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朱紅根*,康蘭媛
(江西農業(yè)大學a 經濟管理學院;b學報編輯部,江西 南昌 330045)
農民工留城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上海、廣州、深圳724份調查數據
劉磊a,朱紅根a*,康蘭媛b
(江西農業(yè)大學a 經濟管理學院;b學報編輯部,江西 南昌 330045)
基于上海、廣州、深圳724份農民工調查數據,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考察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在農民工個體及務工特征變量中,性別對農民工留城意愿有一定影響,文化程度和務工收入影響顯著;在城市融合因素中,參加社會活動、與同事和朋友的關系、與本地人和鄰里的關系及本地人對農民工的友好態(tài)度均正向影響顯著?;橐鰻顩r、代際差異、是否簽訂勞動合同、城市居住時間及自我認同狀況影響不顯著。關 鍵 詞:農民工;留城意愿;影響因素; logistic模型
農民工已成為城鎮(zhèn)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研究農民工的流動特別是其中的留城環(huán)節(jié),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構建和諧社會,順利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學術界就農民工的遷移決策及影響因素開展了許多研究。總體上看,都是在考察性別、年齡等個體特征的基礎上[1-7],加入住房狀況、務工收入等社會經濟特征變量[8-9],綜合分析影響農民工遷移決策的影響因素。對于農民工留城愿意的強弱,有學者從就業(yè)能力[10]和社會資本[11-12]等角度探討,還有學者從社會制度的視角進行研究。例如,李楠認為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建立,能夠增強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留城意愿[13];王佃利等認為,統(tǒng)一城鄉(xiāng)戶籍制度是促進農民工城市融合的關鍵措施[14];王二紅等認為教育制度、社保制度和土地制度影響顯著[15]。
部分學者探析了農民工中弱勢群體留城意愿的強弱及其影響因素。例如,王毅杰等認為家庭背景和家長的言傳身教對流動兒童留城意愿影響顯著[16]。向華麗認為女性農民工融入渠道較男性單一,且其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務工收入等一般共性因素和個性心理因素[17]。劉華等認為文化程度、務工收入、土地面積及家人的態(tài)度對女性農民工留城意愿有一定影響[18]。
從研究區(qū)域看,既包括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又涉及經濟落后省份;既有基于全國范圍抽樣得出的結論,又有針對特定城市調查數據的分析結果[19-23]。
基于已有相關文獻對農民工遷移決策尤其是留城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建議,筆者擬根據東部3個城市的問卷調查數據,深入探究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因素,揭示其潛在需求,旨在為城市化的順利推進提供參考意見。
課題組于2012年7—8月期間組織課題組人員分別對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共發(fā)放問卷800份,收回有效問卷724份,有效樣本率為90.5%。調查內容包括農民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基本特征,擇業(yè)區(qū)域、擇業(yè)行業(yè)、擇業(yè)穩(wěn)定性、在崗時間等擇業(yè)特征,農民工對相關管理政策的滿意度評價以及農民工城市融入行為等內容?;谘芯康男枰P者選取其中的部分相關變量,包括農民工的個體特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婚姻狀況)、務工特征(進城務工時間、務工收入和簽訂勞動合同)和城市融合特征(參加社會活動情況,與同事和朋友的關系,與本地人和鄰里的關系,本地人對農民工的友好態(tài)度及自我認同狀況),用以分析其留城意愿的影響因素。
有效樣本數據中,選擇“一般或不愿意”長期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農民工有 542人,占74.86%,而選擇“愿意”留在城市工作的農民工有182人,占25.14%,可見,農民工長期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意愿總體上不強烈。這一情況與在重慶、江蘇等地調研得到的實際情況相符。從性別上看,男性占34.3%,女性占65.7%;農民工已婚率較高,已婚者接近六成;從文化程度上看,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數最多,占被調查總人數的51.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次之,占被調查總人數的四成;主要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主,超過了八成(82.5%),老一代農民工占17.5%;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超過八成,而未簽訂勞動合同的僅占15.6%;農民工的務工收入較低,月務工收入在1 001~3 000元區(qū)間的人占87.4%,3 001元及以上的人僅占12.2%;農民工外出務工時間較長,其在城市的平均居住時間為5.89年,居住時間為2~5年的人數最多,占45.0%。
