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躍(安陽師范學院 社會與歷史發(fā)展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2)
明代是中國家禮學史上極為繁盛的階段,其表現(xiàn)之一就是產(chǎn)生了大量家禮文獻。然而,明代家禮文獻究竟有多少,中外學者卻莫衷一是。美國學者伊沛霞統(tǒng)計為48種,[1]臺灣學者何淑宜統(tǒng)計為64種,[2]日本學者小島毅統(tǒng)計為77種。[3]而晚近學者梁勇統(tǒng)計的最多,高達 124種。[4]趙克生認為“梁勇的統(tǒng)計并不包括家譜里收錄的私家禮書”。[5]5然而,即便不統(tǒng)計家譜里收錄的私家禮書,筆者亦對上述數(shù)據(jù)有所質(zhì)疑。故不揣淺陋,擬就明代家禮文獻略陳芻蕘之見,以就教于方家。不妥之處,尚祈批評、指正。
上述學者的統(tǒng)計多未在大陸公開發(fā)行,想必不少讀者未曾寓目。因此,為了便于說明問題,筆者特將明代家禮文獻的作者、書名、出處等一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如下(見表1)。
表1
40 侯廷訓 浙江 《六禮纂要》 《浙江通志》卷242,P522 41 符匡 浙江 《家禮輯要》 同上42 李大綱 廣東 《家禮易覽》 《廣東通志》卷47,P265 43 石巍 山東 《家禮集旨》 《梁書》,P13 44 胡相 四川 《家禮儀制》 同上45 馬圖 河南 《家祭儀節(jié)》 《洹詞》卷6,P503 46 陳獻章 廣東 《四禮條件》 《讀禮通考》引用書目,P10 47 林巖 廣東 《家禮》 道光《廣東通志》卷189,P190 48 劉閔 福建 《家禮考注》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55,P558 49 汪褆 安徽 《家禮砭俗》 《江南通志》卷190,P534 50 楊慎 四川 《家禮儀節(jié)》 《八千卷樓書目》卷 2,P84 51 □大經(jīng) 河北 《家禮注釋正韻》 《梁書》,P14 52 馬國貢 河南 《禮書正俗》 同上53 毛骙 江西 《四禮圖》 《江西通志》卷59,P92 54 朱廷立 湖北 《家禮節(jié)要》 《大清一統(tǒng)志》卷260,P58 55 薛有孚 廣東 《四禮圖》 《小山類稿》卷17,P490 56 符驗 浙江 《四禮或問》 《兩浙著述考》,P359 57 林世治 浙江 《家禮節(jié)略》 同上58 羅兆鵬 廣東 《家禮注補》 道光《肇慶府志》卷18,P452 59 蕭端升 廣東 《瓊臺禮要》 《廣東通志》卷41,P840 60 王天民 □ 《喪祭禮要》 《東廓鄒先生文集》卷 1,P570 61 魏堂 湖北 《文公家禮會成》 《梁書》,P14 62 葛引生 山東 《家禮摘要》 《梁書》,P15 63 鄒夢龍 湖北 《家禮圖》 同上64 張茂 福建 《家禮節(jié)文》 《梁書》,P17 65 鄭節(jié) 江西 《家禮略》二卷 《江西通志》卷86,P879 66 母恩 四川 《家禮考》 《蜀典》卷12,P274 67 羅尚絅 福建 《家禮注疏》 《福建通志》卷38,P218 68 何溥 廣東 《家禮通略》 乾隆《福州府志》卷 48,P37 69 談縉 江蘇 《家禮雜辨》;《就正錄》《雒閩淵流錄》卷6,P104 70 槐庭公 江蘇 《家禮俗宜》 《改亭存稿》卷4,P323 71 宋詡 江蘇 《宋氏家儀》 《宋氏家儀部》,P17 72 寧欽 湖南 《六禮圖》 萬歷《紹興府志》卷38,P238 73 何孟倫 廣東 《冠婚禮圖》 嘉靖《建寧縣志》卷 1,P421 74 □ □ 《冠婚喪禮圖》 《趙書》,P17 75 吳愈 江蘇 《冠婚葬祭儀節(jié)》 《靜觀堂集》卷13,P601 76 □ □ 《四禮條示》 嘉靖《通許縣志》卷上,P79 77 安磐 四川 《家禮儀節(jié)》 《四川通志》卷9上,P381 78 陳選 浙江 《冠祭禮儀》一卷 《兩浙著述考》,P356
