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胡先祥 高立 冷艷芝 朱林耀 胡雷 鐘文忠
摘要:為摸清歷史上與洪山區(qū)同屬武昌縣的江夏區(qū)種植洪山菜薹的可行性,在位于江夏區(qū)法泗鎮(zhèn)的公司甲、位于江夏區(qū)鄭店街的公司乙、洪山菜薹原產地進行了不同土壤類型種植洪山菜薹品質對比試驗。對6個不同土壤樣品進行檢測,在紅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L. var. utilis Tsen et Lee)種質和栽培管理相同條件下,分別測定對應土壤的紅菜薹主薹和側薹品質。結果表明,原產地種植的洪山菜薹主薹品質最好,公司甲黃土種植的洪山菜薹側薹品質最好;在品種、田間管理相同的條件下,土質是關鍵所在;在江夏區(qū)搞好洪山菜薹示范生產,延伸產業(yè)鏈是可行的。
關鍵詞:紅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L. var. utilis Tsen et Lee);土壤類型;品質
中圖分類號:S634.6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5-1099-04
紅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L. var. utilis Tsen et Lee,2n=20)又名紫菜薹、紅油菜薹。屬白菜類(B. campestris),為十字花科蕓薹屬蔬菜的一個變種,為二年生草本植物[1,2]。紅菜薹中以洪山菜薹為極品,因其花莖色澤鮮艷,脆嫩清甜,味道鮮美,被譽為“金殿玉菜”[3]。洪山菜薹生長有著明顯的地域性特征,特殊土壤類型往往是名優(yōu)特農產品的最適宜土壤環(huán)境。因此,特定的土壤類型可以作為重要的農業(yè)資源來開發(fā)。正宗洪山菜薹原產地土壤類型為灰潮土,其母質是長江堿性沖積沉積物的亞黏土-亞沙土,灰潮土是發(fā)育在河流沉積物上受地下水活動的影響經過旱耕熟化而形成的土壤。以長江沖積沉積物作為母質的灰潮土,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高鈣、鎂,pH呈中偏堿性,土壤中磷(P)、鍶(Sr)等元素也相對較高。因此,在品種、田間管理相同的條件下,土質及氣候是關鍵所在。沿長江地區(qū)沖積沉因的灰潮土沿江皆是,只要同時具備冬春時節(jié)暖和小氣候(或用大棚來調節(jié)),就有可能發(fā)展為新的洪山菜薹基地[4]。
為了充分發(fā)揮洪山菜薹品牌效應,做大做強洪山菜薹產業(yè),摸清在歷史上與洪山區(qū)同屬武昌縣的江夏區(qū)種植洪山菜薹的可行性,在位于江夏區(qū)法泗鎮(zhèn)的公司甲、位于江夏區(qū)鄭店街的公司乙和洪山菜薹原產地進行了洪山菜薹種植試驗。對不同土壤樣品編號檢測,并采摘對應土壤的紅菜薹樣品進行品質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土壤 土壤樣品于2011年9月27日分別從甲公司、乙公司、洪山區(qū)洪山鄉(xiāng)取土樣送至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測試中心檢測,共進行13種主要項目的檢測。甲公司黃土用A表示、甲公司紅土用B表示、乙公司引入的洪山區(qū)洪山鄉(xiāng)原土用C表示、乙公司紅土用D表示、乙公司黃土用E表示、洪山區(qū)洪山鄉(xiāng)原產地土用F表示。從表1可以看出,洪山菜薹原產地土樣F在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有效鈣、有效硼5項指標上顯著高于A、B、C、D、E 土樣;公司乙黃土(E)在堿解氮、有效銅、有效鋅、有效鐵、有效錳等5項指標上顯著高于A、B、C、D、F土樣;公司甲紅土B在有效鎂1項指標上顯著高于A、C、D、E、F土樣;公司甲黃土A在有效硫1項指標上顯著高于B、C、D、E、F 5個點的土樣。pH方面,A土樣呈弱堿接近中性,B、C、D、E、F土樣呈弱酸性。
1.1.2 供試紅菜薹 供試紅菜薹品種為“大股子”,為洪山菜薹原種[2]。不同試點紅菜薹品種、田間管理均相同。
1) 第一批紅菜薹樣品: 2011年12月15日在紅菜薹主薹采收之際分別在公司甲(黃土A)、公司乙(洪山鄉(xiāng)原土C、黃土E)、洪山菜薹原產地土(F)3個地方取4份產品樣品,每份樣品取1.5 kg送至華中農業(yè)大學園藝林學學院進行產品品質分析。