表1顯示個體特征、務工特征和城市融合與農民工留城意愿的交互關系。
個體特征方面,性別和婚姻狀況變量與留城意愿之間不顯著。文化程度與留城意愿呈正相關,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留城意愿越強。初中文化程度農民工的留城意愿比例比小學及以下的農民工高出9.7個百分點,高中及以上的農民工比小學及以下的農民工高出 18個百分點。代際差異變量也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務工特征方面,勞動合同簽訂狀況與留城意愿呈負相關,但不顯著。務工收入與留城意愿呈正相關。2 001~3 000元收入組和3 001元及以上收入組農民工的留城意愿相同,均為 29.5%;其次是 1 001~2 000元收入組,留城意愿為19.9%;在1 000元及以下收入組中,均不愿意留城。城市居住時間與農民工留城意愿呈U型關系,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2年以下和2~5年居住時間組,有留城意愿的比例分別為28.1%和21.2%,6~9年居住時間組占26.8%,而10年及以上居住時間組占30.1%。
城市融合方面,參加社會活動與留城意愿呈正相關?!敖洺!眳⒓由鐣顒拥霓r民工中,超過一半者愿意留城。這比“一般”和“較少”參加社會活動的分別高19.8和32.9個百分點。與同事和朋友的關系與留城意愿呈正相關。評價結果為“好”、“一般”和“差”的,愿意留城的分別占31.8%、24.2%和20.3%,最高組與最低組相差11.5個百分點。與本地人和鄰里的關系與留城意愿呈 U型關系。評價結果為“差”的占 25.7%,“一般”的占22.8%,“好”的占31.1%。本地人對農民工的友好態(tài)度與其留城意愿呈正相關,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評價為“好”的,35.2%的愿意留城;評價為“差”的,18%的愿意留城,兩者相差17.2個百分點。自我認同狀況與農民工留城意愿呈正相關,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自我認同為“城市人”的,40.6%的愿意留城;自我認同為“農村人”的,18.7%的愿意留城,最高組與最低組相差21.9個百分點。
表1 個體特征、務工特征和城市融合與農民工留城意愿的交互關系
續(xù) 表
被解釋變量為農民工的留城意愿,結果有“愿意”和“一般或不愿意”兩種情況,為二元選擇變量,故采用二元 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其模型形式為:
根據上式整理得到:
上式中,iP表示第i個農民工愿意長期留城的概率,α為常數項,jβ為待估計的系數,Xj表示第j個影響農民工留城意愿的自變量。模型中各影響因素選取的具體變量及主要統(tǒng)計量見表2。
表2 模型解釋變量選擇及處理說明
續(xù) 表
運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所調查的724份農民工的相關數據進行了Logistic回歸分析,選定變量標準水平α=0.05。回歸方程經檢驗,模型的卡方分布值為 56.404,似然卡方檢驗結果 P<0.05,說明模型總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3)。
1.個體特征因素
(1)性別變量在模型中通過了 5%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負。這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女性農民工的留城意愿高于男性。其可能的原因是:第一,男性農民工作為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擔負著維持整個家庭生活的重任,其進城務工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農村家庭的生活狀況;而女性農民工進城主要是為了體驗城市生活。第二,按照女性“向上擇偶”的一般規(guī)律,女性農民工可以比較容易地嫁入城市,而男性農民工娶到城市女性(或外來留城女性)相對較難。
(2)婚姻狀況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一結果與前文預期不一致??赡艿脑蚴牵恨r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狀況整體上較差,已婚農民工和未婚農民工留城工作的經濟成本和心理成本差距較小,所以,婚姻狀況對農民工的留城意愿影響不顯著。
(3)文化程度變量在模型中通過了 5%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正。這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工,其留城意愿越強。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農民工的留城意愿發(fā)生比是小學及以下或初中文化程度農民工的1.359倍。這一結果與預期作用的方向一致,其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工,理論素養(yǎng)就越高,其職業(yè)起點相對更高,學習并掌握技能的速度也越快,在生活、工作和感情上能更快地融入城市,留城意愿也越強。
(4)代際差異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一結果與前文預期一致??赡艿脑蚴牵阂环矫妫弦淮r民工由于失業(yè)或就業(yè)壓力增大,返鄉(xiāng)意愿增強;另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就業(yè)機會的增加以及城市生活的巨大壓力都促使著新生代農民工返鄉(xiāng)就業(yè),其返鄉(xiāng)意愿增強,整體的留城意愿均不強。這也與前述統(tǒng)計結果(愿意留城的農民工占25.14%)一致。
2.務工特征因素
