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明
摘 要: 文學作品以具體形象表現(xiàn)生活,以熱烈的生活情趣吸引讀者。不同的作品以不同的藝術個性和表現(xiàn)手法,融入了作者獨特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在給學生解讀文學作品時,要努力尋找個性美點,挖掘作品內涵,感悟作品情景,培養(yǎng)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運用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才能完成語文新課標所賦予的任務。
關鍵詞: 文學作品 個性之美 解讀方法
文學作品以語言為工具,以各種文學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達作品對人生、社會、自然的認識和情感,以喚起人的美感,給予人的藝術享受和有益的啟示。它與非文學性現(xiàn)代文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對文學作品的教學不能泛化解讀,不能異化為考試的工具,而背離了新課程標準對中學生提出的閱讀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會;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比绾巫寣W生走進文學作品,從各個層面和不同角度完成解讀文學作品的任務,提高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師商榷的一件事。為此,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嘗試和比較,認為結合生活體驗,尋找個性美點,感悟文學作品,是提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力和完成文學作品教學任務的較好渠道。
一、尋找語言之美
面對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幾十篇文學作品,尤其是選入教材中的優(yōu)美古詩文,如何讓學生閱讀、領悟和獲益,達到工具性和文學性兼收并得的效果,為師者必須做到匠心獨運,不能僅靠簡單的翻譯和耗時費力的盲目背誦。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具有雙重目標,一是語言教育目標,二是文學教育目標,其中語言教育目標是首要目標,這是由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的[1]。然而詩的語言又是“對普通語言有組織的違反”(摘自俄國詩學家雅各布森的《何謂詩》),呈現(xiàn)出一種不合常理的“非邏輯”特征,由此造成一種語言的疏離與陌生感,使本來熟悉的對象變得陌生,阻斷了我們對語言的習慣化感知方式,延長了感知過程,從而讓讀者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了藝術的新穎別致,獲得了獨特的審美感。例如,杜甫詩歌“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便是典型的例子,按照一般語言規(guī)則這句話不合邏輯,不可理解,但在詩歌中卻能達到特殊的表現(xiàn)效果[2]。基于詩的語言表達非常理性且又承載、濃縮作者情感的這一特殊性,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我認為首先必須從語言入手,尋找語言美點,讓學生咬文嚼字,感“語”悟“文”,入境怡情,內化提升,產生情感共鳴,尋找藝術美感。如教《春夜喜雨》,只要抓住詩眼“喜”來品味,然后抓住關鍵詞“知—發(fā)生”、“潛—潤”、“俱—重”解讀就能讓該詩歌的意境在學生的眼前展現(xiàn)。讀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抓住詩眼“綠”,整首詩的無窮韻味就體現(xiàn)出來了,“綠”字寫出了春風的色彩,使無色之物生動化、形象化,讓人想到春風這支綠色畫筆吹到哪里就把哪里染綠,吹到哪里就給哪里帶來勃勃生機。析馬致遠的《秋思》小曲,我緊緊抓住“枯、老、昏、古、瘦”這些最能夠表現(xiàn)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最能融入作者情感,也最能勾起學生想象的意象之詞,與學生一起賞析品味,尤其是“瘦”字,學生通過老師的點撥,再結合自身對生活的體驗,真正體會到作者路途跋涉之艱辛,求取功名之困苦的無奈心理。
通過對生動凝練形象的藝術語言的分析品味,既使學生受到了文學作品的情感熏陶,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只有這樣,才不枉古人“合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苦心和“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美談;只有這樣,無聲的古詩才會有色彩,才會有聲響,才會有畫面,才會有氣息,才會有情味;學生才會記憶,才會喜歡,教師才會實現(xiàn)文學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的目標要求。
二、尋找文情之美
選入初中語文課本的文學作品都是文質兼美的,其情感人至深,其理益人非深。教師在備課中,應該深刻體味課文的“情”,領悟課文的“理”,然后在課堂上“情動于中”、“理存于內”,將這種“情”和“理”傳導給學生,內化為學生的“情與理”。我在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課時,抓住了“情”讓學生感悟作品。
當講到父親爬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處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一個個木然地聽著,閱讀課文時,也干巴巴的,似乎找不到感覺。此時我意識到學生剛進初中,知識貧乏,閱歷短淺,加之時代隔膜、年齡差異等諸多因素,很難領會作者當時所表達的情感的微妙之處,甚至對作者的某些情感不理解,作品與學生有一定距離,而老師是學生心目中最崇敬的長者,面對學生的“木然”就需要“導”出情感打動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我立即調整了課堂教學的思路與節(jié)奏,緊扣文本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針對性地描述迎來送往的既平常又感人的畫面,勾起了學生心目中所見所聞或者親身經歷的回憶,然后叫個別學生發(fā)言,并配以音樂。當整個課堂沉浸在“情”的氛圍中的時候,我把學生的情緒帶回到作品中。
此時,全班學生滿含激情朗讀課文,讀著讀著有幾位學生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熱淚??梢娮髌返拇饲榇司巴耆癁榱藢W生的我情我境,學生從中受到情感的陶冶。這里,生活中的“情”接通了作品中的“情”,同時學生進入課文,與作者角色換位,“經歷”和還原了作者構思行文的心理操作過程。父親的愛子深情,兒子淚水中交織的感激、憐愛、愧疚等思緒,以及樸實的飽含深情的語言都從中得到領悟和啟發(fā)。