2) 第二批紅菜薹樣品: 2012年1月4日在紅菜薹側薹采收之際分別在公司甲(黃土A、紅土B)、公司乙(洪山鄉(xiāng)原土C、黃土E)、洪山菜薹原產地(F)3個地方取5份產品樣品,每份樣品1.5 kg送至華中農業(yè)大學園藝林學學院進行產品品質分析。
1.2 方法
試驗設A、B、C、D、E、F 6種土壤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扇苄缘鞍踪|含量的測定采用考馬斯亮藍G250染色法;可溶糖含量的測定采用蒽酮比色法;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采用比色法;硝酸鹽含量的測定采用水楊酸硝化法;纖維素含量的測定采用比色法;游離氨基酸含量的測定采用茚三酮溶液顯色法。所有測定方法均參見文獻[5]。數據用SAS 9.1軟件分析,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數據表示方法是x±S(n=3)。
2 結果與分析
2.1 第一批紅菜薹主薹品質測定結果
2.1.1 形態(tài) 2011年12月15日的洪山菜薹主薹樣品, A、C、E、F 4種土壤栽培的紅菜薹在含水量上無顯著差異,但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橫徑顯著低于其他3個土壤,土壤C、E和F栽培的紅菜薹橫徑無顯著差異;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薹長顯著低于C、E處理,低于F處理(表2)。
2.1.2 4種土壤栽培下紅菜薹主薹品質比較 A、C、E、F等4種不同土壤的紅菜薹主薹的6個關鍵指標檢測結果見圖1。由圖1可知,紅菜薹主薹可溶性蛋白質土壤A和土壤F栽培的顯著高于土壤C和土壤E栽培的,土壤E栽培的紅菜薹主薹可溶性蛋白質含量最低。土壤F栽培的紅菜薹主薹可溶性糖含量顯著高于其余3種土壤栽培的,土壤A、C、E栽培的紅菜薹主薹可溶性糖含量無顯著差異。栽植于土壤F的紅菜薹主薹的維生素C含量顯著高于土壤A和土壤C栽培的,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主薹維生素C含量顯著低于其余3種土壤栽培的。土壤C和土壤F栽培的紅菜薹主薹硝酸鹽含量顯著低于土壤A和土壤E栽培的。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主薹纖維素含量顯著高于其余3種土壤栽培的,土壤F栽培的紅菜薹主薹纖維素含量顯著低于其余3種土壤栽培的。土壤E和土壤F栽培的紅菜薹主薹游離氨基酸含量顯著高于土壤A和土壤C栽培的。
氨基酸是蔬菜的重要營養(yǎng)成分,各種氨基酸含量及組成直接影響其營養(yǎng)價值,并與人類味覺密切相關[6,7]。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游離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處理。蔬菜中營養(yǎng)成分如維生素、礦物質、糖類和膳食纖維在人們飲食中占有重要地
位[8],因此,可溶性糖、維生素C、纖維素等都是紅菜薹重要的品質評價指標。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可溶性糖、維生素C均高于其他處理。粗纖維含量越高,品質越差,口感粗糙[9],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纖維素顯著低于其余處理。綜上所述,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品質最佳,而土壤A生產的紅菜薹主薹品質相對較差。
2.2 第二批紅菜薹側薹品質測定結果
2.2.1 形態(tài) A、B、C、E、F分別表示紅菜薹的5種不同的栽培土壤,所有測定方法和數據分析方法均同于第一批紅菜薹主薹的測定和分析。形態(tài)測定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5種不同土壤生產的紅菜薹側薹在橫徑上無顯著差異;土壤E生產的紅菜薹側薹薹長顯著高于土壤A、B、F的紅菜薹側薹薹長;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含水量與其他土壤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均無顯著差異,但土壤F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含水量顯著高于土壤A、C、E。
