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招商騙局的背后,通常都有一個狡猾的團隊在通力合作,直至將目標誘入陷阱,不得脫身。對于想要進入服裝行業(yè)的投資者來說,如何識別服裝加盟騙局、捂緊自己的錢袋子就顯得尤為重要。
借殼上市
戴上“國際化”的帽子,假造名牌,虛構一套商業(yè)模式,實則是一個空殼。這樣的騙子公司在招商時往往都宣傳自己是某某國際連鎖機構,是來自日本、韓國、法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的著名國際品牌。
事實上,很多騙子公司在執(zhí)照手續(xù)上是沒有漏洞的,注冊公司是他們設下騙局的第一步。這相當于千門八將里“正將”擺好的騙局。這些公司的國際背景通常是這樣操作的:在國內注冊一家公司,不久之后,又在香港注冊一家同名企業(yè)集團。比如,在北京注冊“北京藍天白云國際服裝有限公司”,到了香港就注冊成“香港藍天白云國際時裝企業(yè)集團”,或者掛上一個其他國家的背景,叫做“韓國藍天白云國際時裝企業(yè)集團”。
因為香港對企業(yè)的名稱注冊干預不是很嚴格,所以有百分之八九十的類似的公司都是在那里注冊的。之后,他們往往會接著注冊一個行業(yè)協會或一個集團總部,注冊一個“香港服裝行業(yè)協會”、或者是”法國國際時裝行業(yè)協會”;總部集團則叫做“藍天白云企業(yè)集團中國區(qū)連鎖總部”。也有的公司壓根就沒有注冊,宣傳上卻仍打出此類旗號。
為了證明公司的真實性,該公司往往會出示一些國際品牌或公司給他們的品牌經營授權書,為了糊弄人,這些授權書多是英文的,但其中有很多破綻,比如仍然沿用了中國人的簽章習慣,而外國相關文件認的是主管簽名。當然,幾年下來,這些連鎖加盟騙子也在不斷地升級,他們明顯的漏洞也在不斷地被填補。
【拆招】
投資者要想判斷對方是否只是個“洋”外殼的有效方法有幾個:一是,查看公司注冊地以及注冊時間,越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國,注冊時間越短,騙局的可能性越大;二是從多種渠道搜集該公司的資料,其中,互聯網是最便捷的渠道;三是,到公司總部考察,考察總部是否有外籍員工,如果沒有,騙局的可能性較大。
如果要證實該公司是否為國外品牌在國內代理或加盟商,可以查詢國家商標庫,這些品牌要進入中國,就肯定會提前注冊商標。
大肆宣傳
有了國際背景,騙子公司便開始對品牌進行渲染和夸大。比如,有些服裝企業(yè)找來一位很普通的香港設計師,稱其國際知名;或者說這個服裝品牌歷史悠久,在國外幾百年來長盛不衰……
其次是夸大利潤與賺錢速度。招商類網站、地方衛(wèi)視等媒體上經常可以見到鋪天蓋地的加盟廣告,語言都極具誘惑力。一些穿得光鮮亮麗的加盟商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潛臺詞就是:我掙錢了,掙得不少,你加盟后肯定賺錢。
另外,有的公司還打出“零加盟費”的幌子,并免費贈送首批貨物。等銷售額達到一定數量后,還宣稱返還加盟費、保證金、報銷裝修費等。
最后,有些還要讓明星助陣。她們吃準了公眾對明星的信任度——明星都代言了,能有假嗎?事實上,明星大多不會去實地考察,只要營業(yè)執(zhí)照是真的就行了。
【拆招】
當你對一個新興的加盟項目感興趣后,應當立即深入地去了解這個市場,比如了解加盟一個品牌至少要投入的資金等。結論如果與廣告相符,可先打電話咨詢。打電話一定要找到老板或直接負責人。與負責人通過電話時,要廣泛探討和多方咨詢,看他是否非常內行、解釋和回答問題是否誠懇、合理。
如果你問他們有沒有什么成功的加盟店,在什么地方,有沒有電話,騙子公司是不會告訴你的,統一的回答方式就是來公司現場考察,要不然告訴你的就是離你比較遠的城市,他們的目的就是不想讓你從其他渠道了解情況。
誘敵深入
