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士蘭
【中圖分類號】
R826.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267-01
靜脈輸液作為一種常規(guī)的治療手段,在臨床藥物治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輸液注射量大、給藥時間長、配伍復雜及客觀或主觀上在輸液過程中的失誤,均有可能導致不同程度不良事件的發(fā)生,臨床上由此引發(fā)的醫(yī)療糾紛也不在少數。“輸液不良反應”系輸液引起的或與輸液相關的不良反應的總稱,習稱“輸液反應”,有時臨床上也稱之為“熱原反應”。但嚴格地說,“熱原反應”只是輸液不良反應的一個部分。盡可能全面的認識靜脈輸液可能引發(f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原因和加強防范措施,有助于減少醫(yī)患糾紛的發(fā)生。
1 輸液不良反應的分類、癥狀及臨床處理原則
1.1 分類: 最常見的輸液不良反應是熱原反應,其他尚有熱原樣反應,菌(細菌、芽胞、真菌)污染反應,過敏反應等。一般急性不良反應易于引起臨床重視,值得注意的是微粒等引起的慢性不良反應,如肺栓塞等,一旦發(fā)生,往往處理棘手。
1.2 癥狀:常見癥熱有熱原反應及熱原樣反應所致的發(fā)熱、寒戰(zhàn)、嘔吐等。不同類型的輸液不良反應可能具有相似的癥狀,特別是在反應較輕的時候往往難以區(qū)別。全面了解輸液反應癥獎并進行分析,有助于正確判斷和進行臨床處理,如蕁麻疹提示過敏反應;不安、驚厥、腦水腫提示水中毒等。
1.3 臨床處理原則:一般是停止輸液,分析癥狀,對癥治療,及時搶救,查找原因,杜絕再發(fā)。
2 輸液不良反應的直接誘因
2.1 內毒素:又稱熱原,系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主要成份脂多糖,可誘發(fā)熱原反應。內毒素具有耐熱性、濾過性、水溶性、不揮發(fā)性等特點。一般在細菌死亡之后,破壁而出,誘導產生內源性熱原,作用于體溫調節(jié)中樞而導致發(fā)熱。與微生物污染密切相關。
2.2 微粒:多為不能代謝的物質。直徑在50mm以下時,人眼不能發(fā)現,因此,澄明度合格的注射液不一定意味著微粒合格。注射液中的微粒已經鑒別出來的有碳黑、碳酸鈣、氧化鋅、纖維素、紙屑、粘土、玻璃屑、真菌、真菌芽胞和結晶體等。大量微粒是引起慢性輸液不良反應如肉芽腫、肺栓塞等的重要原因。
2.3 理化性質:包括pH、滲透壓等。注射劑的pH及滲透壓要求與血液相等或接近,雖然人體有一定調節(jié)功能,但相差太大易致血管疼痛、靜脈炎等。如過多過快輸入低滲液體,或單純葡萄糖,易引發(fā)水中毒,表現為腦水腫和細胞腫大。
2.4 活菌污染:活菌包括各種細菌、真菌類及芽胞等。一旦染菌,注射液可能出現霉團、渾濁等,但也可能肉眼不能發(fā)現。使用的后果是嚴重的,輕者輕度熱原反應,重者可致膿毒癥,敗血癥,內毒素中毒甚至死亡。
3 輸液不良反應的人為因素
3.1 輸液質量:系生產輸液某個環(huán)節(jié)或若干環(huán)節(jié)質控不嚴所致。一般有原材料不合格、注射用水不合格、工序安排不合理、包裝不嚴、消毒不徹底等。輸液質量是與輸液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密切相關的重要因素之一,帶入致病因素包括內毒素、致敏原、微粒、活菌等。
3.2 貯存運輸:系大輸液在貯存和運輸中,瓶與瓶直接堆壓、露天放置、大力裝卸等,使瓶壁產生裂紋而致包裝不嚴,引起活菌污染。
3.3 處方配伍:藥物配伍禁忌有很多方面,目前醫(yī)護人員對藥物配伍引起藥理變化、外觀變化及穩(wěn)定性下降等比較清楚,但對配伍所致輸液不良反應增加卻了解不多。經有關人員研究,配伍致輸液不良反應增加一般是通過下列途徑:①內毒素加和,②微粒加和,③微粒倍增(總數超過原數加和),④pH變化,⑤滲透壓變化,⑥主藥結構變化等。近年來,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微粒倍增致熱原樣反應的現象日益受到關注。
3.5 輸液過程