2.2.2 5種土壤栽培下紅菜薹側薹品質比較 A、B、C、E、F 5種不同的栽培土壤生產的紅菜薹側薹的 6個關鍵品質指標檢測結果見圖2。由圖2可知,土壤F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蛋白質含量顯著高于土壤B和土壤C栽培的,土壤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蛋白質含量最低。土壤A和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糖含量顯著高于其余3種土壤栽培的,土壤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糖含量最低。栽植于土壤A的紅菜薹側薹維生素C含量顯著高于栽植于其余4種土壤的,且土壤B、C、E、F栽植的紅菜薹側薹維生素C含量無顯著差異。土壤A和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的硝酸鹽含量顯著低于栽植于土壤C、E、F的紅菜薹側薹。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纖維素含量顯著低于其余4種土壤栽培的,且土壤A、C、E、F栽培的紅菜薹側薹纖維素含量無顯著差異。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側薹游離氨基酸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土壤栽培的,土壤B、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游離氨基酸含量顯著高于土壤E、F栽培的。
從以上品質分析的結果來看,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蛋白質、可溶性糖、維生素C、游離氨基酸含量均較高,而硝酸鹽含量低于其他處理,表明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品質最佳,而土壤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品質相對較差。
3 結論與討論
原產地種植的紅菜薹(洪山菜薹)主薹品質(前期質量)最好,其他土壤種植的紅菜薹主薹品質高低依次為公司乙引入洪山鄉(xiāng)原土C、公司乙黃土E、公司甲黃土A。公司甲黃土A種植的洪山菜薹側薹品質(中期質量)最好,其他土壤種植的紅菜薹側薹品質高低依次為公司甲紅土B、洪山菜薹原產地土F、公司乙黃土E、公司乙引入洪山鄉(xiāng)原土C。由兩次供試紅菜薹樣品綜合品質分析得出,洪山菜薹原產地土壤F種植的紅菜薹綜合品質最好。
洪山菜薹原產地土壤(F)在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有效鎂、有效鈣、有效硼等7項指標上都較高,為洪山菜薹主薹品質最好奠定了良好的先天基礎。公司甲黃土A種植的洪山菜薹側薹品質最好,與公司甲黃土A底肥、追肥全部施用自有豬場的腐熟豬糞、沼液有關,從而印證了在土質適中的情況下,通過科學的田間管理尤其是科學的施肥技術等后天管理能夠確保洪山菜薹特有的品質和風味。這為在江夏區(qū)或具有相似土壤成分、相同其他栽培條件的地區(qū)大力發(fā)展洪山菜薹產業(yè)、實施標準化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今后可在江夏區(qū)搞好洪山菜薹示范生產,延伸產業(yè)鏈,加快洪山菜薹產業(yè)健康發(fā)展[10]。將洪山鄉(xiāng)的土壤移至江夏區(qū)種植的洪山菜薹品質相對較差,這與移至的土壤本身養(yǎng)分含量低(土樣C)有關;同時也可證明,在江夏區(qū)種植洪山菜薹無需將洪山區(qū)域內的土壤移至江夏區(qū),移土栽培是一件成本很高但效果不一定好的舉措。
參考文獻:
[1] 李國英,何 丹,徐躍進.影響紅菜薹產量和品質因素的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9,48(2):348-351.
[2] 汪李平.紅菜薹栽培與育種研究進展(上)[J].長江蔬菜,2005(4):37-40.
[3] 朱伯華,張麗琴. 洪山菜薹豐產技術及原種生產技術[J].長江蔬菜,2005(4):13-16.
[4] 程耀明,朱林耀.菜薹標準化生產與產業(yè)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2.
