一體的珍稀食用兼藥用菌,深受人們喜愛,民間稱之為“神菇”。近年來迅速發(fā)展成我國食用菌的主要栽培品種之一。野生茶樹菇通常發(fā)生在腐朽的油茶樹的樹枝和樹根上,野生茶樹菇天然美味、風味獨特,但是數量極為稀少。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屬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L.)植物,為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2]。目前,我國油茶面積約有 5 500 萬畝,其中湖南、江西、廣西三省(區(qū))占到全國總面積的76.2%[3]。油茶中的茶籽殼約占油茶果的31.84%,且茶籽殼富含的木質素、半纖維素和纖維素可以為食用菌生長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人工栽培茶樹菇通常以棉籽殼和木屑為主要原材料,隨著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對原材料的需求急劇增大,菌林矛盾日益突出,木屑的供應逐漸受限。為了開辟新型茶樹菇栽培原材料,同時保持和增強茶樹菇特有的品質和風味,以茶籽殼代替木屑進行栽培試驗,比較基于茶籽殼的不同原材料配方對茶樹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產量、經濟性狀的影響,為茶樹菇優(yōu)質、高效栽培提供依據。
1.1 試驗菌株
供試品種為贛茶5號,由江西省農科院農業(yè)應用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選育保藏。母種活化培養(yǎng)基采用PDA綜合培養(yǎng)基:馬鈴薯 200 g、葡萄糖 20 g、瓊脂 20 g、蛋白胨 2 g、KH2PO43 g、MgSO41.5 g、VB11.5 g,水 1 000 mL;原種、栽培種采用棉籽殼、木屑培養(yǎng)基:棉籽殼68%、木屑10%、麥麩20%、石膏1%、磷肥1%。
1.2 試驗材料
茶籽殼從黎川縣油茶樹種植戶購買,棉籽殼、木屑、麥麩、玉米粉、石膏、磷肥、石灰等材料在當地購買。茶籽殼粉碎成直徑 2 mm~3 mm 的顆粒后備用。
1.3 試驗配方
以麥麩、玉米粉、石膏、過磷酸鈣、石灰原材料為定量,以茶籽殼、木屑原材料為變量組合成6個試驗配方,見表1。
表1 培養(yǎng)基配方
1.4 試驗方法
1.4.1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菌絲生長影響比較試驗
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個試驗配方設3次重復,每次重復分裝5支 18 mm×200 mm 試管,培養(yǎng)料高度、松緊度一致。常規(guī)滅菌、接種,置于25℃的恒溫下遮光培養(yǎng)。待菌絲長滿料面并向下延伸 3 mm~4 mm 后,每隔 5 d 定期觀察和記錄菌絲生長情況,分別用“+、++、+++、++++”表示菌絲生長長勢,“+”表示菌絲稀疏,“++”表示菌絲細密,“+++”表示菌絲致密粗壯,“++++”表示菌絲濃密粗壯成束。記錄菌絲長滿試管時間,統(tǒng)計每個培養(yǎng)料配方的菌絲日均生長速度。
1.4.2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經濟性狀、現蕾時間、產量和生物轉化率的影響
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個試驗配方設3次重復,每次重復裝料30瓶 1 100 mL 塑料瓶。按照試驗設計的配方進行配料,茶籽殼粉碎后提前預濕,栽培料充分拌勻,邊裝邊壓實,保證裝料松緊一致,含水量控制在60%~65%,每瓶裝干料 150 g,濕料重 330 g。按常規(guī)方法滅菌、接種。置于溫度 22℃~26℃,空氣相對濕度70%條件下的培養(yǎng)室進行培養(yǎng)。菌絲滿瓶后移至出菇房出菇,出菇房溫度控制在14℃~18℃,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5%~90%,每天通風2次~3次,每次 20 min~30 min,保持適當散射光。子實體7分~8分成熟、菌膜破裂前采收。出第1潮菇后清理袋子料面,停止噴水,進行3 d~5 d 的養(yǎng)菌,待料面菌絲恢復生長后進行催蕾管理,出第2潮菇。考察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中茶樹菇經濟性狀,記錄現蕾時間,測量茶樹菇菌蓋直徑、菌柄長度和直徑,統(tǒng)計前2潮菇產量,計算生物學效率。
2.1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2.1.1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菌絲生長速度的影響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菌絲生長速度的影響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中茶樹菇菌絲生長速度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5中茶樹菇菌絲生長速度最快,平均生長速度達到 3.05 mm·d-1;培養(yǎng)基配方1中茶樹菇菌絲生長速度最慢,平均生長速度為 1.82 mm·d-1。方差分析表明,配方1、配方2和配方6間及配方3和配方4之間培養(yǎng)料中的茶樹菇菌絲生長速度差異不顯著;培養(yǎng)基配方5中茶樹菇菌絲生長速度與其余各配方培養(yǎng)料中菌絲生長速度相比較,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2.1.2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菌絲生長勢的影響
不同配方對茶樹菇菌絲生長勢的影響見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中茶樹菇菌絲生長勢差異明顯,培養(yǎng)基配方4中茶樹菇菌絲生長勢最強,其次為培養(yǎng)基配方3、配方5和配方6,最差為配方1。
表3 不同配方對茶樹菇菌絲生長勢的影響
2.2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經濟性狀的影響
菌蓋大小、菌柄長度、菌柄直徑是茶樹菇經濟性狀的重要指標。試驗結果見表4。
表4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經濟性狀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栽培的茶樹菇經濟性狀存在差異,從菌柄長度指標來看,培養(yǎng)基配方4和配方3栽培的茶樹菇子實體形態(tài)特征最好,菌柄長度分別為 10.34 cm 和 11.08 cm;從菌蓋直徑指標來看,配方3和配方4培養(yǎng)料中茶樹菇的子實體形態(tài)特征最好,菌蓋直徑分別為 1.19 cm 和 1.28 cm;從菌柄直徑指標來看,配方4和配方5培養(yǎng)料中茶樹菇的子實體形態(tài)特征最好,菌柄直徑分別為 0.95 cm 和 1.10 cm。因此,綜合茶樹菇菌蓋直徑、菌柄長度和直徑3個經濟性狀指標,培養(yǎng)基配方4培養(yǎng)料中茶樹菇的經濟性狀優(yōu)于其他配方,其次為配方3。