3.5.1 輸液器具:一次性輸液器的應用,有助于克服從輸液器具帶入熱原的現象。但在使用中,應注意其中包裝的密封性。另處,不合格一次性輸液器在市場上并未絕跡,因此,把握進貨渠道,防止因輸液器不合格引發(fā)輸液不良反應仍然十分重要。
3.5.2 消毒液:消毒液質量易受光線、空氣及其操作的影響,同時使用時間過長也可影響消毒液的質量。濃度過低可影響其消毒作用,并有可能導致細菌污染誘發(fā)輸液反應,因此要經常更換,不能反復使用。
3.5.3 輸液準備:有報道,輸液準備時給輸液帶入的微粒與進針的針號及次數有關,小號針頭進針2次,膠塞落屑達42.3%。另入,因醫(yī)護人員人手緊張,注射劑啟口加藥后放置時間過長,超過數小時,致使藥物分解(如青毒素)產生致敏原或污染的極少量微生物繁殖而誘發(fā)不良反應。
3.6 環(huán)境條件:環(huán)境條件可以加重或減緩操作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病室的清潔衛(wèi)生可明顯減少輸液時洗氣過程熱原和微粒的引入。啟口加藥放置時間過長,在夏季高溫條件下危害更大。但若操作者考慮到這一影響而將啟口輸液放置冰箱,或冬季在無空調設施下給病人大量輸液,又有可能因低溫輸液而致血管痙攣、寒戰(zhàn)等。
3.7 輸液的濫用:某些醫(yī)務人員為了迎合患者的期望或為了經濟利益,不恰當的應用輸液療法,或不恰當的補充營養(yǎng)物質,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成為輸液安全的一大隱患。
3.8 患者因素:輸液一般用于血容量不佳,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腹瀉、燒傷、休克、高熱等患者。有些癥狀與輸液不良反應相似。臨床上要注意兩者的區(qū)別,如混淆,有可能因繼續(xù)輸液而加重不良反應,或因停止輸液而加重病情。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輸液質量指標是一個限量,內毒素、微粒數量等于零且pH、滲透壓與血液相等的輸液是不存在的。因此,對于危重病人、虛弱病從、高敏體質、老年患者,即使輸液質量合格,臨床應用正確無誤,仍應注意輸液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可能。
4 防范對策
4.1 堅持合理用藥:醫(yī)生應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癥和配伍禁忌,原則上能用口服藥達到治療目的則不用注射劑,同時避免不適當地補充營養(yǎng)物質。藥師需認真審核處方后完成調劑,要積極參與藥學服務,做好藥物信息傳遞工作,準確地向醫(yī)護人員做好相關宣傳。
4.2 堅持查對制度:護士要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配藥時要檢查輸液和所加藥物的名稱、規(guī)格、效期、劑量、澄明度、瓶蓋是否松動、瓶身有無裂紋等,核查藥物配伍禁忌和過敏試驗;認真做好四查十對,仔細填寫輸液單。
4.3 嚴格無菌操作:從配藥到輸液的整個過程要有嚴格的無菌觀念,同時避免微粒污染。
4.4 建立輸液不良反應反饋制度:醫(yī)護人員發(fā)現不良反應要及時報告,加強與藥師的溝通,經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委員會分析總結后將結果及時向臨床科室反饋,必要時加強對相關藥品的集中監(jiān)測,防止不良反應重復發(fā)生。
總之,臨床輸液不良反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強對醫(yī)護人員的輸液安全教育和管理、減少因輸液不良事件可能引發(fā)的醫(yī)療糾紛已成為醫(yī)療機構管理工作中的當務之急。要降低其發(fā)生率,有賴于醫(yī)、藥、護的密切結合,加強監(jiān)控和管理力度,做到全面控制輸液質量,并在做好醫(yī)療服務、護理服務之外,重視藥學服務的作用,使輸液的應用真正能提高病人的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