[5]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蔣 瀅,徐 穎,朱庚伯.人類味覺與氨基酸味道[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2,24(4):1-3.
[7] 肖 輝,何 丹,徐躍進.紅菜薹6個品種氨基酸含量的分析比較[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8,30(4):59-62.
[8] 李英麗,果秀敏,方 正,等.15種蔬菜營養(yǎng)成分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4):98-100.
[9] 謝 堅,聶 軍,廖育林,等.不同氮肥施用量對紅菜薹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1(1):37-39.
[10] 程耀明,朱林耀,馬幼菊.關于洪山菜薹品牌戰(zhàn)略的思考[J].長江蔬菜,2007(3):1-3.
氨基酸是蔬菜的重要營養(yǎng)成分,各種氨基酸含量及組成直接影響其營養(yǎng)價值,并與人類味覺密切相關[6,7]。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游離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處理。蔬菜中營養(yǎng)成分如維生素、礦物質、糖類和膳食纖維在人們飲食中占有重要地
位[8],因此,可溶性糖、維生素C、纖維素等都是紅菜薹重要的品質評價指標。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可溶性糖、維生素C均高于其他處理。粗纖維含量越高,品質越差,口感粗糙[9],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纖維素顯著低于其余處理。綜上所述,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品質最佳,而土壤A生產的紅菜薹主薹品質相對較差。
2.2 第二批紅菜薹側薹品質測定結果
2.2.1 形態(tài) A、B、C、E、F分別表示紅菜薹的5種不同的栽培土壤,所有測定方法和數據分析方法均同于第一批紅菜薹主薹的測定和分析。形態(tài)測定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5種不同土壤生產的紅菜薹側薹在橫徑上無顯著差異;土壤E生產的紅菜薹側薹薹長顯著高于土壤A、B、F的紅菜薹側薹薹長;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含水量與其他土壤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均無顯著差異,但土壤F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含水量顯著高于土壤A、C、E。
2.2.2 5種土壤栽培下紅菜薹側薹品質比較 A、B、C、E、F 5種不同的栽培土壤生產的紅菜薹側薹的 6個關鍵品質指標檢測結果見圖2。由圖2可知,土壤F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蛋白質含量顯著高于土壤B和土壤C栽培的,土壤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蛋白質含量最低。土壤A和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糖含量顯著高于其余3種土壤栽培的,土壤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糖含量最低。栽植于土壤A的紅菜薹側薹維生素C含量顯著高于栽植于其余4種土壤的,且土壤B、C、E、F栽植的紅菜薹側薹維生素C含量無顯著差異。土壤A和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的硝酸鹽含量顯著低于栽植于土壤C、E、F的紅菜薹側薹。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纖維素含量顯著低于其余4種土壤栽培的,且土壤A、C、E、F栽培的紅菜薹側薹纖維素含量無顯著差異。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側薹游離氨基酸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土壤栽培的,土壤B、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游離氨基酸含量顯著高于土壤E、F栽培的。
從以上品質分析的結果來看,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蛋白質、可溶性糖、維生素C、游離氨基酸含量均較高,而硝酸鹽含量低于其他處理,表明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品質最佳,而土壤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品質相對較差。
3 結論與討論
