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娟
摘 要: 小學語文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平常又最重要的過程,是語文閱讀的起點,是語文教師指導學生理解、分析語文課文的必要手段,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啟發(fā)。作者將蘇教版小學語文的朗讀與其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相結合,使學生在享受朗讀的過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朗讀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朗讀教育 教學評價
蘇教版小學語文朗讀過程就是學生理解的過程?!皶x百遍,其義自見”?!墩Z文課程新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每一個學生的個體行為,不要讓語文教師的分析講解取代學生個體的自我閱讀實踐,而應該是學生主動地閱讀,并在此過程中發(fā)散思維、感悟情感,進而收獲思想的碩果。因此,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讀”有著重要的地位,筆者嘗試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有效的朗讀培養(yǎng)策略,以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促進學生發(fā)展。
一、符合學生心理的朗讀教學評價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在課文朗讀過程中應該投入感情,模擬語言情景,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能實現(xiàn)郎讀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有機結合。所以,朗讀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培養(yǎng)學生把握課文內容能力的必要途徑和手段。然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卻普遍存在不好的現(xiàn)象,如課堂上有的學生不想舉手朗讀;有的學生朗讀時面紅耳赤,聲音很小……都說明學生對于朗讀缺乏興趣。
筆者認為應該有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適當?shù)脑u價過程和方式,用以促發(fā)學生想朗讀的心理。如對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朗讀效果好的學生給予肯定評價:“朗讀得真棒!”“你讀出來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聽你朗讀課文就是一種享受!”“請你再讀一遍,讓大家學習學習!”“多美妙的聲音呀,老師覺得,你長大后會是一位優(yōu)秀的播音員!”
又如評價學生朗讀不夠好的時候,要含蓄而鼓勵:“你朗讀很有感情,如果把字音讀準,就更好啦?!薄澳愕囊糍|真不錯,若是聲音再大些,效果會更好。”如此一來,學生會不斷地在朗讀過程中思考、體會,而又在聽的過程中對照、分析,這樣就會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體現(xiàn)學生朗讀的價值。
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評價語言,使學生受到鼓勵和感染,進而形成極大的表現(xiàn)欲,催生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原動力,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教學過程的高潮。
二、活用機智,換位思考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準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所以瑯瑯書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以讀促講、以讀促答,目的就是促進有效教學。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質量呢?筆者以為: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朗讀的時間交給學生,同時體現(xiàn)語文教師的主導作用,積極創(chuàng)新指導,提升學生的朗讀質量,并在其過程中發(fā)散思維、感悟情感,從而收獲思想的碩果。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的《江南》時,學生很容易讀這首詩。學生的朗讀是“江——南——可——采——蓮……”,這樣“慢悠悠”拖得很陶醉,“說唱”得有模有樣。這時,執(zhí)教教師大聲說道:“同學們,老師也來讀一讀,大家好好評價一下,好嗎?”學生悉心地傾聽著。這位教師卻有意用學生剛才朗讀的聲調朗讀了一遍,這時學生踴躍舉手評價老師的朗讀。有的說:“老師,你讀得很慢?!庇械恼f:“你像在唱歌?!边€有的說:“你和我們朗讀的一樣?!边@就是老師與學生互換角色,換位思考與評價。學生一定會抓住表現(xiàn)機會。接著老師就讓學生矯正和示范。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學生找到自己朗讀中的問題,并提出修正想法。接著教師進行了標準示范,再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效果顯著。最后,在大屏幕上展示魚兒戲蓮葉的圖片,圖文并茂,讓學生欣賞和感悟采蓮人愉悅的采蓮心情。所以,在朗讀教學評價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地示范指導,使學生找到自己朗讀訓練中的長處和問題,不斷地改進,進而提升朗讀質量和水平。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這樣贊道:“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边@說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藝術的魅力。教師對于學生朗讀的評價,應該關注每位學生的切身感受,適當?shù)胤糯髢?yōu)點、肯定優(yōu)點,讓學生心情舒暢,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表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和睦、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教師的點撥評價中學習交流,在交流學習中發(fā)展、進步和提高。
小學語文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平常又最重要的過程,是語文閱讀的起點,是語文教師指導學生理解、分析課文內容的必要手段,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啟發(fā),使學生在享受朗讀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