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溢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小區(qū)景觀休閑設施設計
劉洋溢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公共設施的要求逐漸提高,小區(qū)休閑設施的設計也逐漸受到了重視,休閑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作為現代社會一種全新的生活形態(tài),為人們在工作以外個人興趣的充分發(fā)展、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心理素質的合理完善、人格精神的現代化乃至社會群體意識的現代化,提供了現實的條件和實施的載體。相應的城市景觀小區(qū)休閑設施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小區(qū)景觀;休閑設施;休閑行為
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觀念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單純的追求一套住宅,逐漸轉向追求高的生活質量和更舒適的生活方式。這種轉變伴隨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活動熱情,一方面要求更多的休閑活動區(qū)域,另一方面也要求休閑活動質量的提高,這個質量的提高包括居住區(qū)戶外提供更多的休憩設施。由于設計過于形式化,在許多居住區(qū)中,休閑設施設計往往成為商業(yè)銷售的噱頭。休閑設施被過分的強調視覺效果而忽視了居民的行為需求。例如有些景觀小區(qū)的休閑廣場,在景觀營造方面頗費心思,但卻完全沒有考慮居民在其中活動的可能,缺乏人文關懷,休閑設施的設計必須要使人在使用過程中感到舒適。但目前的休閑設施設計并為將使用者放到首位,很多設施還缺乏對個體的關心。如缺乏為殘疾人、老人、童車提供使用方便的設施;冰涼的座椅等等。缺乏個性,目前大多數居住區(qū)中,缺少適合當地自然環(huán)境、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符合當地人們生活方式的休閑設施。
(一)休閑行為
人的行為是從感覺、知覺、認知到空間行為的一系列過程,是將人和設施連接為整體的重要紐帶。休閑設施是適應人們休閑生活需要發(fā)展起來的,功能實用、使用舒適的休閑設施更是強調以人為本。因而以人的休閑行為作為基礎,從休閑活動的角度入手,是對小區(qū)景觀休閑設施適用性研究的重要途徑。
(二)休閑心理感知
小區(qū)景觀休閑設施適用性的研究是以居住區(qū)休閑環(huán)境中的人為出發(fā)點,以人與設施相互作用的程度、性質來探索休閑設施的適用性問題。當人與設施接觸時,便會通過視覺、聽覺等來感知設施,產生設施的認知,進而產生行為的欲望。人對設施的感知包括空間形態(tài)和場所特質,空間形態(tài)的把握產生方向感,場所特質的感知產生認同感。感知是通過人在活動中的環(huán)境心理體驗,而逐漸形成和深化的。
(三)自然環(huán)境
人類建造的居住區(qū)總是被廣闊的自然環(huán)境所包圍,居住區(qū)所處的地理位置(如山谷、濱河、沿海)、地貌(如山丘、河流、平原)、植被(如樹林、草地),以及氣候(如氣溫、日照、風),都對休閑設施設計產生影響。
(一)休閑設施設計
以人為本,人是休閑設施使用的主體,休閑設施適用性設計本身就是要研究如何讓設施更加舒適、適用。因此小區(qū)景觀休閑設施適用性設計的首要原則就是以人為本,創(chuàng)造宜人的休閑設施。(如果沒有人的接受活動,沒有人在其間的生活,休閑設施猶如一個沒有演出者的舞臺,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休閑設施的設計應當以人為中心,這個“人”不只是生理意義上的人,更是社會的人,有情感的人,是需求豐富的人,是處于一定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人。只有充分考慮到人的特征,從人的角度出發(fā),滿足各種人群的不同戶外活動需求,才能設計出使人們使用起來更方便、更舒適的休閑設施,從而提高人們整體的休閑生活品質。
(二)休閑器械設計
休閑器械是居住區(qū)覆蓋面最廣的休閑設施,起著提供健身、娛樂、美化環(huán)境和形成景觀等作用,主要包括健身器材、兒童游樂設施以及雕塑、燈具等小品。
休閑器械的造型設計造型是空間形狀與審美藝術的結合,也是形狀與姿態(tài)的綜合,包括比例、尺度、韻律等審美觀念載體,休閑器械作為人們鍛煉健身的物質載體,具有很強的功能性。
休閑器械的色彩設計,休閑器械的色彩設計是設施適用性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色彩能夠強烈而迅速地訴諸人的感覺,它對表現休閑器械的質量、增強休閑器械的吸引力、提高休閑設施的使用效果和創(chuàng)造舒適的使用環(huán)境等起著重要作用。休閑器械色彩設計主要包括色相的明度、純度以及色彩對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影響。色彩給人的感受是強烈的,各色彩有其不同的性格傾向,不同的色彩和色彩組合都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1]馬惠娣.人類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閑——歷史·文化·哲學的視角[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1.
[2]劉士興.居住行為與室外環(huán)境設計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碩士論文,1997.
[3]立本.居住區(qū)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環(huán)境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4]張一兵著.西方人學第五代[M].上海:學林出版社.
[5][美]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譯.大眾行為與小區(qū)設計[M].第一版.北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
[6]王琪延等著.城市居民的生活時間分配[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7]白德懋.居住區(qū)規(guī)劃和環(huán)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3.
J05
A
1005-5312(2014)14-00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