原產地種植的紅菜薹(洪山菜薹)主薹品質(前期質量)最好,其他土壤種植的紅菜薹主薹品質高低依次為公司乙引入洪山鄉(xiāng)原土C、公司乙黃土E、公司甲黃土A。公司甲黃土A種植的洪山菜薹側薹品質(中期質量)最好,其他土壤種植的紅菜薹側薹品質高低依次為公司甲紅土B、洪山菜薹原產地土F、公司乙黃土E、公司乙引入洪山鄉(xiāng)原土C。由兩次供試紅菜薹樣品綜合品質分析得出,洪山菜薹原產地土壤F種植的紅菜薹綜合品質最好。
洪山菜薹原產地土壤(F)在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有效鎂、有效鈣、有效硼等7項指標上都較高,為洪山菜薹主薹品質最好奠定了良好的先天基礎。公司甲黃土A種植的洪山菜薹側薹品質最好,與公司甲黃土A底肥、追肥全部施用自有豬場的腐熟豬糞、沼液有關,從而印證了在土質適中的情況下,通過科學的田間管理尤其是科學的施肥技術等后天管理能夠確保洪山菜薹特有的品質和風味。這為在江夏區(qū)或具有相似土壤成分、相同其他栽培條件的地區(qū)大力發(fā)展洪山菜薹產業(yè)、實施標準化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今后可在江夏區(qū)搞好洪山菜薹示范生產,延伸產業(yè)鏈,加快洪山菜薹產業(yè)健康發(fā)展[10]。將洪山鄉(xiāng)的土壤移至江夏區(qū)種植的洪山菜薹品質相對較差,這與移至的土壤本身養(yǎng)分含量低(土樣C)有關;同時也可證明,在江夏區(qū)種植洪山菜薹無需將洪山區(qū)域內的土壤移至江夏區(qū),移土栽培是一件成本很高但效果不一定好的舉措。
參考文獻:
[1] 李國英,何 丹,徐躍進.影響紅菜薹產量和品質因素的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9,48(2):348-351.
[2] 汪李平.紅菜薹栽培與育種研究進展(上)[J].長江蔬菜,2005(4):37-40.
[3] 朱伯華,張麗琴. 洪山菜薹豐產技術及原種生產技術[J].長江蔬菜,2005(4):13-16.
[4] 程耀明,朱林耀.菜薹標準化生產與產業(yè)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2.
[5]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蔣 瀅,徐 穎,朱庚伯.人類味覺與氨基酸味道[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2,24(4):1-3.
[7] 肖 輝,何 丹,徐躍進.紅菜薹6個品種氨基酸含量的分析比較[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8,30(4):59-62.
[8] 李英麗,果秀敏,方 正,等.15種蔬菜營養(yǎng)成分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4):98-100.
[9] 謝 堅,聶 軍,廖育林,等.不同氮肥施用量對紅菜薹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1(1):37-39.
[10] 程耀明,朱林耀,馬幼菊.關于洪山菜薹品牌戰(zhàn)略的思考[J].長江蔬菜,2007(3):1-3.
氨基酸是蔬菜的重要營養(yǎng)成分,各種氨基酸含量及組成直接影響其營養(yǎng)價值,并與人類味覺密切相關[6,7]。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游離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處理。蔬菜中營養(yǎng)成分如維生素、礦物質、糖類和膳食纖維在人們飲食中占有重要地
位[8],因此,可溶性糖、維生素C、纖維素等都是紅菜薹重要的品質評價指標。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可溶性糖、維生素C均高于其他處理。粗纖維含量越高,品質越差,口感粗糙[9],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纖維素顯著低于其余處理。綜上所述,土壤F生產的紅菜薹主薹品質最佳,而土壤A生產的紅菜薹主薹品質相對較差。
2.2 第二批紅菜薹側薹品質測定結果
2.2.1 形態(tài) A、B、C、E、F分別表示紅菜薹的5種不同的栽培土壤,所有測定方法和數據分析方法均同于第一批紅菜薹主薹的測定和分析。形態(tài)測定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5種不同土壤生產的紅菜薹側薹在橫徑上無顯著差異;土壤E生產的紅菜薹側薹薹長顯著高于土壤A、B、F的紅菜薹側薹薹長;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含水量與其他土壤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均無顯著差異,但土壤F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含水量顯著高于土壤A、C、E。
