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要:軟土地基容易發(fā)生變形,在樁基礎施工過程中,使整個結構不均勻沉降,進而損壞結構。在軟土地帶進行建筑物施工時,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確保施工的安全性,同時實現建筑的使用性能。處理軟土地基的方法必須結合地基的實際情況,確保地基、基礎以及上部結構之間協調統(tǒng)一。本文通過對工程實例進行分析,闡述軟土地基上的樁基礎的施工技術,進而為軟土地基施工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軟土地基 橋梁 樁基礎 施工技術
在軟土地基橋梁樁基礎施工中,必須結合項目所在地的地質、水文條件,以及實地勘探結果,制定有針對性的施工技術方案。必須認識到軟土地基的危害性,在橋梁工程的樁基礎施工中,應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技術措施,以保障橋梁整體結構的安全性與穩(wěn)定性。在施工過程中,嚴格遵守施工技術規(guī)范與操作規(guī)程,確保施工質量達到預期目標。
1 橋梁樁基礎施工中軟土地基的處理措施
當橋梁工程位于軟土地區(qū)時,由于樁基礎的埋置深度較深,并且需要穿過軟土層,所以,嚴重的沉降現象一般不會出現。在路堤與橋頭的連接處,則要注意樁基礎沉降的問題,如果不能在施工中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將嚴重影響到橋梁工程的穩(wěn)定性、安全性與抗震性。因此,在橋梁樁基施工的軟土地基處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①在軟土地基的處理中,應注意前期的地質勘探結果與施工現場實地考察的有機結合,以制定符合實際的地基開挖與填充技術方案;②在軟土地基的處理中,應合理選擇相應的施工機械設備,特別是在地質條件較為復雜的施工現場,選用的機械設備必須注重經濟性、實用性與安全性;③在處理軟土地基的過程中,采用鋼筋砼箱形整體式結構對涵洞通道等進行處理,為了降低施工費用,可以適當擴大基礎。
2 軟土地基中橋梁樁基礎施工技術的應用實例
2.1 工程概況 某橋梁建設位于我國某市的高速路上,全段有兩座特大橋,樁基礎共有632根,其中樁基礎最深達70m,最淺為52m,樁基礎的深度大多數超過60m。工程的地質環(huán)境較差,多數處于軟土層地區(qū),其軟土厚度24m,液化類型的砂土深度為9m。從上到下橋梁工程的樁基礎依次穿過軟弱土層、黏性土層、中細砂土層、風化的巖石層等。
2.2 橋梁樁基礎的施工工藝 在施工設計的過程中,樁基礎的施工特征主要表現為:根樁基礎穿越深化軟弱層深度達24m,并且根樁基礎大部分為深樁基礎,其中最長達70m,工程作業(yè)量非常大。因此,在機械設備、原材料、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等方面,要求施工公司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對每一道程序進行嚴格把關。
2.2.1 選擇鉆機類型。根據工程項目施工現場的地質狀況,結合自身積累的施工經驗,進行鉆探和施工時,決定在上部的土層上使用先進的旋挖式鉆機,使用先進的沖擊鉆對工程下面的巖石層進行處理。
選用旋挖式鉆機,其原因主要是:①在自行移動的履帶式底盤上安裝該鉆機,進而便于根樁之間的移動,并且在幾分鐘的時間內就可以移動到位,進一步節(jié)約大量的移動時間。②該鉆機的底盤能夠自動伸縮、調整等,通過操作板可以顯示塔的垂直度、鉆機的深度等。為了提高鉆進的效果,可以對自動垂直的鉆機以及安裝導向桿的鉆桿等進行導向。③在鉆進速度方面,旋挖式鉆機比較快,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形成鉆孔,同時能夠根據土層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鉆頭。
在土層和石層的分界處,旋挖機鉆進行時,在這種情況下,將旋挖鉆機移動到下一根樁,通過使用25t的大型汽車,與旋挖鉆機相互配合,鉆到指定的位置。與沖擊鉆相比,在巖石層由于旋挖機沒有速度優(yōu)勢,根據工程的地質狀況,先后需要穿越較強的風化層、較弱的風化層等,并且穿越的巖石層比較厚,為了確保施工的安全和進度,所以采用一根樁換機鉆孔的方法。