當學生被課文的感情打動后,我有意識地激勵學生結合作品內容進行類比聯(lián)想,學生由課文中的“背影”很快想到了“媽媽的手”、“爸爸的臉”、“奶奶的眼睛”、“爺爺臉上的皺紋”等典型事例。這樣,學生從作品和生活兩條渠道受到審美情感的陶冶,領悟了作品內涵。由此可見,文學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是一個動態(tài)的漸進過程,貴在一個“動”字。只有教師體味作品時,受到感動,才能有效地觸動并調動學生情感,使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并將這種美不斷凈化、升華,逐漸積淀為高尚的審美情感。有了美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對作品的閱讀就非常容易,達到提高欣賞能力的目的。endprint
三、尋找文理之美
以情感人和以情移人是文學作品的重要功能,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感受作品中的特定氛圍,除了對作品,包括詞匯、句段、節(jié)奏、韻律及其包含的情感進行直感的把握,把作品中的可能性空間加以具體化展開外,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還需通過視野融合,用自己的審美經驗和想象填充和改造文本。我在上《海燕》一課時,借助多媒體巧妙地將音樂和影視引入語文課堂。通過播放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和海燕搏擊風浪的畫面,感受海燕在暴風雨“將來”—“逼近”—“即臨”時以樂觀的激情和必勝的信心“渴望”著暴風雨的到來。再將“激切的急板”的樂曲和背影畫面配上抒情朗讀,情境點撥,讓學生在熱烈而激奮的樂曲聲中,體會海燕搏風擊浪,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tài),熱情呼喚暴風雨的到來的信念。再通過學生初讀、熟讀、精讀的過程,誘導學生認識來自社會底層、深知底層人民疾苦的高爾基,是如何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chuàng)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zhàn)斗激情的頌歌。以此讓學生領悟:作品通過暴風雨即將來臨前的幾個場景,刻畫“海燕”這一象征著大志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的形象,表現(xiàn)一種堅強無畏、豪情萬丈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最富有感染力的是教師示范性配樂背誦重點語段,引發(fā)了學生的感情共鳴和思維火花。學生在教師的誦讀中,不知不覺地入情入境,伴隨著樂曲誦讀起來,不難發(fā)現(xiàn),幻化在學生周圍的不是課堂的你我他,而是海燕搏擊風浪的畫面。這一情景設計,與其說是對創(chuàng)作者意境的理解,不如說是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課后,當學生再以審美態(tài)度欣賞作品時,在他們身上所喚起的不僅是感情,還有感知、認識、理解和判斷事物的能力。這種認識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其他思想道德課所能夠代替的。這就驗證了文學作品不僅能用感情感染人,還能用感情改變人、提高人。這種方法,將文學作品中的文理抽象性活化為可聽、可視、可感的東西,讓學生真正走進文學作品,更好地提升自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尋找拓展之美
文學欣賞是讀者通過想象力進行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教師可以尋找拓寬的空間,譬如提示學生將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類比,不同讀者之間的類比,作者與生活之間的類比聯(lián)系起來,重塑作品中的情境,然后設身處地以作者或作品人物的身份“生活”在這種情境中,這樣就比較容易與作品進行情感溝通,產生共鳴。如在指導青年教師上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時,為了更有效地發(fā)揮學生在美讀中的想象力和提高體驗水平,教師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后,請學生選代表擔任導游,這是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動機的良好開端。果然學生不僅有聲有色地運用總說和分說的結構解說了課文,還發(fā)揮了豐富的聯(lián)想,爭先恐后地上臺當“導游小姐”、“導游先生”,將蘇州園林的布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生動、形象地介紹給“游客”,使“游客們”仿佛置身于蘇州園林的美景中,真切感受到:無論使游覽者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更可貴的是導游們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和主動精神,積極發(fā)現(xiàn)一些東西,甚至是一些隱藏在課文外、連作者自己也未曾認識的東西。這就充分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意義并不是在作者寫完文本時就已產生的,而是在閱讀過程中才由讀者完成的。
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次觸發(fā)學生新穎、獨特的見解,教師又展示“山城夜景”圖片,讓學生介紹“山城夜景”的特色,學生紛紛要求擔任導游,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課文所學知識,精彩地講出了“山城夜景”的美及突出特點,這是學生聽完前面“導游”的解說由此及彼的生發(fā)、聯(lián)想能力的再次展現(xiàn),也是學生美讀課文,“情”“理”類比——創(chuàng)造美的一次檢驗。
尋找個性美點,還可以從表現(xiàn)手法著手,或從個性感悟著手??傊Y合學生體驗,尋找個性美點,感悟文學作品,是我在教學中最好的嘗試。其實從美點入手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需求和美的創(chuàng)造,是教師不可忽視和缺失的一大任務。
參考文獻:
[1]閻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181.
[2]余虹.文學作品解讀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01.
[3]王飛翔.初中現(xiàn)代文文學作品教學的困境與出路[C].2009-09-01.
[4]李梅林.文學作品閱讀思路教學[J].語文學習,2010(6).endprint