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洪雙
2014年,四川省文化大家、全國著名作家馬識途老人迎來了他百歲壽辰,面對各界的賀壽計劃,“不做壽”的馬老決定用自己的200余件書法作品,來舉辦一個“馬識途百歲書法展”,義展義賣所得的款全部捐獻給熱愛文學、家境貧困的學文學的學子。
馬識途原名馬千木,1915年出生于重慶市忠縣,16歲便尋求救國之道,游學于京滬寧,投身于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5年畢業(yè)于昆明西南聯(lián)大文學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第六、七屆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lián)主席、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直至離休。
馬老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自1935年起至今,馬識途已在全國報刊發(fā)表長短篇小說等文學作品19部。1961年,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出版發(fā)行,震動全國。70歲后,馬老以驚人的毅力和意志開始學習電腦,并很快就熟練掌握,成為中國作家中年齡最長的換筆人。30萬字的電視劇本《沒有硝煙的戰(zhàn)線》就是他在87歲以后用電腦打字完成的。
據(jù)馬識途的女兒馬萬梅透露,馬老雖百歲,但筆耕不輟。近日,他的新書《百歲拾憶》共22萬字,已經(jīng)三稿定審,即將由三聯(lián)出版社出版?!栋贇q拾憶》是百歲老人的回憶錄,馬老從他的童年開始寫起,用樸實的語句講述不平凡的人生。馬老自言:“我已百歲,垂垂老矣,如日薄西山,夫復何為?我偏不認命,還把往年的生活碎片拾掇起來,便是這本《百年拾憶》的書。”這是一本他學習巴金說真話的書,他講的可能不是真理,卻出自肺腑之言。
馬識途為什么能如此長壽呢?
馬識途的作息時間很有規(guī)律,這是他幾十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那就是: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并準時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聯(lián)播》;早飯后,讀書看報,上午11點休息一會;午飯后,一般不會馬上休息,先寫寫字,再看看書報,差不多下午兩點左右午休,4點起來看書、寫字或者接待來訪的朋友同仁;晚飯后收看《新聞聯(lián)播》,晚上10點之前便上床睡覺。90歲前,馬老每天都要到外面去散步1個小時,后來在醫(yī)生的建議下,他就不上街了,便購置了跑步機、扭腰機,每天堅持活動半個多小時。他還根據(jù)室內(nèi)健身的體驗,編寫了老年軟體操“十段錦”,順序是從頭頂?shù)侥_面,洗面、揉眼、搓臉、揪耳、敲腿……
百歲的馬老,身體健朗,只是耳朵有點背,可他帶著助聽器也能正常與人交流。當記者問及他為何如此長壽,他給記者念了他自己總結出來的《長壽三字訣》:“不言老、要服老;多達觀、去煩惱;勤用腦、多思考;能知足、品自高;勿孤僻、有知交;常吃素、七分飽;戒煙癖、飲酒少;多運動、散步好;知天命、樂逍遙,此可謂、壽之道。”如今,這首《長壽三字訣》已在老年朋友中廣泛傳播。
編輯/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