(1)簽訂勞動合同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一結果與前文預期一致。可能的原因有:第一,農民工的法律和維權意識不強,比較關心當前的工作收入,而忽視了勞動合同對工資的法律保障。第二,農民工進城的目的就是實現“收入最大化”,他們可能會為了更好待遇的工作而選擇“跳槽”,在這部分農民工看來,簽訂勞動合同限制了他們的流動性。這與楊守玉[6]的觀點基本一致。
(2)務工收入變量在模型中通過了 10%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正,表明務工收入越高,農民工長期留城的意愿越強,與前文預期結果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經濟收入是影響農民工留城意愿的重要因素。相對于農村,工資高的農民工更愿意在城市享受高質量的生活,而不愿意返回農村。
(3)城市居住時間變量對農民工留城意愿沒有顯著影響,與前文預期結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盡管隨著城市居住時間的變長,農民工低收入水平無法負擔高昂的城市生活支出,城市融入能力嚴重不足,導致留城意愿不強。
3.城市融合因素
(1)參加社會活動變量在模型中通過了 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正。這表明,參加社會活動越頻繁、交際范圍越廣的農民工,其留城意愿越強,與前文預期一致。其中,參加社會活動“多”的農民工留城意愿發(fā)生比是參加社會活動“一般”或“少”的農民工的1.927倍。其可能的原因是:農民工通過社會活動能夠結交到更多朋友,可以帶來心靈支持與感情慰藉,增強了其對所在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留城意愿相對增強。
(2)與同事和朋友的關系變量及與本地人和鄰里的關系變量在模型中分別通過了10%和5%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均為正,與前文預期一致。其主要原因是:社會融洽程度對農民工的定居選擇有重要作用。與同事、朋友及周邊鄰里關系處理得越好,農民工的社會融洽度越高,在務工城市定居的可能性也越大,長期留城愿意也越強。
(3)本地人對農民工的友好態(tài)度變量在模型中通過了 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正。這表明城市本地人對農民工的友好態(tài)度越好,其留城意愿越強,與前文預期一致。其中,評價友好態(tài)度為“好”的農民工留城意愿發(fā)生比是評價結果為“一般”或“差”的農民工的1.621倍。其可能的原因是:心理因素是影響農民工留城意愿的關鍵因素。城市居民的友善態(tài)度增強了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親切感”,促進其融入城市生活,更愿意留城工作。這一結果與王佃利等[14]的觀點類似。
(4)自我認同狀況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一結果與前文假設不符??赡艿脑蚴牵阂环矫妫晕艺J同狀況反映了農民工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期望;另一方面,農民工定居城市要經過生存理性、經濟理性和社會理性三個階段。即先完成初步的生存適應,接著要承擔城市高昂的生活支出,最后還要經受住城市制度、社會文化方面的排斥和沖擊。目前而言,這是一個艱難且長期的過程。李楠和吳興陸[1,13]也持有類似的觀點。
表3 影響農民工留城意愿的Logistic回歸分析
續(xù) 表
上述研究表明:第一,在個體特征因素中,性別和文化程度等變量對農民工留城意愿有重要影響。其中,相對于男性,女性農民工的留城意愿更強;文化程度對農民工留城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工,留城意愿越強。第二,在務工特征因素中,務工收入等因素對農民工留城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第三,在城市融合因素中,參加社會活動的情況、與同事和朋友的關系、與本地人和鄰里的關系及本地人對農民工的友好態(tài)度等變量對農民工留城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參加社會活動越多,與同事和朋友及與本地人和鄰里的關系處理越好的農民工,其留城意愿越強;另外,本地人對農民工的態(tài)度越友善,農民工的留城意愿也越強。
以上結論具有如下政策含義:第一,政府應繼續(xù)加大對農村教育事業(yè)的扶持力度,全面提高農民工文化素質,還要注重對農民工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提高其人力資本。第二,政府應致力于創(chuàng)造和增加就業(yè)機會,為農民工獲取工作和提高收入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第三,政府應多引導農民工參加社區(qū)活動,強化城市社區(qū)功能;農民工集中的企業(yè)要培育“團結友善”的企業(yè)文化;推進戶籍制度的漸進式改革,逐步擴大農民工的市民化待遇,讓農民工與市民互動交流,建立信任,提高社會關系網絡質量;加大在農民工居住社區(qū)“睦鄰友好”鄰居關系的宣傳力度;逐漸消除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間的隔閡因素,建立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生活環(huán)境,增強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友好態(tài)度和農民工在城市的歸屬感,促進其城市融合。
[1] 吳興陸,亓名杰.農民工遷移決策的社會文化影響因素探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1):26-33.