2.2.2 平整施工場地。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為使質量得到保證,在軟土層地基上施工,需要確保施工場地的平整性。由于鉆機位于軟土層地基上,受軟土層地基承載能力較低的影響和制約,在施工過程中,容易導致鉆機發(fā)生偏移,甚至出現下沉等,進一步造成鉆樁位發(fā)生偏移。在實際的施工過程當中,樁基的偏位是很嚴重的,對于這種地基,采取拔除雜草等措施,進一步保證底座和頂端處于平穩(wěn)的狀態(tài),根據地質的現實情況,換填石頭碎屑進行填壓,同時做好排水處理,避免發(fā)生泄漏,引發(fā)事故。
2.2.3 鉆孔的注意事項。為了確保成孔質量,在做鉆孔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首先在中心距離5m內,鉆孔作用往往發(fā)生在澆筑完成一根樁的混凝土24h后。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受根樁深度較大的影響,為了防止發(fā)生斷絲現象,需要加固樁的鋼絲繩。對于進入的尺度,在開始鉆孔時需要控制好。對于軟土層來說,由于容易發(fā)生踏孔現象,在鉆孔過程中,需要輕輕地下壓,采用低檔慢速的方式進行。在粘土、沙礫風化巖石層中進行鉆進時,由于這類土層硬度相對較大,可能會出現鉆頭跳動的現象,使得鉆頭容易偏離鉆孔,甚至損壞鉆頭。
2.2.4 做好超前鉆。因為施工過程中,個別鉆孔位的樁底會出現夾層,這是需要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狀況,實施超前鉆,當鉆至孔位樁徑以下時,然后根據地質狀況對根樁的長度進行確定。如果這種情況沒能提前發(fā)現,該問題等到檢測時才發(fā)現,將會很難處理,質量也無法得到保證。
2.2.5 做好清孔工作。第一次的清孔施工在成孔工作驗收之后實施。要使用換漿法進行清孔工作,就是完成鉆孔后,提升沖錘,距離鉆孔底部大約20cm,利用相對密度較小的泥漿進行施壓,通過置換,將鉆孔里面的密度較大的泥漿和一些鉆渣利用相對密度較小的泥漿代替。在進行清孔的過程中,相關的試驗者要將孔底內部的情況進行及時準確地反映,防止加入的置換水過多,造成泥漿沉淀。
2.2.6 鋼筋籠的施工。在制作鋼筋籠的過程中,由于樁基礎較長,一方面需要遵守設計圖紙的要求,另一方面對鋼筋籠加強對接、焊接工作,同時與根樁的位置中心相吻合,使用雙面焊接對節(jié)與節(jié)之間的連接處進行處理,并認真檢查,對焊接的質量進行嚴格控制,避免出現漏焊或焊接不合格的現象。
2.2.7 混凝土的施工。為更好地減少泥漿的沉淀量,樁身澆筑之前應使用導管對鉆孔的底部予以擾動。進行二次清孔時,需要對孔底的標準高度進行復測,對泥漿的沉淀厚度進行檢查,判斷是否滿足澆筑要求。由于樁基礎較深,所以在澆筑過程中,盡量減少澆筑時間,進行及時澆筑,確保澆筑的連續(xù)性。
3 在軟土地基上進行樁基礎施工發(fā)生的事故與預防
3.1 施工中發(fā)生掉鉆 掉鉆的原因主要表現為:鋼絲繩不能滿足高強度要求,在鉆進過程中,強提硬扭、鉆頭接觸不良等。為了避免發(fā)生掉鉆事故,在鉆進過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則:選擇的鋼絲繩材質要好,根據鉆孔深度計算鋼絲繩的承受能力。
3.2 孔位不正、縮孔現象 在鉆機場地方面,其硬化沒有達到打樁機的要求,在鉆進過程中碰到較大的石塊,存在傾斜度軟硬土層交界造成鉆頭受力不均和操作不當等因素是導致鉆孔縮孔、偏斜的主要原因。施工中應按要求硬化好鉆進場地。
3.3 斷樁的預防措施 實際施工中,樁基礎澆筑時間比較長,若混凝土坍落度沒有控制好或沒能及時供應混凝土,都能造成樁基砼流動性減弱使灌注時翻漿不到位而導致斷樁事故。如沒有控制好泥漿濃度,在實施軟土層灌注時會導致軟土層塌陷事故,使質量得不到保障。為杜絕此現象的發(fā)生,在施工過程中,應盡量減少高溫環(huán)境下施工,合理安排施工,加強攪拌工作,配置充足的運輸機械,做好混凝土監(jiān)管試驗工作。
4 結束語
加強軟土地基橋梁樁基施工中相關技術的研究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直接關系到工程項目的整體質量與安全性。技術人員應做好施工質量的控制工作,杜絕質量事故的發(fā)生。技術人員只有認真分析、共同探討,堅持科學的態(tài)度,施工隊伍規(guī)范施工,最終工程才能保證質量如期完工。
參考文獻:
[1]高善峰.淺談樁基施工技術發(fā)展概況及未來趨勢[J].中國科技信息,2011(7).
[2]李凱峰.淺談公路軟土地基處理[J].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1.
[3]蔡文盛.軟土地基鉆孔灌注樁施工質量通病與防治[J].探礦工程,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