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鳴
[摘 要]文章敘述了“花鼓”的起源,介紹了地花鼓戲中不可少的“鑼鼓丁子”。
[關鍵詞]地花鼓戲 “鑼鼓丁子”
曾經(jīng)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湖南的地方戲為什么叫做花鼓戲?”有人解釋為“花鼓、花鼓、花在鼓上?!睂ü膽虻倪@種解釋雖然不盡全面,但也不是不無一點道理的。
花鼓戲起源于民間歌舞。很久以前,在湖南的廣大農村中風行著“打地花鼓”的習俗。凡逢年過節(jié)、生日喜慶之時,人們聚集在一起,或裝扮人物,或演繹故事,披紅掛彩,玩龍舞獅,敲鑼打鼓,串門走戶地熱鬧一番。所謂“地花鼓”,它并不像安徽的“鳳陽花鼓”,指的是用“鼓”來表演節(jié)目的名稱,而是以當?shù)剡@種民間藝術組合形式中的“鑼鼓丁子”中的“鼓”來命名的。加上這個花字,除了是美化“鼓”的形容詞以外,另外一個重要含意,便是指“鼓”在演奏上的花哨了。隨著“地花鼓”在繁衍和發(fā)展中不斷的成熟和提高,當把它搬到舞臺上的時候,稱之為“花鼓戲”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地花鼓必不可少的“鑼鼓丁子”是本地人對民間打擊樂的一種俗稱,它是由堂鼓、大鑼、二付大鈔和小鑼組合而成。它可以在行進中長時間地、不間斷地進行敲打,亦可在表演時,根據(jù)不同的需要用它來伴奏。由于“鑼鼓丁子”演奏時的特殊環(huán)境和特殊型態(tài),因此,又把它稱為“路邊鑼鼓”。
《路邊鑼鼓頭子》
“路邊鑼鼓”的演奏,既可把無數(shù)支鑼鼓曲牌聯(lián)綴起來,不間歇地、不斷變化地,無限循環(huán)地來進行。如《路邊鑼鼓頭》—《長捶》—《來長捶》—《夾鈔溜子》—《撲燈娥》—《風吹荷葉》……等;亦可以加入大小鎖吶,吹奏民間樂曲,使之成為一支支節(jié)奏鮮明,風格獨特,結構完整的民間吹打樂。如民間曲調【洗菜心】、【望郎調】、【大板子】、【小小花鼓】等在加入“鑼鼓丁子”吹奏后,顯得更加歡快,更加熱鬧,更加完美,通過它們的演奏,傳遞著一種信息,營造著一定的氛圍,給人們帶來愉悅與歡樂。
如果說,“地花鼓”是花鼓戲表演藝術的原始型態(tài)的話,那么,在“地花鼓”中占有幾分比重的“鑼鼓丁子”便是它的原始音樂形態(tài),而在這種原始音樂形態(tài)中,“堂鼓”起著左右花鼓戲音樂風格的主導作用。
在中國戲曲的眾多劇種中,自然都少不了代表自己劇種的鑼鼓。像京劇鑼鼓、川劇鑼鼓、粵劇鑼鼓等都具有鮮明的劇種風格和特色。不過,在他們劇種的鑼鼓中,作為龍頭老大的鼓使用的都是班鼓亦稱:“單皮鼓”,然而作為花鼓戲鑼鼓中仍承襲了“地花鼓”中所用的頗具特色鼓——堂鼓(亦稱雙皮鼓)。班鼓和堂鼓的不同,在于它所發(fā)出的音響,給人們產生不同的聽覺感受,從而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班鼓只能局限在一寸大小的圓周的鼓皮上敲擊,因此發(fā)音短暫,單薄,力度無明顯變化。捶法講究簡單明了,給人以干脆,刺耳的感覺,堂鼓鼓皮大,發(fā)音深厚、圓潤,不同力度的敲擊可產生明顯不同的力度變化,用鼓心和鼓邊,明擊和按擊,輕擊和重擊都能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而且它的錘擊花哨,豐富,變化多端,在花鼓鑼鼓中從始到終都能感受到它十分突出,十分入耳的演奏,給人以活潑、歡快、親切、愉悅的感覺。因此,花鼓戲中的“鼓“是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和魅力的。
因為堂鼓在花鼓戲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個性和魅力,所以,在眾多的傳統(tǒng)花鼓戲劇目中,一直保留著它的演奏風格和形式,如《劉海砍樵》、《張先生討學錢》、《扯蘿卜菜》以及一大批打鑼腔劇目都是如此,當然隨著戲曲藝術的提高和發(fā)展,花鼓戲鑼鼓中也使用了舶來品——班鼓,以此來豐富和充實本劇種的藝術表現(xiàn)力,但作為代表花鼓戲的風格和特色的堂鼓,仍在演奏中占有很顯著的位置和比重。如現(xiàn)代花鼓小戲《補鍋》、《打銅鑼》等劇目中的堂鼓仍然發(fā)揮著它獨有的魅力,故而“花鼓花鼓花在鼓上”這一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花鼓戲鑼鼓中,除了堂鼓的藝術特色外,當然也應該提到它的雙鈔演奏。作為鑼鼓中的節(jié)奏樂器,兩付大鈔始終是一前一后,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構成不同的節(jié)奏型來進行演奏,它要求演奏員配合默契,變化自如,這種結構方式和演奏形態(tài),在其他劇種中也是不多見的。
可能有人會認為花鼓戲鑼鼓太俗,太土,其實不然,它土得出味,俗得有趣。正是這些飄逸著泥土的芳香,充滿著生活氣息的花鼓,飄過洋,越過海,為世界所認識。研究花鼓,振興花鼓,讓“花在鼓上”的藝術,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責任編輯:楊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