2.2.2 5種土壤栽培下紅菜薹側薹品質比較 A、B、C、E、F 5種不同的栽培土壤生產的紅菜薹側薹的 6個關鍵品質指標檢測結果見圖2。由圖2可知,土壤F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蛋白質含量顯著高于土壤B和土壤C栽培的,土壤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蛋白質含量最低。土壤A和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糖含量顯著高于其余3種土壤栽培的,土壤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糖含量最低。栽植于土壤A的紅菜薹側薹維生素C含量顯著高于栽植于其余4種土壤的,且土壤B、C、E、F栽植的紅菜薹側薹維生素C含量無顯著差異。土壤A和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的硝酸鹽含量顯著低于栽植于土壤C、E、F的紅菜薹側薹。土壤B栽培的紅菜薹側薹纖維素含量顯著低于其余4種土壤栽培的,且土壤A、C、E、F栽培的紅菜薹側薹纖維素含量無顯著差異。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側薹游離氨基酸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土壤栽培的,土壤B、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游離氨基酸含量顯著高于土壤E、F栽培的。
從以上品質分析的結果來看,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可溶性蛋白質、可溶性糖、維生素C、游離氨基酸含量均較高,而硝酸鹽含量低于其他處理,表明土壤A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品質最佳,而土壤C栽培的紅菜薹側薹品質相對較差。
3 結論與討論
原產地種植的紅菜薹(洪山菜薹)主薹品質(前期質量)最好,其他土壤種植的紅菜薹主薹品質高低依次為公司乙引入洪山鄉(xiāng)原土C、公司乙黃土E、公司甲黃土A。公司甲黃土A種植的洪山菜薹側薹品質(中期質量)最好,其他土壤種植的紅菜薹側薹品質高低依次為公司甲紅土B、洪山菜薹原產地土F、公司乙黃土E、公司乙引入洪山鄉(xiāng)原土C。由兩次供試紅菜薹樣品綜合品質分析得出,洪山菜薹原產地土壤F種植的紅菜薹綜合品質最好。
洪山菜薹原產地土壤(F)在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有效鎂、有效鈣、有效硼等7項指標上都較高,為洪山菜薹主薹品質最好奠定了良好的先天基礎。公司甲黃土A種植的洪山菜薹側薹品質最好,與公司甲黃土A底肥、追肥全部施用自有豬場的腐熟豬糞、沼液有關,從而印證了在土質適中的情況下,通過科學的田間管理尤其是科學的施肥技術等后天管理能夠確保洪山菜薹特有的品質和風味。這為在江夏區(qū)或具有相似土壤成分、相同其他栽培條件的地區(qū)大力發(fā)展洪山菜薹產業(yè)、實施標準化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今后可在江夏區(qū)搞好洪山菜薹示范生產,延伸產業(yè)鏈,加快洪山菜薹產業(yè)健康發(fā)展[10]。將洪山鄉(xiāng)的土壤移至江夏區(qū)種植的洪山菜薹品質相對較差,這與移至的土壤本身養(yǎng)分含量低(土樣C)有關;同時也可證明,在江夏區(qū)種植洪山菜薹無需將洪山區(qū)域內的土壤移至江夏區(qū),移土栽培是一件成本很高但效果不一定好的舉措。
參考文獻:
[1] 李國英,何 丹,徐躍進.影響紅菜薹產量和品質因素的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9,48(2):348-351.
[2] 汪李平.紅菜薹栽培與育種研究進展(上)[J].長江蔬菜,2005(4):37-40.
[3] 朱伯華,張麗琴. 洪山菜薹豐產技術及原種生產技術[J].長江蔬菜,2005(4):13-16.
[4] 程耀明,朱林耀.菜薹標準化生產與產業(yè)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2.
[5]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蔣 瀅,徐 穎,朱庚伯.人類味覺與氨基酸味道[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2,24(4):1-3.
[7] 肖 輝,何 丹,徐躍進.紅菜薹6個品種氨基酸含量的分析比較[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8,30(4):59-62.
[8] 李英麗,果秀敏,方 正,等.15種蔬菜營養(yǎng)成分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4):98-100.
[9] 謝 堅,聶 軍,廖育林,等.不同氮肥施用量對紅菜薹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1(1):37-39.
[10] 程耀明,朱林耀,馬幼菊.關于洪山菜薹品牌戰(zhàn)略的思考[J].長江蔬菜,200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