79 祝詠 湖南 《喪祭禮式》 明后期 《千頃堂書目》卷2,P48《千頃堂書目》卷2,P49 81 李廷機 福建 《家禮簡要》 同上82 陸僑 山東 《家禮易簡》 同上83 彭濱 福建 《補注文公家禮正衡》八卷 同上84 姚翼 浙江 《家規(guī)通俗編》 同上85 宋纁 河南 《四禮初稿》四卷 《千頃堂書目》卷2,P50 86 呂坤 河南 《四禮翼》;《四禮疑》 同上87 張信民 河南 《四禮述》 同上88 劉元卿 江西 《禮律類要》 同上89 令狐鏓 山西 《家禮集要》 《山西通志》卷138,P711 90 衷貞吉 江西 《四禮圖》一卷 《梁書》,P15 91 王叔杲 浙江 《家禮要節(jié)》 同上92 王時元 廣東 《四禮集》 《廣東通志》卷46,P232 93 溫純 陜西 《四禮式》 《陜西通志》卷55,P419 94 張峻 江西 《四禮節(jié)要》 《廣東通志》卷41,P832 95 王任重 福建 《家禮輯》 《何書》,P262 96 殷子義 江蘇 《家禮纂要》 《經(jīng)義考》卷57,P644 97 許宏綱 浙江 《家禮纂要》 《浙江通志》卷242,P522 98 周應期 浙江 《家禮正衡》 同上99 朱湘 浙江 《家禮俗通》 同上100 王敬臣 江蘇 《俟后編》六卷;《禮文疏節(jié)》一卷80 鄧元錫 江西 《家禮銓補》(1550-1644)《千頃堂書目》卷26、卷 2,P636、P50 101 馬從聘 河北 《四禮輯宜》一卷 《欽定續(xù)文獻通考》卷159,P173 102 呂維祺 河南 《四禮約言》四卷 《欽定續(xù)文獻通考》卷159,P174 103 韓承祚 □ 《四禮集說》八卷 同上104 王廷繡 浙江 《家禮節(jié)用》 《兩浙著述考》,P360 105 宋元岳 浙江 《四禮節(jié)要》 同上106 馮復京 江蘇 《遵制家禮》四卷 《江南通志》卷190,P532 107 張煇 山西 《四禮約》 《山西通志》卷138,P712 108 史學遷 山西 《四禮圖》一冊 《山西通志》卷111,P790 109 程策 安徽 《四禮要規(guī)》一卷 《販書偶記·三禮總義類》,P34 110 翁正春 福建 《翁太守補選家禮》 《梁書》,P16 111 范志懋 河南 《四禮考古從今錄》 同上112 錢士升 江蘇 《家禮考證》 《三魚堂賸言》卷12,P624 113 蕭嗣立 廣東 《家禮易簡》 道光《廣東通志》卷283,P779 114 梁朝鐘 廣東 《家禮補箋》 道光《廣東通志》卷285,P23 115 桑拱陽 山西 《家禮維風》 《山西通志》卷111,P793 116 鄭正學 福建 《家禮辨》 《梁書》,P17 117 陳源湛 福建 《四禮四箴》 同上
118 劉夢錫 廣東 《維俗家禮》 道光《肇慶府志》卷18,P432 119 張維樞 福建 《禮訓節(jié)略》 《何書》,P263 120 鐘化民 浙江 《四禮輯要》四卷 《荒政叢書》卷5,P79 121 秦可貞 湖北 《家禮纂要》十六卷 《陜西通志》卷74,P452 122 湯邦翰 江西 《家禮輯要》二卷 《梁書》,P18 123 卓顯卿 浙江 《家禮纂要》 《雒閩淵流錄》卷19,P299 124 范守己 山西 《四禮要略》 《御龍子集》卷26,P144 125 周成 江蘇 《冠祭儀圖》 萬歷《嘉定縣志》卷9,P27 126 周汝登 浙江 《四禮圖》 《東越證學錄》卷13,P663 127 萬開睿 江西 《四禮圖》 萬歷新修《南昌府志》卷 17,P350 128 羅萬化 浙江 《家禮通行》 《何書》,P262 129 張履祥 浙江 《喪祭雜說》;《喪祭雜錄》 《何書》,P263 130 陳仁錫 江蘇 《家禮儀節(jié)》 同上131 陰秉衡 四川 《婚禮節(jié)要》;《陰氏慎終錄》 □ 《千頃堂書目》卷2,P48 132 陳端禮 浙江 《喪祭葬禮儀注解》 同上133 吳文光 □ 《祀禮從宜》 同上134 余本 浙江 《家禮考異》 《千頃堂書目》卷2,P49 135 郭槃 廣東 《四禮纂要》 《千頃堂書目》卷2,P50 136 蔣彬 □ 《家禮四要》一卷 《千頃堂書目》卷2,P51 137 曾應唯 廣東 《家禮存羊儀節(jié)》 道光《廣東通志》卷189,P190 138 張世準 浙江 《家禮舉要》 《兩浙著述考》,P360 139 王仁 浙江 《家禮通考》 《兩浙著述考》,P358 140 牟堯臣 浙江 《喪祭輯要》 《兩浙著述考》,P359 141 趙壅 廣西 《喪禮儀節(jié)》 《廣西通志》卷84,P410 142 豐耘 □ 《家禮便宜》 《浙江通志》卷242,P521 143 包萬有 浙江 《四禮損益》四卷 《浙江通志》卷242,P522 144 吳一瀾 廣東 《家禮》 《廣東通志》卷46,P235 145 湯性魯 河北 《家禮考證》五卷 光緒重修《天津府志》卷 37,P34 146 鄭必著 □ 《家禮或問須知》 《何書》,P263 147 鄭宇明 福建 《家禮儀節(jié)》一卷 同上148 李文□ 福建 《冠婚喪祭禮》 《梁書》,P17 149 陶圻 江西 《家禮便宜》 《梁書》,P18 150 杜泮 江西 《四禮儀節(jié)》 同上151 高繼愷 貴州 《四禮勺言》八卷 同上152 李希綱 云南 《四禮注》一卷 同上153 □ □ 《四民便用家禮易簡》 《何書》,P263 154 □ □ 《士民便用家禮簡儀》 《何書》,P262 155 楊晉 □ 《家禮定解》四卷 光緒《香山縣志》卷21,P464 156 梁大同 廣東 《四禮末論》 道光《肇慶府志》卷21,P564