目前,服裝類的騙子公司多集中在北京、廣州、武漢、鄭州等城市。據業(yè)內人士介紹,在北京,這些公司大多集中在海淀區(qū),西客站附近較多。
這些公司大多租用寫字樓,裝修豪華,人來人往,各類資料齊全,員工忙碌,給人造成頗有實力的感覺。當投資者電話咨詢時,這種公司都會極力要求他們到公司總部考察,這招實際上是“誘敵深入”,很多受騙者事后都回憶說,一到了所謂的公司總部,負責招商的工作人員就會侃侃而談,投資者在一番語言轟炸中,就很快簽訂了加盟合同,交付了保證金。
值得注意的是,絕大部分帶有欺詐性質的企業(yè)都聲稱有自己的直營店、加工工廠。實際上很可能是委托加工、貼牌的產物;甚至有些是從批發(fā)市場買回來后貼上自己的牌子。而他們宣稱的直營店,各項手續(xù)也齊備。他們還吹噓自己的工廠規(guī)模多么大、設備多么先進。但如果你提出要去參觀,他們就會找很多借口推諉。搞地差是他們的慣常做法,比如總部在北京,他說自己生產基地在廣東;或者他們會把你帶到庫房,告訴你這是工廠,加盟者一不留心就中招了。
他們還會打人情牌、心理戰(zhàn)。只要加盟者來考察,接待人員就分外熱情,你沒付保證金之前,說什么他都會答應你。為了夸大利潤,他們通常會找些例子給你算個公式——除去房租、水電等成本,你一定能賺多少錢。而實際上,這種算法根本不科學,他根本沒有考慮是否與你所在地域的消費能力、個人經營情況吻合。而類似“再晚一步就把名額給別人了”之類的說辭誘你入套,更是屢見不鮮。
【拆招】
赴公司考察要注意幾個誤區(qū):首先是公司場面大并不說明問題。合理、適度才是真實可信的;其次,不要被高檔接待搞暈。第三,要學會運用反向思維,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觀察和思考問題。各種步驟設計和運作模式是否真實、合理、負責,是短期行為,還是長期合作,是否平等而公正地對待合作伙伴;第四,要在沒有公司人員陪同的情況下去考察所謂的“直營店”,仔細觀察店鋪的裝修、貨品陳列、工作人員的態(tài)度及銷售狀況。
還有一點要提醒廣大加盟者的,不少騙子公司都要求匯款到個人賬號而非公司賬號,他們的說辭一般是,這樣會少交稅。實際上,這完全不符合財務制度和法律規(guī)定。
甕中捉鱉
錢到手后,這些騙子公司的丑惡嘴臉就漸漸地暴露出來。
先是斷了后續(xù)服務。前期咨詢時承諾的全套支持,變成隨便找來一些所謂的培訓資料,用極短的時間培訓加盟商,其實就是讀一遍,這對后期的加盟店經營根本不會有任何作用。等到加盟店開業(yè),出了問題找到他們,他們是能推就推。
供貨方面更是問題百出。這些機構不少實行網上訂貨。他們給加盟者一個用戶名和密碼,登陸后選貨付款。網上都是些經過處理的圖片,下面標注顏色、質地、款式、大小等,但最后發(fā)給加盟商的往往是次品或大路貨、滯銷貨。想退貨,合同里規(guī)定的退貨條件卻很苛刻——包裝、標簽一點不能損壞。即便答應了你的退貨請求,他們也一直拖著,不給驗貨、不給說法。而有些沒有采用網上訂貨交易模式的機構,自稱擁有完備的配送體系,可勉強送了幾次后,就蹤影全無了。
等到加盟商發(fā)現上當,要找他們追討保證金等費用時,他們卻是一點不擔心,因為合同里人家早就下好了套兒,里面都是單方面約束加盟方的條款,他們盡可以瀟灑地在河邊走而不濕鞋,只有可憐的加盟者需要承擔違約的責任。
【拆招】
一旦出現類似糾紛,投資者可以根據情況,依靠盟主信息披露不實,甚至虛假廣告宣傳夸大,以及虛假合同顯失公平、商圈保護不利、產品款式不足、質量不好等問題,以合同無效、可撤銷、違約其一為訴訟請求起訴騙子公司。但“一切訴訟都要以加盟合同為基準,而且證據最重要?!庇捎诂F在整個加盟連鎖行業(yè)不規(guī)范,加盟者在一開始接觸項目時,就應該注意及時保留相關材料,以防萬一。主要包括:最先看到的招商廣告、從總部獲得的宣傳材料、和總部接待人員洽談加盟事宜時的錄音、合同文件、進貨發(fā)票、憑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