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解暑
——請君進碗消暑湯
中醫(yī)消暑歷史悠久,很早以前,人們就已經(jīng)懂得“食療”解暑的方法,那么古人是怎樣通過藥理來解暑的呢?古籍記載,古人避暑的方式中消暑藥湯是重要的一環(huán),在飲食方面也可搭配具有消暑功效的食材,可謂消暑與養(yǎng)生同時進行。
在清朝,伏天里選擇中草藥解暑是通行之法,《京都風俗志》記載,在伏天,有人煎熬蘇葉、藿葉、甘草等湯,稱之為“暑湯”,并在街上出售。這里的“蘇葉”,即紫蘇葉,中醫(y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能發(fā)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中老年人和兒童夏日飲蘇葉湯,可健脾補中。
夏季,普通百姓喜歡制作暑湯消暑,宮中的御醫(yī)也會開出消暑的中藥方子,如香薷湯、暑湯等湯劑,還有香薷丸、藿香正氣丸、清暑益氣丸等丸藥,早早地讓內(nèi)務府制作出解暑湯送到后宮各苑,今年大熱的后宮戲《甄嬛傳》中就有類似的情節(jié)。這些藥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扁豆、陳皮、茯苓、木瓜、滑石、甘草等。八月份是暑濕的月份,服用藿香、甘草、金銀花等中藥或湯劑有利于預防中暑和感冒。
明清以來,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蓮子湯。中醫(y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具有養(yǎng)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yǎng)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輕身益氣,身強體健。在清朝宮廷中,消暑冷飲的種類就有很多了,其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蓮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制成,冰鎮(zhèn)后吃起來不僅爽口,而且通身涼爽舒泰。
其實,飲食消暑從漢代就開始了。據(jù)《荊楚歲時記》載:“伏日進湯餅,名為消惡。”古人習慣稱暑氣為“惡氣”,“消惡”就是指消暑?!皽灐笔且环N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雖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能出一身大汗,從而帶走體內(nèi)的熱量,達到降溫的效果。所以,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消暑方法?,F(xiàn)在人們也可以通過吃一些熱氣騰騰的食物出身汗來消暑,但也因人而異,此方法只適合不愛出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