2.3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現蕾時間的影響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現蕾時間的影響試驗結果見表5。
表5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現蕾時間的影響
從表5可以看出,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現蕾時間影響存在差異。隨著試驗培養(yǎng)基中茶籽殼比例增大,現蕾時間延長,其中培養(yǎng)基配方6的現蕾時間最長為 22 d,配方1的現蕾時間最短為 15 d。
2.4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產量和生物轉化率的影響
不同配方對茶樹菇產量及生物轉化率的影響見表6。
表6 不同配方對茶樹菇產量及生物轉化率的影響
從表6可以看出,利用茶籽殼代替木屑栽培茶樹菇,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的產量和生物轉化率影響不同,其中,配方3產量最高,達到71.2%,其次為配方4,為69.3%,其它配方生物轉化率依次為配方1、配方2、配方5、配方6,配方3、配方4與配方6之間差異水平達到顯著。
2.5 不同培養(yǎng)基配方對茶樹菇風味的影響
發(fā)生在油茶樹上的野生茶樹菇具有特有的風味,隨著以棉籽殼、木屑等為原材料的茶樹菇代料栽培的發(fā)展,茶樹菇特有的濃郁風味逐漸降低。試驗結果見表7。
表7 不同配方對茶樹菇風味的影響
注:根據茶樹菇風味濃郁程度賦以不同分值,分值越大表示風味越濃郁。
試驗結果表明,隨著試驗培養(yǎng)基中茶籽殼比例增大,茶樹菇風味越濃。
茶籽殼含有豐富的木質素、纖維素等營養(yǎng)成分,代替一定比例的木屑來栽培茶樹菇,不僅能夠滿足茶樹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fā)育對營養(yǎng)的需要,而且表現出菌絲生長潔白濃密、產量高、經濟性狀好的特點,因此,茶籽殼代替木屑進行茶樹菇高產、優(yōu)質栽培是可行的,在油茶產區(qū)值得推廣應用,不僅可以實現油茶產區(qū)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同時也為開發(fā)新型茶樹菇生產原材料提供新途徑。
由于茶籽殼粉碎成顆粒后顆粒之間通氣性好,同時茶籽殼質地致密,前期的菌絲生長營養(yǎng)主要來自棉籽殼和木屑中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分解,菌絲生長速度較快。后期隨著代謝的增強和茶籽殼中豐富的木質素、纖維素的分解和利用,菌絲生長潔白、濃密。茶籽殼在茶樹菇子實體生長和發(fā)育后期有后發(fā)優(yōu)勢,表現為菌絲弱化慢,菌蓋開傘慢,菇蓋更加肥厚,菇柄更加中實,茶樹菇風味更加濃郁,而且隨著茶籽殼比例增加,表現越明顯。綜合茶樹菇菌絲生長、子實體經濟性狀優(yōu)、產量、風味4個指標考慮,配方4(棉籽殼50%、茶籽殼15%、木屑5%、麥麩20%、玉米粉7%、石膏1%、磷肥1%、石灰1%)為試驗優(yōu)選配方。
本試驗中供試的6個培養(yǎng)基配方產量表現總體偏低,主要原因是試驗僅統(tǒng)計了前2潮產量。在生產中,如果把采收的第3批、第4批產量加入產量統(tǒng)計,隨著油茶殼代替木屑比例的增加,產量可能會相應提高,這有待在后面的試驗中進一步驗證。
[1]卯曉嵐. 中國大型真菌[M].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
[2]丁聲俊. 勇于創(chuàng)新,促進我國油茶產業(yè)的發(fā)展[J].中國油脂,2009,(3):1-4.
[3]周素梅. 我國茶籽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及前景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4(3):13-16.
Screening Test on Cultivation Formula ofAgrocybecylindraceaUsingCamelliaoleiferaShell Replacing Woodflour
WEI Yun-hui, LI Jing, HU Zhong-e, WANG Hong-xiu, XIONG Xiao-wen
(Applied Agricultural Microorganism Research Institute, NanchangJiangxi330200)
Instead of cottonseed shells, different proportion ofCamelliaoleiferashell and woodflour were combined into 5 experimental formula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mycelia growth, fruit body economical characters and biological conversion r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5 formulas tested, formula 4(cottonseed shell 50%,camelliaoleiferashell 15%, woodflour 5%, wheat bran 20%, corn powder 7%, gypsum 1%, phosphate fertilizer 1%, lime 1%)was the optimization formula.
Camelliaoleiferashell;Agrocybecylindracea; Formula; Mycelia growth rate; Yield
*項目來源:科技部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無公害茶樹菇生產關鍵技術集成示范”(2012GB2C5002330);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無公害茶樹菇產業(yè)化示范推廣”(2013GA730050)。
魏云輝(1972-),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食藥用菌遺傳育種、資源化利用及栽培技術研究。E-mail: yunhuiwei@sina.com
2014-07-29
S646.9
A
1003-8310(2014)05-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