[2] 李強,龍文進.農民工留城與返鄉(xiāng)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2):46-54.
[3] 李珍珍,陳琳.農民工長期留城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南方經濟,2010(5):3-10.
[4] 索偉鏗,李洪玲,張改清.農民工長期留城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對鄭州市農民工調查的實證[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12):7 473-7 475.
[5] 陳昭玖,鄧瑩,申云.農民工就業(yè)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2):14-19.
[6] 楊守玉.農民工融入城市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廣州市農民工的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2(3):13-20.
[7] 張新民.農民工在打工地購房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1-8.
[8] 黃乾.農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影響因素——基于五城市調查的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30(4):21-27.
[9] 陳春,馮長春.農民工住房狀況與長期留城意愿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1(1):145-149.
[10] 羅恩立.就業(yè)能力對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響——以上海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2(7):97-102.
[11] 欒文敬,路紅紅,童玉林,等.社會資本、人力資本與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的研究綜述[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3(4):103-116.
[12] 劉茜,杜海峰,靳小怡,等.留下還是離開:政治社會資本對農民工長期留城意愿的影響研究[J].社會,2013,33(4):103-116.
[13] 李楠.農村外出勞動力留城與返鄉(xiāng)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0(6):102-108.
[14] 王佃利,劉保軍,樓蘇萍.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框架構建與調研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1(2):111-115.
[15] 王二紅,馮長春.外來務工人員長期留城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重慶市的實證分析[J].城市社會,2013,20(1):85-91.
[16] 王毅杰,劉海?。彝ケ尘芭c流動兒童的長期留城意愿——一項基于家庭教育內容的實證研究[J].南方人口,2008,23(4):38-44.
[17] 向華麗.女性農民工的社會融入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湖北3市的調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3,23(1):103-110.
[18] 劉華,蘇群.農村女性勞動力長期留城意愿實證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5(9):42-47.
[19] 尉建文,張網成.農民工長期留城意愿及影響因素——以北京市為例[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1):9-13.
[20] 王桂新,陳冠春,魏星.城市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影響因素考察——以上海市為例[J].人口與發(fā)展,2010,16(2):2-11.
[21] 鄭華偉,劉聰.農民工長期留城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對山東省菏澤市的調查[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0,33(1):98-102.
[22] 馬瑞,章輝,張森,等.農村進城就業(yè)人員永久遷移長期留城意愿及社會保障需求——基于四省農村外出就業(yè)人口的實證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1(1):55-65.
[23] 吳偉光,李世勇.農村勞動力入城生活境況及長期留城意愿——基于浙江省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12(11):104-109.
責任編輯:陳向科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igrant workers’ will of stay in city 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724 questionnaires from Shanghai, Guangzhou and Shenzhen
LIU Leia, ZHU Hong-gena*, KANG Lan-yuanb
(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Based on the nationwide survey data of 724 migrant workers, using the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igrant workers’ will of stay in city for a long tim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characteristic, migrant workers’ gender had a major impact on their will of stay in city for a long time, while educational level and income of migrant worker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t; among the variables related with migrant workers’ urban integration, these factors as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the relation with colleagues and friend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cals and neighborhood and the friendly attitude of the locals to them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ir will of stay in city for a long tim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ir marital status,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whether having labor contracts, length of stay in city and self-identity had not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will of stay in city for a long time.
migrant workers; will of stay in city for a long time; influencing factors; Logistic model
C912.82
A
1009-2013(2014)02-0041-06
10.13331/j.cnki.jhau(ss).2014.02.007
2014-03-22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2CJY05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163018);江西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11GL08)
劉磊(1988—),男,湖北天門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業(yè)經濟。*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