需要說明的是,本人所在學校圖書資料有限,因此,表格的部分內(nèi)容參考了何淑宜《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以下簡稱何書)、趙克生《明代地方社會禮教史叢論——以私修禮教書為中心》(以下簡稱趙書)兩書和梁勇《明代的〈家禮〉研究》(以下簡稱梁書)一文。
由表1可知:明代家禮文獻共163種。其中,明初17種,明中期64種,明后期55種,時期不明者27種。其作者共156人,佚名4人,籍貫不明者13人。因此,此前中外學者對明代家禮文獻的統(tǒng)計顯然有誤。
表2
關(guān)于明代家禮文獻的分布,趙克生曾簡單概括為:“這些私修家禮書主要分布在浙江、廣東、福建、安徽、江西、河南等地”。[5]5雖大體不誤,然欠精確。茲據(jù)上表,將有明一代家禮文獻在全國各地、各時段的分布展示如表2(旁附明代各地科舉進士數(shù)以作參照)。
據(jù)表2,我們可得出如下幾點結(jié)論:
(1)明代家禮文獻已遍布兩京十三布政使,但號稱“首善之地”的京畿卻并非家禮文獻的重要產(chǎn)地,與其在全國科舉中的地位頗不相符。明代《家禮》文獻分布呈現(xiàn)出總的特點為南北不平衡。南部的南畿、福建、浙江、江西最多,超過總量的一半,約占60%(不包括籍貫不明者);北方的北畿、河南、陜西、山西、山東與南方的湖廣、廣東、四川、云南、廣西、貴州大致持平,前者約占18%,后者約占22%。
(2)明代家禮文獻的分布與科舉人數(shù)的分布有一定的一致性,明代進士總數(shù)的前五位分別為:南畿、浙江、江西、北畿、福建,而明代《家禮》文獻數(shù)量的前五位則分別為:浙江、南畿、廣東、福建、江西。明代進士總數(shù)的后三位分別為云南、廣西、貴州,而明代家禮文獻數(shù)量的后三位也是此三省。因此,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科舉文化的發(fā)達與否影響著當?shù)丶叶Y文獻的多少。但又不絕對,如廣東進士人數(shù)雖較落后,僅列第12位,但其家禮文獻數(shù)(包括時期不明者)卻高居全國第三。丘浚所言“嶺南僻在一隅,而尚禮之家不下于他方。”[6]346于家禮文獻又獲一證。
(3)明代家禮文獻的時段特征為:明初較少,主要產(chǎn)生于明代中后期。在不同地區(qū)的表現(xiàn)為:明初,主要在浙江、南畿、福建等地,廣東、江西與河南也零星有所出現(xiàn),而湖廣、山東、山西等地此期可能尚未出現(xiàn)家禮文獻。明中期與明后期,浙江、南畿、福建三地持續(xù)保持優(yōu)勢,廣東、江西與河南開始呈現(xiàn)追趕趨勢,尤其廣東在此期發(fā)展迅猛,表現(xiàn)十分搶眼。
最后需要說的是,清人認為清代是經(jīng)學的復興時代,目前何淑宜統(tǒng)計的清代家禮文獻數(shù)最多,但也僅有24種,[2]與明代的163種相比,約占15%。
[1] Patricia B.Ebrey.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China:a SocialHistory ofWriting AboutRites[M].Prince tan Prin cetin Univerdity Press,1991.P231-235.
[2]何淑宜.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M].臺北: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2000:261-263.
[3](日)小島毅.明代禮學的特點[C]//張文朝譯.林慶彰,蔣秋華.明代經(jīng)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393-409.
[4]梁勇.明代的《家禮》研究[D].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12-18.
[5]趙克生.明代地方社會禮教史叢論——以私修禮教書為中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6]丘浚.重編瓊臺稿[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